一个“武术村”的变迁

武术流派 2012-10-29

全国129个武术拳种中,河南就有40余种。晚清以来,我省的这些拳种曾名噪一时。现在,因为种种原因,昔日我省的一些“武术村”渐行渐远,一些拳种也处在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一个星期前,为期5天的第九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在郑州开幕。这让来自海内外的众多来宾和武术爱好者,再次把目光投向了神奇的少林功夫和神秘的禅宗文化。河南不但是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等三大拳种的发源地,在全国129个武术拳种中,有1/3的拳种曾流行于中原大地。让人堪忧的是,一些拳种已经基本失传或后继乏人,部分拳种的生存环境也在急剧恶化。

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如何抢救挖掘这些古老的拳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而触摸和梳理这些地方的武学脉络和传承轨迹,或许会对我省的武术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因武出名的村庄

李伟是方城县拐河镇横山马村人,曾是一个武术爱好者。上世纪80年代初,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全国掀起了一股习武热潮。当时才十几岁的李伟,来到了几十公里外的上坡村习武。

250多口人的上坡,是四里店乡老模沟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那时的上坡,可谓名震四乡。

解放前,上坡已有人开始习武。上世纪60年代初,上坡的刘根、刘国顺和石二妞等人还拜外地人为师,后来他们成了远近闻名的拳师。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坡不但吸引着方圆百里的拐河、杨集等乡镇的人来习武,一些拳师也慕名来此切磋武艺。

上坡的拳师没门户之别,既传男也传女,也催生了几个女拳师。在当时,石二妞的名字可谓赫赫有名。为了习武,石二妞耽误了婚事,65岁的她至今未嫁。而到了上坡的李伟,便是拜了石二妞为师。

后来,李伟在老家结婚生子,几年前又到郑州做生意,早不练武了。不过,当年上坡麦场上马灯散发出的灯光,却在他的心头时常闪亮。

“武术村”后继无人

家住老模沟村上坡村的刘国军,16岁时跟着哥哥和叔父等人习练六合拳和孔门拳,练了将近20年。刘国军说,六合拳套路有72式,练起来矫健敏捷,机智灵活。而孔门拳则注重意感和自然力的修炼,柔中带刚。

那时,出于对武术的热爱,刘国军觉得练武并不是件苦差事。他不但练拳,还酷爱刀枪棍棒等器械,一杆梢子棍让他耍得虎虎生风。不过,他们练武不是为了恃强凌弱,那时,社会治安不是太好,大部分人习武是为了防身,也有的是为了立身。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上坡习武的人络绎不绝,那里的拳师,不管到什么地方都会被人高看一眼。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来上坡习武的人越来越少,庄上也没人再练武,年轻人纷纷到外地打工挣钱,失去气场和磁力的这个武术村,渐渐归于沉寂。

诸多拳种濒临失传

由繁华走向衰落,上坡“武术村”的命运变迁,具有代表性。

2010年1月22日出炉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指出,在中国拳种中,河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河南三大拳种演练者众多,其他的一些小拳种则因知名度、影响力小而日趋消亡。

据了解,开封的查拳、汤阴的岳家拳、安阳的弹腿、豫东的洪拳、淮阳的六步拳、长垣的六合枪、滑县的虎尾镰、鹿邑的跤术等已经基本失传,其他一些拳种的传人,也只是在苦苦支撑。发源于沈丘县老城镇、大邢庄乡一带的两仪拳,被国家定为濒临灭绝的拳种。目前,国内外仅有2000多名两仪拳弟子。

蒙古拳讲究的是秘密相传,因此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镇平县南关村83岁的王喜安,是南阳市唯一一位蒙古拳传承人。

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八极拳发源于博爱县月山寺,故又称“月山八极拳”。如今,博爱县习武者甚少,月山八极拳几乎失传。

梅花拳是中国文武双修的唯一拳种,出生于内黄县城关镇丁庄村的清朝武探花杨炳,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最早的梅花拳大师,他著述的 《习武序》被视为武术经典。

杨炳十世孙、安阳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杨彦明对此感到忧虑。他说,随着一些老拳师的相继离去,致使内黄梅花拳传承脱节。现在部分人在表演时,增加了许多表演性套路,也致使梅花拳原生态内涵受到破坏。

不相适宜的古训

一些武术传人谨遵古训,让拳术深藏民间,限制了其发展。

清末民初年间,洛阳偃师的宋天祥是名扬陕、甘一带的镖师。宋铁龙7岁时,爷爷开始传授他宋氏通背拳。宋天祥要求孙子不准与他人比武、不准轻易收徒。于是,身怀绝技的宋铁龙隐逸了30年。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筹拍纪录片《中华武术功力大赛》,在全国探寻民间武术继承人。作为宋氏通背拳传人的宋铁龙,应邀赴京切磋武功。自此,宋氏通背拳和它的传人才浮出水面。宋铁龙的空中劈砖、掌劈五砖等绝技,让人赞叹不已。

2005年5月,在第二届中国武术华夏武状元争霸赛上,51岁的宋铁龙成为武状元,获得了“金腰带”。两个月后,在全国散打争霸赛中,宋铁龙又获得“中国散打王”称号。在2010年12月举行的第七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上,宋铁龙的弟子斩获了2项冠军、3项亚军和4项季军。2009年,来自异域的五位泰拳王要挑战中国武术,宋铁龙提出应战。此举,使宋铁龙声名大振。

现在,宋铁龙已经摈弃了不适宜通背拳传承的古训,慕名来习武者众多。宋铁龙除了在洛阳开馆授徒外,他还应邀到瑞士、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8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

值得肯定的是,我省的一些拳种的传人,如今正在积极弘扬武术文化。

2006年,博爱县当地政府成立了月山八极拳研究会,对八极拳文化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将普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编辑成书,并建立了八极拳文武学校。

为了不让蒙古拳在自己手中失传,王喜安凭着记忆,把蒙古拳滑步掌中的22个招式整理了出来,并于2010年招收了一个徒弟。

2010年,沈丘县成立了两仪拳研究会。2012年1月,两仪拳千人培训基地和“两仪”文化培训中心在沈丘县大邢庄乡建立。

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栗胜夫认为,我省武术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一些有名的老拳师相继离世,致使一些拳种后继乏人,个别拳种濒临失传。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对我省武术家底进行排查,对民间杰出武术家、优秀传承人的功绩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还建议创建河南武术博物馆,成立专门研究机构。重要的是,让武术走进大、中、小学校,把蕴含民族精神的武术纳入学校体育课堂之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