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意和力-周家和

功夫秘籍 2014-05-27
太极拳名家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说十要》中,谆谆教导:“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如《十要》之一,虚灵顶劲之条文中:“……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十要》之六,用意不用力条文中,“太极论云,此拳是用意不用力……”。《十要》之九,相连不断条文中,“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杨澄甫先生“用意不用力”之说,立论精辟,是太极拳练功、走架、推手和散手技击的经典要领,是太极拳运动拳理之精髓。百余年来,它指导着太极拳运动,健康开展、发扬、推广和提高。但是有些太极拳师和习练者对杨澄甫先生这句至理名言并没有全面正确地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更没有领悟其对太极拳术的指导意义,只是从字面上予以解释。以致硬功夫曲解和误导习拳者。在练拳和教拳过程中,在推手过程中,一味地强调“要用意念,决不能用力”。对于“力”则全盘否定,讳莫若深,避而远之。一般说到力:就不屑地斥之为“外家的东西”,“笨拙的力”,“身上没功夫,内里没有玩艺”。在《上海武术》一九九九年第一期“浅谈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之说”中以及《上海武术》二○○○年第二期“太极拳合理用力的探讨”两篇拙文中,我初步汇报了学习杨氏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之说的心得体会,提出太极拳运动决不能毫不用力,而是要在意念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用力的看法,现就此见解进一步阐述如下:敬请武林同仁指正。一、尚意不尚力在《十要》之二,含胸拔背条文中,杨澄甫先生教导“……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十要》之三,松腰条文中,“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十要》之五,沉肩垂肘条文中,“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可见杨澄甫先生在《十要》中,并无否定力,排斥力的原意,相反,杨澄甫先生指出:习练太极拳必须要严格遵循“含胸拔背”、“松腰”、“沉肩垂肘”的动作要领,才能在运动中充分得力,正确合理地用力。所以杨澄甫先生《十要》之“太极用意不用力”之说,原意是尚意不尚力。运动中决不能只注重力而忽略意的引领作用。必须意念领先,正确引导肢体运动。我听到有人说:“杨澄甫先生在《十要》中是提到了太极拳要得力,但是没有说是要用力啊!”那么,得力是为了什么呢?怎样才能体现出得力了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得力是为了用力。只有在太极拳运动中,能够合理地用力,取得显著良好的功效,才能说明你是得力了。如果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就说明你并没有得力。杨澄甫先生《十要》之“用意不用力”(即尚意不尚力)之说,科学、高度地概括了太极拳运动之意和力的辩证关系。意:即意识、意念。是大脑皮层对感知的外界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综合之后,经由神经下达于躯体各部位的命令,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人体对外界作出反应采取行动时,作用于别的物体使之发生位移或形变。这种对于外界物体产生的作用即是力,它是人体运动的基础和源泉,在意念的正确引导下,当人体的气力充沛强大之时,就可能作出强大的,卓越成效的动作,使被作用的物体发生大的显著的位移或形变。取得事半功倍之良效,所以意和力是太极拳运动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它们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是不可能须臾分离的。如果绝对强调用意不用力。硬性将意和力分割开来,是违反辩证法的,是不可能做到的,是自欺欺人的。也是不符合太极拳重要的拳理,指导法则“六合学说”:如果完全不用力,对力排斥。那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意、气又与什么去合呢?力之不存,意将焉附“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句话完全不是子虚乌有,成了一句空话了吗?太极拳界有时还会听到一种说法:“太极拳只能用劲,不能用力。”因为“劲是内家的,力是外界的,劲是内劲、整体劲、巧劲,力则是外面的笨力、拙力、局部力。”劲者、力也,力和劲是同一概念,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由于方言不同,对同一概念不同的叫法。北方人习惯于将力称作劲,而南方人则习惯于将劲称为力。例如:不论什么拳种,北方拳师在教拳时都叮嘱“别用劲、放松”,“别用这么大劲”,“该用劲时用劲,别老是用这么大劲”;南方拳师则说成“不要用力气”,对身强力大的人,北方话则称赞说“这人挺有劲”,南方话则称赞说:“这人力气真大”。南方地区拳术主要传自于北方。北方拳师教拳时将力称之为“劲”、太极拳也是如此。所以劲与力是一回事,决无内与外、巧与拙,整体与局部、优与劣之分。例如:杨澄甫先生《十要》之第六条“用意不用力条文中,告诫说” ……,全身松开,不使有丝毫之拙劲,可见劲不都是巧的,也有笨拙的,在太极拳运动中要避免的。太极拳运动既然是一项体育运动。它必然要符合和遵循运动力学的科学原理。如陈微明老师注《太极拳论》,指出了太极拳运动力的源泉。力的传递真谛,“……力乃发于足跟……”,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大师郑曼青先生进一步阐释为“借地之力”。借脚踩地面,地面给予的反作用力,给腿、腰、脊背、臂肘传于手指,其力矩自地面起。力矩即大,力也效果显著。又例如推手之时,对方向我推来,我如果硬顶,则我之力与对方之力要相互抵消一部分,如我力大于对方,我之力减去对方之力,作用于对方之力已抵消甚多,如我之力小于对方,则对方之余力尚可作用于我。如果我用采带之招引领对方来劲方向带领之,则我不但避开对方威胁,敌我之力合为一力,即可将对方捋带摔出,这就是太极拳“借力用力”、“四两拨千斤”之精华高招,也就是运用了运动力学之合力、分力原理。又如运动力学之圆周运动,切张、向心力、惯性、杠杆等力学原理,都曾经并用继续为太极拳运动拳理的丰富、技艺之提高,提供丰硕充沛的科学源泉。二、合理用力“善于用意,合理用力”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要明白用什么力,怎样用力,这两个问题。杨澄甫先生教导说:“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用丝毫之拙劲”。因为“拙劲以留滞于筋骨的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所以,用笨拙之劲,僵之力是太极拳运动之大忌,习练者不能盲目地着眼于一个人本身具有的,或是通过力量性训练所取得的“本力”。不论习练基本功、走架、推手、或是技击对抗,都必须始终正确地掌握和运用适合于太极拳运动的各种劲力。——太极劲。太极劲表现为掤劲,捋劲,挤劲,按劲,採劲,挒劲,肘劲,靠劲八种形式,又称为太极八劲。太极劲是在习练中熟练运用所得的巧劲,灵活之力,是各种形式太极拳运动的灵魂。太极拳运动中,如何习练和用好太极劲呢?《太极拳十三势歌》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吝啬的肉臣”。练拳要先在心,后在身,要带着意念练拳。练拳之前,先要把这套拳的每个招式,动作要领认真思考复习一遍。练拳时的每个招式、动作都要严格符合拳理、符合身心安舒、松静、意念力由脊发、步随身换的技艺要求,都要灵活熟巧地动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的太极八劲。随时检点自己的动作,哪些地方运输走形、技术走样。一经发现,必须坚决彻底予以纠正。切勿疏忽马虎,以致时久积累,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太极拳是技击性很强的一种拳术,它的攻防技击招式丰富实用。有些练拳或教拳的武者不明白它的动作的技击含义,以致练拳时盲目傻练,打不出太极拳蕴含的神韵和气势。所以练拳时必须弄明白其招式动作的技击含义。练拳的时候,“眼前无人似有人”,要带着敌情观念练拳,想象是在和对方交手,正在防招、还招、用招,搏击拼斗。如此,精神意识与动作、呼吸、劲力相结合,从而逐步进入了意、气、劲三者合而为一的理想境界。在与人推手较技、搏斗实战之时,更是要聚精会神,意念领先,思想高度集中,不能稍有懈怠,以免为敌所乘,伺虚而入。搏斗较技之时,交手的实际情况瞬息万变,对方不会象是练功房力的木桩或沙袋,毫无反应地凭你任意去打。你要打击对方,对方不仅要躲闪防御,还很可能引化走发,防守反击。你要打人,人也要打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具备高度的防护意识。较技与搏斗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可用,没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套用的克敌制胜的“绝招”。“舍己从人”,了解对手所用的拳种流派的招式,手法。根据对手出招用招的习惯,特点,来劲,来势,随时调整自己的技法、招式和劲力,避敌之长,就敌之短,克敌制胜。更重要的是意志要坚强,胆大气壮,怀有克敌制胜的信心,聚精会神,以我之威慑对方,“胆大打胆小”,“眼神也能杀人”。“眼前有人似无人”决不能因对方的威名,或高大粗壮的体魄而气馁。太极拳是一门研究如何省力,又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拳术,在推手和交手之时,不主张不强调使用大力、不留余力。不该用力的时候就不要用力(这句话不要从字面上机械地理解)。该用力的时候,不要用力过头。否则体能消耗过大,体力很快减弱,不利于持久作战。况且过于用力惯性也大,容易被人顺势借力,我若用力过大,肌肉筋骨相应紧张,肢体触觉的灵敏度也随之下降,而应贯彻运用如下的技击原则。1、以静制动。“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后发至先。2、以柔克刚。彼方攻来之时,我以柔化解,反使对方受制。3、以退为进,粘化走发。4、引进落空,顺势借力。在“四两拨千斤”的意念正确引导下,以熟活的技巧取胜。太极拳习练之时,意念、动作、一切皆发之于心。心静体松,气血才能顺畅,才能行之于意,达之于神,必须全身松开,松而不懈,柔而不萎,轻而不浮,紧而不僵,才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平心静气”,抛弃一切杂念,不计胜负得失,放下思想包袱,轻松自如,增长灵性。从而肢体具有轻灵敏锐的感知能力,由听劲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