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用意阴阳相济-张志明

功夫秘籍 2014-05-21
《拳论》云:“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这上下之间、前后之间、左右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称关系,也是阴阳关系,矛盾关系,是阴阳双方差异互补、矛盾统一的关系。对称关系是普遍存在的,肢体的任何地方都有与其相对称的部位。每组对称关系都有三个部分组成,即阴、阳,及双方之间相互贯通的枢纽——中。 阴、阳、中三位一体,就是一太极。练太极拳对称用意,是心法,也是劲法,是阴阳哲理的具体运用,是行拳用意的重要内容,是拳术对称协调的内在质量。“练拳要注意中心点,要练出对称劲”(冯志强)。没有对称劲,就是空架子。对称用意的基本规律是:“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对拔拉长,曲中求直”(唐豪、顾留馨)。对称用意的主要内容是:在意念地引导下,在“中”的调节下,肢体的对称双方,或互借吸引力相向相合,或互借排斥力逆向相开,或互借杠杆力此起彼落,或互借力偶力左右旋转,或互借顺作用力一领一随。总之是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相互推动,以实现省力高效、和谐圆融,达到阴阳相济的目的。现将主要的对称关系举例如下。一、上下之间对称用意上下之间对称用意,能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体内,对前后之间和左右之间的对称运动有带动作用,理应位列第一。1、上下两半身对称用意。以腰为中,腰以上到手到头为上半身,腰以下到脚为下半身。与各种局部的对称关系相比较,上下两半身的对称用意最具整体性,是全身性的一动无有不动,对其他各种对称运动有统率作用。每当意气收合、肢体屈缩时,命门后鼓下坐,尾闾松沉前收,脊柱向下松垂,上半身气向下行;同时,肚脐内吞,小腹提收,裆向前翻,下半身气向上行。上下两半身意气相向相合,聚于腰腹,产生整体上收合、屈缩、蓄劲的效果。每当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命门前送上顶,脊柱向上伸竖,腰以上气向上行;同时,肚脐前吐,小腹下沉,腿脚向下伸蹬,腰以下气向下行。上下两半身相互排斥,对拔拉长,产生开放、伸展、发劲的效果。在意气先合接开的情况下,上半身、下半身相继向下松沉,感觉上是从肩到脚一路顺流而下,又像先是上半身下沉送下半身,等下半身向下松沉时,上半身却伸腰竖脊而起。2、肩与头颈对称用意。耸肩必缩脖,沉肩自竖颈。练太极拳虽然两肩一直要沉,以保持竖颈顶头,但沉又有不同的沉法。凡意气开放、重心前移时,沉肩主要是松沉肩前的锁骨;意气收合、重心后移时,沉肩主要是松沉后面的肩胛骨。正因为有此不同,所以,虽然一直是竖颈顶头,颈部却在一弛一张地交替变化。3、头顶与尾闾对称用意。《拳论》要求“尾闾中正神贯顶”。“中正”当然是指不歪斜,但怎样才能保持尾闾不歪斜呢?那就是松沉。尾闾是由宽大的骶骨和尖小的尾骨联合组成的。因骶骨宽大,有一定的重量感,常有向下沉坠的感觉,不像钓鱼线上向下沉的坠子,永远是沉在水下的;而头就像钓鱼线上很轻的浮标,永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头和尾闾一上浮,一下沉,将脊柱对拔拉长,使贯穿其中的中枢神经上下通畅,自然就有了“尾闾中正神贯顶”的感觉。4、胯与脚对称用意。腿弓要求以膝为弓把,以胯和脚为两梢,使腿保持弓一般的弹性。身子坐在腿上打拳,如同载重之船行驶在水上,既稳重又有轻微鼓荡。每当意气收合、实腿变虚时,实脚侧腰胯下沉,其反作用力牵动脚上提,胯与脚弹性相合。每当意气相开、虚脚变实时腹胯下沉,两胯分别向两腿灌送意气,支持腿向下伸,脚向下踏;同时,向下伸踏的反作用力上升,使胯有上下顺直拉长的感觉,以支持伸腰竖脊,上下两半身反向对拉。5、腰骶与小腹(丹田)对称用意。一般说的丹田就是指小腹的整个腹腔,通俗地说丹田就是小腹。而丹田的核心部位却是在骶骨之前和膀胱之后夹室内的一个点,是全身也是腰腹运动所围绕的支点和轴心。每当意气收合、肢体屈缩时,命门后鼓下坐,尾闾松沉前收,裆向前翻,小腹提收,腰与腹是后下前上地反向放松,命门前送上顶,腰与腹是前下后上地反向对称运动;每当左转身时,小腹向左,腰骶向右;右转身时,小腹向右,腰骶向左。总之,都是腰骶与小腹围绕丹田的核心部位反向画圆。二、前后之间对称用意1、眼神与耳神对称用意。每当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随着竖颈顶头,眼神向前看远,同时竖起耳根,凝神于耳,耳腔内的神意向后贴靠,细听身后有无敌人偷袭,是眼神与耳神前后撑开,对称平衡。每当意气收合、肢体屈缩时,随着颈部放松,眼神收近,敛入眼底,同时耳根松落,耳神从身后收回头内,耳目两神相向相融。2、手与喉头对称用意。每当意气开放、手前伸时,喉头内收,上找头顶百会,以反作用力支持主手前伸;每当意气收合,主手回缩时,喉头也自然放松,有迎手之意,与手相向相融。3、手与肩对称用意。手不论伸屈,与肩都有两种不同的对称关系。处于向前推伸状态的手须要屈收时,先是肩胛骨随身松沉后靠,肩窝内收,而手却顺着伸展的余势继续伸展,与肩身反向对拉,折叠转换;当肘关节松屈,手向回收时,肩随身微向前迎,与手相向相合。这是收手时与肩先开后合的两种对称关系。每当松屈之手须向前伸时,先是肩随身向前送手,前送之劲到肘时伸肘,到腕时舒腕,到掌时展掌;当伸肘舒腕时,伸舒之力一方面向前推手,同时也后坐于肩身,使肩窝后缩,肩胛骨随身后坐,与手前后反向撑开。这是向前推手时肩与手先顺方向推送,再反方向撑开的两种对称关系。4、手与腰脊对称用意。腰脊是手的力源、支点、主宰。腰脊以命门为中心,是个一横一竖的十字形结构。一横的两端是两肾,其中左肾管左手,顺着左手的方向走,而与右手反向运行,以反作用力支持右手。同样,右肾管右手,顺着右手的方向走,而与左手反向运行,以反作用力支持左手。腰脊的一竖当然是脊柱。脊柱又分命门之上的腰脊和命门之下的腰骶。先说手与腰脊。每当意气收合,手要屈缩时,腰脊松垂内隐;腰脊松垂,以带动肩胛骨松沉和手臂松屈回收,脊柱内隐以向前迎手,使腰脊与手相向相融的对称。每当意气开放、主手前伸时,腰脊上拔后鼓;上拔以催开肩胛、推动手臂,后鼓以反作用力将手撑开。再说手与腰骶。腰骶是以反作用力支持手动最明显的部位。主手上举时,腰骶下沉;主手下沉时,尾骶上托;主手前伸时,腰骶后靠;主手回收时,腰骶前迎。5、脚步与腰腹对称用意。凡一脚向前提举时,与之反向对称的命门及实脚侧的腰肾后撑下沉,与前脚相互平衡。凡后脚须提前收时,前面肚脐外吐,小腹向下松沉,与后脚离地相互平衡。三、左右之间对称用意后背以脊为中,前面以脐为中,将身体分为左右两侧,相互对称用意。1、两肾对称用意。两肾分管肢体的左右两侧,或以命门为轴心,像二人推磨似的互借力偶力,一前一后地反向对称运动,推动腰身旋转,手脚摆动;或以命门为支点,像杠杆的左右两端,一上一下地反向运动,以带动手脚起落,调整两侧虚实;或以命门为弓把,像一张弓的左右两梢,一前合一侧开,带动两肩两胯前合侧开,带动四肢外旋内旋;或是综合上述三法,以命门为圆心反向画圆,以带动手脚绕摆。2、两手对称用意。以夹背为弓把,以两手为两梢组成一张弓,两侧的背、肩、臂、手相互贯通,像一条完整的弓背连成―条线,使两手或者如拉弓时相向相合;或者如放箭时反向相开;或以夹脊为支点互借杠杆力一上一下运动;或者以夹脊为轴心,互借力偶力一前一后运动;或者综合上述运动对称画圆。3、两腿脚对称用意。以裆为弓把,以两脚为两梢组成一张弓,使两腿脚经裆相互贯通,对称用意。每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时都应分两步走。第一步为合,即放松实脚侧腰腿,使重心滑到两脚中间,同时开胯圆裆,两脚心上提,像骑马一样,用裆控住两腿。第二步为开,即腰腹意气分别经两胯沉入两腿两脚,同时重心移至偏于另一脚。重心移到位定势时,不论正弓步、侧弓步、虚步,虽然步型不同,两脚的虚实比例有所不同,但两腿都须相互支撑、相互送力,如弓背扯弓弦的相互争力。不过,这种争力不是用筋骨之力,而是自身重量使然。以上说得像是很全面、很仔细了,其实差得远,只不过是举例而已,还有更多的对称用意关系没有说到:整体的如外撑与内抱之间;上下的如头脚之间、肩胯之间、肘膝之间、手脚之间,四肢的三节对称又分同侧的之间和异侧的之间;左右的如两肩之间、两肘之间、两胯之间、两膝之间;上肢的如肩肘之间,肘腕之间、腕掌之间、掌指之间、指根与指尖之间、手指的每一骨节之间,乃至全身的“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解守德),都应松松拉开,又虚虚对准,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弹性伸缩。道理虽如此,但谁都不可能同时想这么细。怎么办,只有化繁为简,抓纲带目,抓大带小,抓住上下两个半身一开一合,一伸一缩这个大要,开时从腰脊一路走到指尖脚尖和浑身皮毛,合时从指尖脚尖和皮毛收回到腰脊。通过大的对称用意带动小的对称用意,带动全身所有的关节开合伸缩。“开合”是侧重于意气聚散而言的,“伸缩”是侧重于筋肌舒卷而言的,开就是伸,合就是缩,开合与伸缩在行拳用意上是一致的。练太极拳只要抓住了以腰脊为中心的开合伸缩,就抓住了太极拳的根本,就把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引入体内,分到各处,推动拳势了;太极拳的许多原则,要领也就不求自到,抑扬顿挫的韵律节奏自然产生,许多思想文化和功能效益也就融入其中了。因此,陈鑫先生说:“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孙禄堂先生说:“太极拳乃一气伸缩之道。”都把开合伸缩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值得我们在对称用意的过程中认真体会。”要使对称用意、开合伸缩达到阴阳相济的水平,还应分清虚实和守中用中。分虚实就是将对称双方分出一沉一轻,一主一次来,使之虽然对称,却不对等,因而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对称用意追求平衡,但追求的是相对平衡、动态平衡、随遇平衡,是许多小的不平衡相互协调而组成的大平衡。如果对称的双方绝对平衡,像天平的两端一样重,“双重则滞”,它就不动了。水不平才流,球不平才滚,只有不平衡才能引起运动。左边偏沉一点,它就往左动,右边偏沉一点,它就往右动。脚体上下之间、前后之间、左右之间交替不断地偏沉,就会连续不断地运动,从而形成一定的拳势。一般来说,肢体支撑负荷较大的部位,以及向下松落的部位为实,应偏沉一些、主动一些。偏实之处不但客观上受地心引力较强,蕴含的力量更大,对拳势有更大的引动潜力,而且意念上要更多关注,要实以虚运,注意松沉,主动接受地心引力,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引动拳势的作用。守中用中的“中”有两层意思,一指中位,二指中度。先说中位。在相互对称的一阴一阳之间,有一个亦阴亦阳又非阴非阳的阴阳交汇之处,如上下两半身之间的腰脊,站在阴阳两仪的角度说可叫作“中”。“中”是太极本体,是动静之机的活眼,是阴阳转换的灵根,是阴阳的“家”。阴、阳、中三位浑圆一体就是一个完整的太极。对称用意的意应站在“中”位上开合阴阳。所谓“分则阴阳”,就是意念凭借地心引力令“中”膨胀,把阴阳从“中”膨胀出去,送到肢体末端、皮毛,像送儿女外出打拼似的,形成意气地开放和肢体地伸展。所谓“合则太极”,就是意念凭借地面反作用力命“中”收缩,把阴阳两仪从肢体末端和皮毛牵拉回来,像召唤外地儿女回家团聚似的,以带动意气收合与肢体屈缩。“中”要具备这种开合阴阳的能力,就一定要松,松到空无的程度,松空得好像没有实物了,就充满能量了,就有活力了。再说中度。中度之中是在对称用意的过程中开合伸缩和分清虚实最适度的分寸,是无过不及的恰当。每当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要开中有合,伸中含缩,使伸开的每一动点都在掌控之中,都富有弹性,既对拔拉长,又曲中求直,以避免散乱。当意气收合、肢体屈缩时,要合中有开、缩中有伸,要均匀逐渐、节节带动,既相吸相系,又不失圆满,以避免瘪陷。无论开合伸缩,筋骨都只能走到八九分,留下一二分作为回旋余地,用于折叠转换。“中”还是协调之后的自然,是和谐共存的原则。以中的方式达和,产生阴阳互生共荣的中和。中和是消耗最低、效益最高的一种状态,是宽广胸怀和立体思维的收获,是对称用意、阴阳相济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练拳修身的终极目标。在众多的对称关系中抓大带小,在每组对称的双方中分出虚实,守住太极本体,开合阴阳两仪,使对称用意达到阴阳相济的效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