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名家之拳路比较(续)-邓一琳

功夫秘籍 2014-05-17
15.抱虎归山(由十字手)各家不同之处:傅:左脚里扣90°,身体右转135°。右手向右后搂抱约与腰同高。赵:左脚里扣45°。外形上与“右搂膝拗步”相似,成右弓步时再燈左腿。右手向右下移至腹中线前,至右膝旁。16.肘底捶不同之处(1):定势时右拳的位置和左掌食指的高度傅:右拳在左肘下。左掌高与鼻齐。奚:右拳在左肘右侧下方。赵:左掌高与眉齐。不同之处(2):两掌由抱虎归山向左平移时的间距傅:约20厘米。赵:约一个手臂长度。各家重要语言傅:两掌向左平移时,右掌不能平放或下荡,必须坐腕竖立;并要前手去,后手跟,距离均等。最后,左手先向左推开,掌心朝下,右手尚在往前。不应两手同时下按。赵:此势劲点,左手注意掌缘、小臂和掌心;右手注意掌缘尺骨一侧。左手依次要有掤、挒、采、缠、提、托等的劲路意识;而右手应有推、拦、捋、盖、拿、击的技术变化意识。奚:肘底插有三连环掌:(1)左掌外旋以手背击人;(2)右掌外旋以正手击人;(3)(定势时)左手做朴面掌。……定势时右拳置于左肘右侧下方,不宜贴于肘下,以免造成右肘贴近右肋、右腋夹紧和右肩不松之弊病。对此,傅清泉老师说,祖宗传下来的这套拳路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你如何理解,如何来打。在定势时要含胸拔背,身体和双臂有一股裹劲在其中,怎么会夹腋呢?傅老师当我的面做了测力法,我同意傅老师的意见。17.倒撵猴各家相同之处:(1)后抽手定势时位于胯旁,非腰旁;(2)后撤脚尖朝斜方向45°;(3)两手展开时两臂夹角约135°。不同之处:傅氏两手展开时,前手掌心朝下,而赵氏掌心朝上。各家重要语言傅:两手在体前交换,要肩与胯齐进齐退,不先不后,使头顶、躯干到会阴穴始终成一条直线。“百会、中极一气贯通”。赵:眼神关顾右掌后举,但眼角仍能看视左掌。当手从耳旁推出时,不可形成五指向前戳;另一手后抽时注意肘不过背,腕不过胯。退步法的要义是:步随身换,避实就虚;引进落空,攻在其中;退中有攻,攻在两肱。其劲点,撤步时意在掌缘,再移于小臂外侧、肘尖和腕肘桡骨一侧;推出时在掌心掌缘。奚:人们在做例撵猴时,往往会忽视以腰带手。“腰转”一词改为“转腰胯”较为确切。(从肘底捶定势)左掌边微微前伸边微下压,边外旋,掌心朝下偏右;右拳变掌边弧形向右下方回抽边外旋至右胯旁(不是右腰旁),掌心朝上,以右肘击人。18.斜飞势此势傅与赵几乎相同:此势为左采右挒,开劲斜击。高与额齐。右脚向右后方落步时,双脚呈“八”字形(赵)。奚先生提出不同练法:左脚内扣与腰胯右转、两手相合、眼神右盼同时进行。(奚先生认为所以这样改动是因为传统练法极易使重心不稳)。19.海底针傅、赵、奚不同之处在于右手掌上提之高度和下插之路线。傅:右手提到耳侧,折腰向前下插。赵:右手提到与右肩腋窝齐,约三拳。右手往下前插,而不是往前下。奚:海底针右手上提(不宜提到耳旁),身躯应前倾45~60°。(傅老师对此专门有讲解,以后另文转述)20.扇通臂各家重要语言傅:定势左弓步,左手前指,腰略右转,弓腿、蹬腿、拧腰……周身力量集中在一点。手指高不过眉。右手右额侧,高不过顶。赵:劲发其背,展开双臂如扇,故曰“肩通臂”。势定意不停,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形合意连,既能四方支持,又能转换面。右掌心向外,置于右额前,掌背距右额前约两掌;左掌同时沿右臂向前平推,腕与肩平,坐腕。奚:如何检验坐腕是否恰到好处?以近掌根的腕筋有膨胀感为度。右掌在上提的过程中宜以右腕(拇指侧)领劲,不应以肘带动手掌上提,至右额侧前上方,要求“肘不过肩,腕不过发”,手指斜朝上成斜切掌。21.转身撇身捶此势各家的描述及动作无什么差异,均是从左掌护在左额前上方,右拳横臂在左肋前,再环转朝正西成右弓步。不同之处:(观察傅的录像与赵的录像略有差异)傅在右手撇出时右腿已基本弓好,在右掌回收、左掌前击时,使人感到主要是腰胯的转动。赵的录像在最后定势时才成右弓步。各家关键语言傅:边转体边扣左足(超过90°),右腿提起就前迈,不要收回靠拢左踝再跨出。赵:右臂随转体应“横肘竖落”。定势右拳收于腰侧,左掌由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坐腕,掌心朝右前,高与肩平。用法:设对方右拳从我后方击来,我即右转身用右臂横向封截,左掌随即向对方侧面击去,以我之正取对方之横线。进而转展身法,撇拳推掌向对方进击。奚:以肩关节为圆心,以手臂为半径,像抡大榔头那样撇出,高与肩平。右拳边内旋边弧形向后向下抽沉,收于右腰右前方,大小臂夹角约100°,拳心朝上偏左,成藏拳,伺机而出,为虚拳。22.云手各家重点语言傅:两足开立同肩宽,上手高与眉齐,下手腹前。全在腰转动。腰似轴,四肢如车轮。左转左手上抄为主,右转右手上抄为主;全凭两手转而不离中线。左手管左半个身体,右手管右半个身体。赵:正面时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两手竖向距离不能太开。转向两边时后手必须在另一肘内侧,而不能过低、过远。劲点:形成一个掤、挒、按、推、采、抄椭圆形的劲路循环,而手上抄时为主劲路。奚:单鞭左吊手接做云手,由五种劲法组成——采、抄(下抄、上抄)掤、挒和按(见下图)23.左右分脚(以右分脚为例)傅与奚均强调身体要转四个方向,面也要转四个方向,眼也要随体转四个方向:东北、东南、东北、东南偏东。在第二个斜角(东南)时两掌呈捋状;接做第三个斜角时(东北),强调两掌的掤劲,分脚高与腰平。不同之处:傅氏定势两掌约与肩高。赵氏右掌腕与肩平,左掌指与耳齐。各家要言傅:踢腿必须先提腿(膝)。先把力量集中在膝关节,然后使劲力节节贯串地达到足尖。赵:右腿应提膝与腰齐。同时左手采右掌捋,随腰而移抄。此势劲点要圆转顺遂,含拧、搓、引、采、击、踢等劲路转换。奚:两掌边略前掤边内旋边向左右弧形向上、高不过眼分开。弧形的最高点宜在两掌与肩同宽时呈投降姿势。此时右肘宜与右膝上下相对,然后向左右弧形下落,腕与肩平。左臂朝北偏西,右臂朝东南偏东,两臂夹角135°。24.转身左蹬脚不同的描述傅:应先提膝,然后以同样缓慢的速度把小腿继续分出……两掌向左右侧立,平肩分开。赵:不论是分脚或蹬脚,都要边提膝边蹬脚……两掌离胸约三拳微内旋向左右分开。奚:右腿单腿旋转的动力主要来自腰胯,四肢辅之,而不是相反,随之略屈膝下沉(但切莫身体转到位后再下沉)。25.进步栽捶傅老师在讲课中谈到栽捶时拳眼拇指一侧与手臂平。而指裆捶小指侧与手臂平。奚:拳背与小臂的关系:练冲拳时,拳背与小臂齐平,不可有内凹或外突;练盖拳时,宜略坐腕,拳背与小臂外侧的夹角略小于180°;搬拳和撇拳时,拳背宜饱满,拳背与小臂外侧的夹角略大于180°,但不可呈鼓腕状。在练翻身撇身捶的盖拳、栽捶、指裆捶的冲拳、双峰贯耳的贯拳时,当打着对方时才握成实拳,随即呈虚拳状态。26.右蹬脚傅:左腿随右脚蹬出时渐渐起立,两掌微向上浅弧形向左右分开。奚:蹬脚时应虚领顶劲与劲力入地相结合,有顶天立地之感。27.左右打虎式不同之处:拳眼、拳心的方位傅,奚:左打虎式定势时,右拳捋至右腹右前方,然后向左下方盖拳(腹前),拳眼斜朝里,拳心斜朝下。赵:拳心朝里,拳眼向上。各家重要描述傅:两掌在将到位时才握拳,右掌像盖锅盖一样,拿起盖在腹前(偏左)。右蹬腿后下落时,左腿要“送”,就是要由左腿缓慢地屈腿下蹲来控制右腿轻缓地着地。赵:右拳渐握成拳,自右而前、而左平面画弧,屈肘横臂,置于心口前约三拳。两臂在随腰左转时,不是先迈步,再转腰,再移手的平板机械动作……不是腿先到,再合手,再拧身,应腿到手到,上下相合。奚:左打虎有三个转腰胯的动作:(1)腰胯略右转(从东北——东偏南;(2)迈左步的同时,腰胯开始左转(东北——西北);(3)即将到位时,腰胯略右转(北偏西)。28.双峰贯耳不同之处傅、赵:定势时两拳稍高于头。奚:两拳与太阳穴同高。各家重要语言傅:两掌由下向上锥形、随移随将两臂内旋,在击到前上方时两掌变拳,臂成钳状,两拳稍高于头,两虎口斜下相对。赵:设对方用双手推来,我稍搓后足,以缓来力。同时我右膝提起撞击对方胸上部,双手从上将对方头或双臂向下按去。对方若用双手拖住我肘臂时,我双手即从里向外、向上掤开,随掤随握拳上举,向对方太阳穴或双耳贯去。奚:双脚落下,膝与胯平,左腿微下蹲,送右腿向前迈步;右腿踏平,重心前移,两掌向左右、向上画弧(其弧形似同生梨的下半部),蹬左腿,弓右腿,成右弓步;双掌变拳(先虚拳,后实拳),向上、向前、向里弧形勾击对方双耳(其弧形似同生梨的上半部)。29.转身右蹬脚傅:转身提左膝,转后仍提左膝,右腿下沉,左腿才慢慢落地。30.左右野马分鬃此势各家动作无大差异。上手前掤再挒,下手采在胯旁。各家典型语言傅:分出的手的路线是先向前,再向外。发力在腰,由肩到肘、手,节节贯穿向外分出……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其根在脚,主宰在腰。赵:后腿的提起和迈步,全凭前腿胯根处微外旋、内收、下沉坐实,做到身正、肩平,肘不夹肋和气落腰围,小腹和后腿自觉松净,起步就会自如。此势主采挒劲,用手捋采之后,先采后挒(赵先生还讲过,掤之延长即为挒)。奚:(关于野马分鬃、揽雀尾和搂膝拗步的前后脚跟之间的横向距离)弓步前后脚跟内侧之间的横向距离,宜根据人的高度、步形的顺拗和用法不同来确定。拗弓步(左手右脚在前,或右手左脚在前)的横向距离以20~25厘米为宜;顺弓步(同侧手脚都在前)之横向距离以15~20厘米为宜;以向前发劲为主的招式,其横向距离可以小些;一向左或右发劲为主的招式,其横向距离应大些。因此,(奚之身高1.74米)揽雀尾:15厘米为宜;右野马分鬃(有向右横挒之意):30厘米左右;搂膝拗步:22厘米(介于两者之间,一掌前推,一掌后搂)。31.玉女穿梭不同之处傅在策一个穿梭时右脚向右前(西北)迈步,赵向右前(西,稍偏北)迈出。傅之两臂在胸前过渡时有一个近似十字交叉的两个掤,而赵之右掌心对右肘尖,十字交叉状不明显。各家重要描述傅:傅声远老师在讲课中强调了步形问题:在由第一个穿故接做第二个穿梭时,开步的步型不要太大,两脚跟相对,相距两脚即可。因为一弓、一蹬、一碾脚,步形自然就大了。博清泉老师在讲课中强调左手向前上,经面前时翻掌上架;而右臂沉肘后撤(以后肘击人),再悬臂翻掌向前穿出。单鞭接玉女穿梭的衔接动作,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混淆不清。其过波动作是:上体右转,右足提回,在左足前落下,左足在西南斜角迈出,接做第一个拿梭。(其实我认为更难的是两手的过渡动作)赵:右掌经左小臂稍后抽,掌心渐渐翻朝下,撤于右腰旁,沉腕,旋臂推掌,使掌心朝前稍偏左,坐掌,掌根正对胸口。奚:当由右单鞭接做玉女穿梭时,先要有抄、掤、压、抽和推的五个用法的想象,动作随之:(1)右勾手变掌,边外旋边向左下方画弧抄至腹前,以保护腹部。右掌在左抄时,好像在池中抄水(不是捞水),应感到但闻抄水声,而不将水抄起来;(2)右掌继续边外旋边向右上方画弧掤至右肩前(动(1)和动(2)成一立圆),掌心斜朝上;(3)下沉右肘,带动右掌继续边外旋边向下粘压,与胸同高,掌心朝上(此时,左掌抄到腹前,两手腕上下相对呈一十字交叠状);(4)右肘后抽击人,右臂内旋,掌心朝左下方,为前击做准备;(5)右掌继续边内旋边超前略左推出,至心口前,掌心超前偏左。32.下势各家重点描述傅:仆步时,右跨不要低于膝,要平于膝。腰带动左掌微曲回收,左臂回收时(大小臂间)要大于90°,掌心朝南,像抹玻璃一样(傅清泉语)。赵:膝尖与右脚尖方向一致;左掌前穿时,腰要微向前转送。33.金鸡独立此势傅、赵描述无甚差异,但傅老师在讲课中指出,起身上步时,后脚(右脚)不内扣。赵老师的录像中看出右脚尖内扣。(实际上,没有几人能做到不内扣就可以提膝上步的)但奚老师的描述不同:右脚宜随左脚外撇缓缓内扣。如果不内扣,则将造成两脚成一直线,其夹角为零,不利于立身中正、动作稳定、起立顺达和后腿的蹬劲。重心前移时,需蹬右腿。待到坐实左腿后,则主要依靠腰胯的左转顺势带动呈放松状态下的右腿,而非依赖右腿蹬地而起。(本人认为,一般人做不到右脚尖不内扣即可起身。但功夫深者可以做到,如傅清泉,而且节省时间)34.转身白蛇吐信基本上同撇身捶。傅:右拳随转体继续向前,在到达最远点时变掌。奚:在演练白蛇吐信和穿掌等绝少数拳势的定势时,四指伸直,即所谓“四骈指”。35.高探马带穿掌此式注意有一个右掌心由朝下旋朝上,再逐渐翻朝下的过程。36.进步指裆捶不同之处:握拳的时机傅:握拳应在左手已搂、右手弧形移至腰际之时,在此之前不应握拳。赵:(在第一动时)左腿渐渐下蹲,同时右掌变拳。指裆捶、搬拦捶、栽捶定势时右拳的高度奚:指裆捶,击人下身或腹部,高与腹齐。搬拦捶,击人心窝,略低于肩。栽捶,击人膝盖或击打被我踩在地下之人,略低于膝。(但我听傅清泉老师讲,太极是大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且不打落水狗,点到为止。)37.上步七星何时握拳及拳之高度傅:两拳将相交时握拳,高与颌齐(下巴)。赵:左掌上穿至胸前变拳,右手经腰际再变拳,高与锁骨齐。38.退步跨虎不同之处:右手之高度与朝向傅:(定势时)右掌在身体右侧上方,略高于头,掌心朝右外(右上臂基本与肩平,右小臂斜)赵:右掌上举于身体右侧上方,高与头齐,掌心翻朝前。(从图形上看,傅清泉老师的定势明显不同于赵老师的图示,赵之图示手指高过头,掌心朝前,似白鹤亮翅之图示)奚:白鹤亮翅的右手是向前(东)向上打出,与左掌是上下分;而退步跨虎之右掌是向右(南)偏前(东)向上打出,与左掌主要是左右分。定势时,跨虎右掌稍低,左手稍高,两掌稍开些。(我感觉奚先生讲得很清晰。)39.转身摆莲左脚旋转后是先脚跟还是先脚尖落地?傅、奚:脚跟。赵:先脚尖,后脚跟。扫荡左脚着地后,是成右弓步,还是右虚步?傅:从图形上看,似有一个右弓步的过渡动作(图478)。从录像上看,右弓步很明确。文字:旋转后,左足尖内扣落地,右脚即变虚提起。赵、奚:成右虚步。(从赵先生的录像上看,也有一个右脚尖微内扣的侧右弓步。)(我的疑问是,这个右弓步是过渡的、缓慢的、延长了的弓步?有攻防含义么?)结语我虽然自觉十分认真地细看了三家的论述,但仍不免挂一漏万,而且越细心琢磨,越感到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这一套拳够我们花费毕生精力去研究的。我还有一个感受,即自从习练传统套路以来,感到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慢练太极的必要性。越慢越出功夫,也越养人、越健身。本人水平有限,错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老师们、拳友们不吝指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