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太极拳的“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魏坤梁

功夫秘籍 2013-07-30

“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至少应该是许多武术家严格遵守的共同规律,是几千年来无数先人毕生武术经验的结晶,也是太极拳举足轻重的一个要领。这句话在太极拳文献中最早出现于陈鑫先生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一势金刚捣碓”的讲解中。因此,对于这一句话的文献化,陈鑫先生是功不可没的。

那么,“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究竟是怎样的呢?有许多太极拳习练者不是很清楚,有的是错误理解了,有的甚至根本还没有这样的概念。这句话完整的表述陈鑫先生是这样说的:“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就是说当人正向朝前时,两手在身躯前的左右作用活动是以鼻子作为纵向界线的。由于当人正向朝前时,鼻子的中线就是胸腹正中线的向上延续;手的上下活动范围一般可达到由头至腹,当头左右转动时,鼻子的中线有的时候是并不与胸腹正中线在同一直线中的,这种情况下,手的左右作用活动范围实际上是应该以胸腹正中线作为界线的,因此所谓的“以鼻为中界”,准确地表述应该是“以胸腹正中线为中界”。那么,“打拳以胸腹正中线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的意思就是打拳时,胸腹正中线以左身躯之前的攻防化由左手负责承担,胸腹正中线以右身躯之前的攻防化由右手负责承担。那么,怎么能够保证负责承担呢?重要的一点就是两手都既不准对于自己的职责“玩忽职守”而没有起到应有的攻防化作用,也不准过界“越俎代庖”,就是左手不准代替右手完成身躯之前右边之前的攻防化、右手不准代替左手完成身躯左边之前的攻防化。那么,“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是不是“左手不准越过中界线到右半身去,右手不准越过中界线到左半身去”呢?或者是“两手不交叉”呢? 现代太极拳界正是有人这样以为的。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以为是错误的。就是说,“打拳以胸腹正中线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是不能理解为两手不能越过“中界”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要实现“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就必须“两手越过胸腹正中线”或者“两手交叉”。 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任何武术都有“换手”,“换手”就是为了“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而“换手”是必然会“两手越过胸腹正中线”与“两手交叉”的。对于太极拳而言,即使不是“换手”,与对方搭手接触往往是用手腕部,当用手腕部与对方向我的身躯正中冲过来的手接触,手是不可能不越过“胸腹正中线”的。实际上“两手越过胸腹正中线交叉”是所有武术的一个经常大量出现的共同规律性的现象,除了所有武术都必需经常使用的“换手”,太极拳里有许多形似“抱球”的动作姿势就是属于“两手越过胸腹正中线交叉”。这种“抱球”在太极拳技艺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很多的武术作用,比如上一手的腕部与敌人的手交叉相接触,下一手护卫自己、牵制敌人、隐藏预备的攻击等。张肇中先生在《论太极拳》一书里还披露郑曼青先生称“抱球”是杨家的不传之秘。又比如“挤”等等,都是需要这种两手交叉的。显然,任何武术所谓的“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是没有“两手不越过胸腹正中线”或“两手不交叉”这种意思的。

既然任何武术都大量存在“两手越过胸腹正中线”或“两手交叉”,怎么又说“打拳以鼻(胸腹正中线)为中界”呢?其实,两手确实是有不能越过“中界”的部位的,但这个部位不是手,而是两手“腕部”以上的部位。就是说,对于太极拳而言,至始至终,两手的“腕部”是不向对侧越过“中界”的。而且,这“胸腹正中线”俯视看是指“胸背正中线”,不一定是对面敌人所看到的我的“胸腹正中线”。这种情况从另一个角度解释,那就是以两肩连线为一边在胸前作一个俯视的正方形,两手的大臂与肘是不进入这个正方形的;或者说,两手向对侧活动,手指都是不超出这个正方形的。

举例说,野马分鬃在挒、采之前有一个两手交叉“抱球”侧身朝向敌人的姿势,对方看过来似乎两手都越过“胸腹正中线”很多,然而,以“胸背正中线”作延长线,正确的姿势,两手的腕部都没有越过这条线。当然,有很多人这个姿势下一手的大臂都进入上述这个正方形了,老前辈于是就说“掤劲丢了”、“瘪了”。对于太极拳而言,“掤劲丢了”、“瘪了”与“双重”一样都是大忌。无疑这种动作姿势是很错误的。

又如白鹤亮翅转搂膝拗步,很多人的右手是从右额的右侧前方向右侧划了一个半圆弧经过右肩前向右侧方落下来,俯视看这中间右手的大臂就进入到了右胸前的正方形、右手腕越过了“胸背正中线”,这也是属于“掤劲丢了”、“瘪了”的错误。因为此时右手下落的作用是与正前方敌人的手臂接触,从而实施“沾粘连随”, 练拳时看上去似乎右手下落是由右额右侧前方移到正前方,实际上右手外旋着下落是由于身躯兜圈般地顺时针地弧形右转,又由于右手臂的圆撑,因而身躯抽拉着带动右手向前方下落的,俯视看,手腕中点下落的过程几乎全部都是在“胸背正中线”中。

又如左搂膝拗步之左手搂膝之前的向右移动,很多人是左手主动向右侧划弧,俯视看左手的大臂就进入到了左胸前的正方形、左手腕向右越过了“胸背正中线”,这也是属于“掤劲丢了”、“瘪了”的错误。实际上,根据“沾粘连随”的特点,左搂膝拗步的左手向右移动是应该随着身躯兜圈般地顺时针地弧形右转,被身躯被动地带动着向右平移的,右手腕的中点始终没有越过“胸背正中线”。

又如右揽雀尾转单鞭,从右揽雀尾的“按”到单鞭的右勾手形成,两手随着转身从西向东弧形移动,然后两手再屈臂往西移动,从而两手移动的轨迹俯视看形成了一个很扁的椭圆形,以此模拟“沾粘连随”的化解。很多人的两手向东移动俯视看,右手大臂就进入到了右胸前的正方形、右手腕向左完全越过了“胸背正中线”,发生“荡”过头了,显然也是“掤劲丢了”、“瘪了”,是错误的。这个动作虽然是两个拳式的过渡,其实也是“沾粘连随”的模拟,因此,两手不论在何时,都是分别约与自己的两个乳头相对着的,这样,两手就始终不会越过“胸背正中线”的,而要达到这样的动态,关键就是“不动手”地不能主动, 两手始终是被身躯所带动的但又不能完全是被身躯所主动带动的。

又如搬拦捶搬拳之前的姿势,很多人将右拳摆到了右肋下,右大臂进入到了右胸前的正方形、右手腕向左越过了“胸背正中线”,当然也是属于“掤劲丢了”、“瘪了”的错误。其实正确的搬拳从开始到结束,很多老前辈都指出右手腕始终是在“胸背正中线”中的。

又如云手,很多人的一手由下向对侧云,这一手的大臂也进入到了胸前的正方形、手腕越过了“胸背正中线”, 当然也是属于“掤劲丢了”、“瘪了”的错误。

还可以举出其它大臂进入胸前正方形、手腕部向对侧越过“胸背正中线”这种违反“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的错误的例子。这些错误实质上是丢弃了“开合按势怀中抱”。由于“开合按势怀中抱”是太极拳十分基础性的姿势特点,违反了“开合按势怀中抱”可以说太极拳的载体就被基本破坏了,也就成为不伦不类的太极拳了甚至是不成其为太极拳了。因此,太极拳锻炼对于“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是不能掉以轻心的。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多人在太极拳锻炼中都违反了“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这是现代太极拳界必须引起注意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