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杨振基老师写书散记

功夫秘籍 2012-08-30
我多年练习杨式太极拳,自感对其中的精要理解不深,并认为,很多练杨式太极拳的人都会有像我一样的心态,如能进一步弄清拳的练法,对今后的进一步练习会有更好的效果。于是萌发了采访杨澄甫所教的传人的想法,并付诸实施。我进行了广泛而艰苦的采访,访问了直接跟杨澄甫学拳的名师,经对比,我感到杨澄甫的二儿子杨振基的练法具有家传的特色,并协助他整理写了《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该书已出版两年了,回首成书的过程,觉得有很多有价值的趣事,这些事对学太极拳,特别是学杨式太极拳的人也许会有帮助和启发。 作者:严翰秀一、重点写“腰” 杨老师有一句口头禅:“我教人先教腰的动作。”众所周知,“腰”在练太极拳中起主宰的作用,健身与技击,腰的动作练出来了,效果就会显著。在随杨老师写书过程中,根据他的要求,重点写清楚腰的动作。举例说,“单鞭式”双手在左右隅角转动时手是严格地不动的,全靠腰带着手转动,腰不转双手即定。这是腰杨老师对拳式中的每一个动作用腰与不用腰都有清楚明确的要求,全书共385个动作,用腰的动作有200多个。用腰的动作还分转腰、摆腰、闪腰、扭腰、拱腰等,腰动的毫微分得很细,并贯穿到动作中去。 同时,杨老师讲清腰的作用就是带脚、带手,带动身体各部位。要求大部分动作动腰不动手,或动腰尽量少动手。转。当左手要向左正前方打出时,左手为半个“云手”,这时腰向左摆动带左手左脚,这是摆腰。“倒撵猴式”中,手向后侧圆转而上到耳根,这是靠闪腰带动。“斜飞式”的动作有四个腰的动作带转,先是左右转腰带手相合,次是抬步、扭腰、摆腿,后是转腰捌手。对“扭腰”的说法,我怕引起误会,建议不用“扭”字,杨老师采用了我的意见,改用“摆”字。其实在练法上杨老师的说法是对的。“海底针式”变“扇通背”时,由折腰变身中正时有一拱腰的动作。这些都是非常准确的表述,这样练到动作中,练到身上就顺遂,就自然,不这样练就会动手不动腰,就不是正确的练法。 杨澄甫的弟子郑曼青在其所著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引录杨澄甫分释太极拳诸要点的话:“(杨澄甫)每于练功架或打手时讲解日,练太极拳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且戒之日,健侯老先生之教人,每引拳论日,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谓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从杨振基所传的练法来看,他对腰手的严格要求,与其父是一致的。 杨振基在强调诸多动作要用腰带动手脚的同时,也仔细说明了哪些动作不用腰带手脚。举例说,如“进步栽捶式”,右拳向前下打出时是不靠腰带的。“转身蹬脚式”的转身是不用腰带的,以左脚摆动促身转等等。杨振基对这种腰脚手的练法作用深有体会,只要懂得这种练法,并花功夫去练,三年左右就会练出功夫来,不须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那样长的时问。二、写“左掤”力排他说 写书写到“左掤手”时,杨振基的演述与别人不同,其定式与他父亲的图像也不相同,他所演此式的定式是眼看左手前方的,而一些杨式太极拳书写此式时是眼手分离开的,他父亲此式的定式也是左手在左,眼向右看的。我问他,这怎么办?别人写的书可以不理,但体用全书上是你父亲的图片,父子的图片不同,这风险可就大了。他也深知这是严肃的问题。最后他仍坚持自己的练法是正确的,理由有三:一是他过去学拳时是这样练的,父亲、大哥也是这样传的;二是他去香港探望嫂子看大哥的录相及几位侄女也是这样练的,大哥去港后几十年未改变原来的练法;三是从拳理拳法上看,杨氏家传拳法要求劲整,劲整的做法除身手等合一外,眼也必须相合,打哪儿要看哪儿,不能打那看这。他认为可能是他父亲在照这一拳式时,在摄影师拍的瞬间出了偏差。由于他的这种认识,成书时便采用眼看“左掤手”的练法。 为了取得侧证,我查了协助杨澄甫写书的郑曼青的著作,陈微明的著作,以及二三十年代杨式太极拳的书,这些书中“左掤式”都是眼与左手方向一致的。 这一情节,说明了杨振基老师坚持原则,澄清了数十年来在这一拳式上的混乱认识。不过,杨老师说,不必要求统一,只要将我的练法告诉别人就行了。三、向前迈步时坚持后坐 在写到左右搂膝前进步时,杨老师的练法是先向后坐,腰带脚手转,前移重心才上步,我说,现在流行的练法是不后坐,并说也是杨家家传,这与流行的练法有异,怎么办?杨老师说,家传的练法,凡在动作转换方向时都不是以实腿扭转,若以实腿磨转,下功夫练拳会损害膝关节,同时虚实也不分他过去学拳是这样学的,大哥也是这样传授的,在香港的侄女练拳也是先后坐再进步的,他坚持这样的练法。 在查侧证时,我查到郑曼青所写的书也是先后坐再进的练法,并且郑曼青有一首《体用歌》,歌中说:“……我有一转语,今为知者吐。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体用相兼岂有他,浩然气能行乎手。棚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不化自化走自走。足欲向前先挫后,身似行云打手安用手?浑身是手手非手,但须方寸随时守所守。”这歌中说明了前进先后坐的练法。郑先生是《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执笔者,亲身得到杨澄甫的口授身传,他所坚持的练法应是正确的练法。 由上可以看出,杨振基老师家传在握,这是他坚持自己练法的依据,并且他认为这样练法不会出偏差,对人的身体有益无损。四、先分手,后踢蹬 在写“左右搂膝”、“分脚、蹬脚”、“玉女穿梭”时,杨振基老师要求在练法上要写明先搂后推、先分后踢蹬、先上挡后下推,两手之间和手与脚之间的动作有一点时间差。因为不少写杨式太极拳的书都主张两手同时搂推,手脚同时分、踢。杨振基认为练拳与技击是一致的,不防住别人,是不能出招打人的,故而坚持他的练法。书中就按他的练法写。从效果上看,这种练法比较符合实战的需要。五、丢了两肘一靠 在写书中,杨老师特别指出,现在写杨式太极拳的书丢了“两肘一靠”,本书要写清这“两肘一靠”。一靠是“白鹤亮翅”中的过渡动作有一“靠”;两肘是指“进步栽捶”和“十字腿”两式的转接动作和过渡动作中有肘部的动作。他分析,整套杨式太极拳架中没有了这“两肘一靠”,在八门动作之中就缺少了两门技击动作的练习。杨式太极拳家传的练法是很全面的,应该将这“两肘一靠”练出来。六、练直力,找直力 在写书中,杨振基的演述有很多是曲中求直的,与古典拳论的说法一致。 在“揽雀尾”一式中,挤手、按手是直线挤按的;搂膝前推手是直线推出的;进步搬拦捶、栽捶、指裆捶的捶均是直线或平打、或斜打,不走弧形,不须走远路。而大多数写杨式太极拳的书都说所有的动作都是弧形前进或后退的,没有直线的动作。杨老师主张在一些动作中手的出去必须是一个直力,下盘稳固就直力推出,直力的动作与身体的动作没有关系。 这种练法在杨家的祖传拳论中,在他父亲著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都有记述和说明。杨老师这种练法是继承了家传的练法。当然他演述的拳式中以弧形转换的多,这是太极拳的共性。 从技击效果看,得机得势是要直线出击的。这与太极拳的原则并不相悖,而是灵活运用了太极拳的练习和技击原则,使之更准确、更全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