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贵在-赵成元

养生功夫 2014-03-27
健康长寿是人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特别是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更多的人都在探寻各种各样的健身养生秘籍。其实真正的养生之道,贵在养德。孔子所说的“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就是告诉人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健康快乐,是长寿的前提。古人重德的养生理论唐代著名的禅师“石头和尚”希迁大师,活到91岁时才无疾而终, 他的养生主旨便是以洁净本心为上,也就是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与希迁大师同时代的“药圣”孙思邈也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延寿。”明代医学家孙志供也曾说过:“德为福寿之本。”东晋著名养生家葛洪更是指出:“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古人的这些论述,早就阐明了养生与养德、品德修养与身体健康的辩证关系,颇含哲理。养德利于养生的依据首先,我们通常所说的“德”,也便是与人为善、有道德修养、乐于助人的意思。正直的人凡事为他人着想,宁静处事,淡泊名利,不为世俗势力所动,敌意、仇恨、不友好、争论等与他们无缘。研究发现,人们在发表言论时,血压会升高;而他们在倾听别人谈话时,血压又迅速下降,这样便会取得一种平衡。那些整日对别人怀有敌意、仇恨,处处与人争论的人,很少对别人的谈话洗耳恭听,只是在寻找机会反驳别人,从而血压难以平衡,很容易患上高血压,而血压又总是因为他们的不肯倾听而高升不降,这种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很大,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次,德高者心胸坦荡,道德修养好的人,对人对事都能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而那些道德修养差的人,为了一己之利而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必然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内疚等心态,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无形的负担和心理压力,会引起大脑皮质功能失调、人体器官功能紊乱、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糖原分解等一系列生理变化。长此下去,会使人陷入心理危机之中,严重者还可诱发某些精神疾病,或导致神经性呕吐、胃溃疡、闭经及早衰。同时,由于这种人的免疫功能下降,也更容易罹患其他恶性疾病。现代医学证实,和谐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心态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胆碱,这些物质能将血液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缓解精神烦忧。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曾对2700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几十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仁者”的预期寿命大大高于歹人。巴西医学家马丁斯也曾对583名被指控的贪腐者和同样人数的清廉者进行过长达十年的调查,发现前组有60%病倒或死亡,后组罹难者仅为6%。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要求健康或希望健康的人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观,按照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这与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谋而合。可见,养身必欲养德,养德方能养生,这是做人的信条和益寿延年的法宝。老年人如何养德老年人怎样养德修性?首先要淡泊名利,拥有豁达和坦然的心态。老年人还要乐于奉献,结交朋友,走出家庭小圈子,到朋友中去,在交友中寻找快乐,获得知识和快乐。把自己的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身体就自然获得了健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