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招家庭常用的中医疗法

养生功夫 2011-04-02

几招家庭常用的中医疗法

拔火罐火罐有竹制、玻璃制等多种,本法在民间很常用,多与针刺配合使用,能提高治疗效果。主要用于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腹痛及哮喘等症。 拔火罐时,可根据部位选用大小合适,边缘厚而光滑、底部宽大呈半圆形的玻璃或陶瓷罐。先将火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平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罐口的部位,涂以少许凡士林,将蘸有酒精的棉花用镊子夹住点燃,伸入罐内,几秒钟后迅速抽出,随即将罐子扣于患处。由于罐内空气被热驱逐成真空,负压可使罐体将皮肤牢牢吸住。15~20分钟后可将罐子取下。取时一手将罐向一边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体自然与皮肤脱离。 拔火罐时,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孕妇的腰腹部不能拔罐,心脏、乳头、毛发,以及患有皮肤病的部位,也不宜拔火罐。按掐内关法内关是针灸学名词,该穴位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掌后两筋之间,腕上二寸。主治心痛胃痛、翻胃呕吐、心悸怔忡、失眠、胸闷等症。当自己或家人出现轻度的胸闷不适、腹泻呕吐时,不妨以食指掐按内关穴,有时疾病则不药而愈。从舌苔看疾病进退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其主要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当患病时,由于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动作及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会变厚。常见的舌苔有白黄黑三种。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所生,根据舌苔白或黄,可辨病之寒热,苔白为寒,苔黄为热;从舌苔的薄厚可辨病之深浅。一般情况下,舌苔薄为病轻,舌苔厚则病重。如此,则可根据舌苔的变化辨病之预后。中药煎煮法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因为砂锅受热均匀,且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反应。也可用搪瓷器皿或铝制品,但忌用铁锅。 煎中药时,要掌握好时间、水量及火候。煎煮的时间与水量因药物性质不同而异。清热解表药煎煮时间不宜过长,煮沸后10~20分钟即可,故需水量较少,只要水漫过药就可以。滋补药及杂类方药,需煎煮半小时,水量则多些,没过药后再高出半寸。某些药物,为了充分发挥其药效,减少毒性,须采取不同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或用布袋包好了再煎等。煎药火候也要掌握好,一般药液未煮开时用武火,煮开后用文火,并需要经常搅拌。每剂药煎煮两次,两次所得药液混和均匀,分两次服。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及药物的作用来定,一般的药最好在饭后1小时服,急性病则不拘时间。滋补药品宜空腹喝,易吸收;润肠的泻药空腹喝,易使积滞物泻出;助消化的药要进食稍后再服,以助疗效;驱虫药应于早上空腹喝,能提高杀虫效果。 口服中药,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儿童100毫升,婴幼儿50毫升为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