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少林派太祖门

少林功夫 2013-08-21
据传人讲,“太祖门”称呼是宋太宗御赐的,原称少林派“通背门”。其鼻祖生于晚唐,自幼读书习武,那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其青少年时便有扶困济危、保境安民的志向,便投奔少林寺做俗家弟子。原本想很快学成绝艺回乡实现抱负,谁知越学越深,三五年过去,“八势”诀才初见端倪,索性落发为武僧,承先辈高僧之精华,先后独创了“肾力丹田功”、短打“二十四势”、“掌”功碎石、“爪”功入骨,且配秘方熏洗,手不变形,皮不粗糙,完好如初。其擅长“太祖门”冷兵器中丈二“子龙枪”和三根“杨梁棒”,最后完整总结出练武术的六步程序,为医学研创出以指代针之功法,称少林“一指禅推拿术”。其中,鼻祖所研创的“一指禅推拿术”传续至今,国人多认为已失传。其实,现今在民间其仍多被用于顽固性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及各部位软组织损伤等久治不愈、卧床不起的病症治疗。尤其对现代城市白领族疲劳综合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鼻祖所处的时代正是五代中晚期改朝换代频繁、战乱不息之时。五十岁前,鼻祖一心想保境安民,太平一方;五十岁后想的却是安邦定国,普度众生,以武止戈。因不知寺内众多俗家弟子在其家乡的口碑如何,于是便下山寻找德才兼备的弟子教之,几经周折十余年才达目的。后周时,佛家遭举国驱僧废寺之劫,少林寺未能幸免,鼻祖欲回山结庐统少林,别弟子时留训,其中一句的意思是毕生心血所创之绝功技艺,只能用于保国安民,切切不可误落匪手。“太祖门”的特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这个门户的指导理论是“八势”诀,即闪、展、腾、挪、挨、帮、挤、靠。这八个字是纯正的少林秘籍,它古朴、精练、层次紧扣,完整地概括了应该怎样练,何为最高境界,如何应用。借助鼻祖在千年前所创出的演练程序、功法、架势,后辈入门后可在逐步地演练中体验出其“八势”的味道。其简单易学,操作性强,为后辈走近“八势”指出了捷径。由于历代前辈多为言传身教,传续中常有方言和发音的混淆,弟子们在接受过程中也只重发音而忽视了字义,误认“八势”为“把式”混同“车把式”、“庄稼把式”等。不知道有多少代在民间把“打把式”这个词当作练武术的代名词。这是不正确的。2.鼻祖所创的“肾力丹田”功,力起于膂而蓄人肾,通过背输入臂,所以原称“通背门”。兄弟门户多练“气力丹田”功,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力”与“气”的练功方式是区别于兄弟门户、惟一不能混淆的标志。3.蹲大架子的基本功是“鸡步”,这种蹲法在应用时不需变换,可直接出招发力,也称“活步大架子”。4.“太祖门”所有的招势都是练功的架子,所以在应用过程中,任何方向、高度、角度都能力发实处,而达目的。倘若势无功力,即不能一招把人摔出。“武论有绝功,术论无绝招。功成招奇绝,无功招似草。”如果招势不得势,没有功力的释放,还不如花拳绣腿招人喜欢。5.“太祖门”的搏击方式是短打欲攻则进、欲守则接而攻之、是进亦攻、守亦攻,即臂发而不收,有果而止。因此有“出臂一条枪”之说,在“二十四势”中,招势尽显内外“肾力”收发自如的奥妙。这便是习武者常说的“先发制人而后发亦制人”,终生演练的攻守架子是“八步短打”,独流入称其为“开锅就熟”。6.鼻祖在少林寺中五十余年,兵器样样精通,但却钟爱丈二大枪和三根杨梁棒。大枪小把握,棒短则三根,所创枪、棒技法,动作小而力猛疾稳,棒能断枪折刃,枪能吞剑摔熊。这个门户历代传人遵鼻祖训对传续弟子的选择十分苛刻,就在近几十年还出现了父不传子、兄弟互不传授的事例,势必越传路子越窄,这是其濒临失传的根本原因。笔者由于水平所限,所听传人讲述在发音、书写上或词句方面难免有误,敬请纠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