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与自卫防身 (三)

武林动态 2012-10-20
传统武术与自卫防身 (三)——步法与身法传统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将简单的拳脚搏斗提炼上升为一种对处事应变的思考,让自身渐融于外部环境,使之为我所用,达到顺势而为,因而是一种哲学。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当面对纷绕诱惑时,我可作为中流砥柱,当获得金玉良言时,我应该从善如流。如何分辨,继而如何寻找以及再如何归纳,便成为历代习武之人孜孜不倦的求索过程。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便是传统武术中的根本与核心,步法和身法。步法不同于步型。步型一般指定势双腿的位置,常见的马弓虚仆盘,都是步型。步法是指灵活变化的步子,虽然灵活,但也有一定的特征与规律。以前武术界有句话,“教拳不教步”,指的是套路可以教,但用法打法不可轻传。为什么用“步”来代替“用”或“打”,其实既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也是一个平凡的写实。传统武术的特点,在于用身法打人,而身法运作的关键,在于步法的灵活精准和到位。任何一种格斗术,都不可能用训练时候的方式原封不动地搬去在实战中运用。任何的用法和练法在打斗中都要进行随机地调整,这是打与练的根本区别。不明白这点,一味自我陶醉在单独练习中,是绝不会成为实战高手的,所以有很多人练得一身好拳,却打得一手臭架。在冷兵器时代,拳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打法不会向社会推广,也不能轻传,而打法全仰仗步随,因此很少有拳论述及此点。双方格斗,人都在左右前后移动,练习时固定的攻击路线很有可能不是被封堵,就是被改变,使原本的目标和战术不再成立。散打训练中的双方摸肩,八卦掌的走转,劈挂掌的连环步,都是为了解决在身体变化过程中攻防的实际训练方法。郝家螳螂拳更是提出了人背我顺,人顺我变的身法要求。如何在游走中占优势位置,避免自己薄弱部位暴露的同时,调动对方寻找突破口,是最困难的一步,是考验勇气和信心的时刻,也是胜负的关键。从方位上讲,人体在任何时候一共有八个方位,即四正向四斜角。按前后分开站立而言,又可分为内侧外侧,有些门派称之为里门外门。若出拳定势时与前腿同侧,称为顺步,若出拳定势与后腿同侧,称为拗步。攻击中,人体一定会有开合变化。以放开攻击为例,人体在进攻时,无论是直摆勾,最有杀伤力的方向是正前方,因为这是你最容易快速集中注意力和通过移动够到的方向。最脆弱的方向,是里门的斜后方,因为身体阴侧的薄弱环节在这个方向上基本是完全暴露的。第二个脆弱方向是里门斜前方,因为在自身打开的情况下,身体弱点也很容易遭到重创。虽然可能还有后手的防卫,但别人如果从这个方位进攻,我方的退闪空间将非常小。第三个方向是外门斜前方,虽然暴露了腰背肾脏等重要部位,但还可以移动进行一定的闪避,而且若对方要攻击我面部,仍需克制我前臂。步法的目标,就是寻找机会,用我的正向去攻击对方的弱向。步法承载身体的移动,只能做到改变双方的距离,至于改变方位时如何先行,拉近时如何闪进,进去后如何贴靠,都是需要身法本身去解决的。身体躯干是人体最粗壮的部位,具有最大的潜能。在格斗中身体不光是我们要保护的对象,也是要进行充分利用的部位。身体运动方式的改变,将会从整体上造成四肢方位完全地变化。夺位抢势,是身法的关键。从运动方式上而言,身体可分为以腰胯带动的左右旋转,以脊柱带动的上下束展,和以步法带动的前后压靠。一般来说,旋转造成方向改变,使自身避免弱向受攻击,以闪避为主。束展为开合之势,避其锋芒而乘隙反击,以攻击为主。压靠依赖手脚贴挤勾缠对方,以控制为主。将这三种身法根据不同情况组合起来,配以步法调节距离,手法开门封闭,集中注意力,便形成了所谓的“手眼身法步”,也就是传统拳术的攻防方式。有些拳种,将肩胯也作为主要攻击手段的一种。肩胯作为身体躯干的四个角,同时也是手臂和腿部的根节,起到力量传输和变化点的功能。肩背是贴身靠打的非常有效的手段,非常隐蔽突然,而且容易打偏对方身形。胯部是整个身体的磨盘,是上下盘的连接点,丹田命门都在此处,是整个身体运动的发电机。胯部一动,人就移动。胯打就是用自己的胯靠压对方胯,使之无法变化或无法顺利变化。在八极拳中,胯打是“三盘连击”中的中盘打,也是最难练习的部位。一旦贴胯,可翻可别,可打可摔,对方上盘受压或被突破,下盘无法撩阴撤步,很容易受制。身法不能停,而且是先行于手和脚的。一旦脑海中反应出攻防意图,身体一般首先移动。在身体所不能及的位置,依靠手脚来铺垫,而手脚转换间变化的死点,则依靠身体之势来弥补。但是,手脚不能成为身体变化和移动的障碍,不然会造成自身别扭,劲憋在身体里发不出去,动作缓慢难以变化等问题。在身法和方位转换上,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对方为圆心,我为圆周,绕其走转以主动改变对方抱架和注意力,避其锋芒而寻其偏门的打法。另一种是以我为圆心,对方为圆周,我动则迫使对方变化,使其落入我的旋涡和节奏。前一种观点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抓住机会后直捣黄龙,也就是一般说的“斜出直入”。后一种观点则是贴身近战,以期催枯拉朽,即“截其半渡”的做法。通常来说,使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游斗,足以应付普通冲突。第二种方法需要我方一定的胆量,对方信心十足直欺我中宫时,敢于将对方放进来,才有用武之地。需要指出的是,推手到实作或摔跤搂抱缠绕时,可以不停转换这两种方法(变换我为心他为周和我为周他为心)来欺蒙对方,从而占优。最后一个是中线问题。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但“守中用中”的目的都相同。这里的中线,指的是各人注意力和抱架时面对的方向。可以看出,双方的中线不尽相同,但战斗伊始,两者中线是相对的。中线的方向可以改变,有效的中线是面对对方,而无效的中线则是面对空档。通过调动双方中线,创造出有利的时刻和部位,最后的击打也就在一进一退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位置得当,绝大多数情况下攻防还是回归到前后一直线上。善于运用身步变化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实战中常能出现以巧取拙、以弱胜强的效果。步法身法的关键在于方位和动胯,两者相辅相成,以帮助我们实战中常立于不败之地。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于振身,自幼好武,在国内时是上海精武总会会员,曾习练潭腿与八极拳。赴美留学后,又跟随恩师王仁刚先生苦练钻研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与大成拳。王师从学于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第四代嫡传郝维志先生,和大成拳第二代中兴之主王选杰先生。笔者谆师嘱,目前负责武馆对外自卫防身的课程与推广,自09年开始向社区提供免费的自卫防身课程,已举办过若干期。笔者平时喜欢切磋,拳械皆可,欢迎年青武友前来交流指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