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现代体育结合的探讨

武林动态 2010-05-07

从现有意义来讲,体育中包含有武术的概念。但从其历史发展来看,两者是虽有共同的发源原因而又各自独立发展的不同体育体系。共同发源原因都是由于冷兵器战争的需求,为提升士兵作战能力而发展。现代体育追其本源是来至古希腊奥运会,以田径运动为母,发展成包括球类,水上运动等现代奥运会所包含的庞大体系,并建立了以生理学、训练学为主的理论研究体系。武术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基础,相对西方体育来讲,也发展出了庞大的内容,但其理论体系以哲学为主,实践性理论主要为骨伤科和养生学,但训练理论远不如西方体系清晰。究其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研究手段的不同。武术发展落后的原因还在于历史发展。西方较东方更早进入热兵器,体育手段在战场上直接展示变为幕后基础之一,体育的研究从杀戮变为提升人体素质,这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在东方的中国,武术一直占居着战场的重要位置,武术最后大规模出现在战场上是1900年,一群狂热的武者与近现代化的热兵器直接对抗,而对抗的结果使国人开始怀疑甚至放弃武术。而后近百年的动乱(政治的,文化的冲撞),使国人无法使武术象西方体育那样转杀戮变为提升人体素质,从而使武术愈加没落,与体育的关系从两庭分立变为附庸。近年来,一些有志之士在进行着复兴体育的工作。但是他们的研究方向依然是如何展示武术的杀戮能力既格斗技击,但历史的发展已经表明此路不通。武术要复兴,必须象田径一样,从杀戮工具变为提升人体素质。本文将从一些方面,探讨武术的一些力量训练方式与田径训练相结合之路。二、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力量训练探讨在西方体育中力量的增长是以增加肌肉的体积和密度为主,力量本质是“肌丝滑动理论”,机理上是最多最大的肌纤维;练习借助外物,进行负重抗阻力练习如使用杠铃等;以四肢和四肢直接相关肌肉发展为主。力量练习方式以向心收缩为主。直观的表现就是发达如铁块般的肌肉块。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度量评价,见效快,任何人都可以按一套方案来练出效果。在武术的力量练习中,没有练习肌肉的说法(但本质也应是肌肉),讲的是“内练一囗气,外练筋骨皮”。在武术的力量练习中,多使用两种方法:一是静力型练习,如马步、各种站桩。这种练习事实上是肌肉的强直收缩,同时通过肌群的相互影响而对身体各部分肌肉进行练习(南拳的运气鼓劲,骨刚筋粗,肌腱隆凸,时张时弛也应是这种静力练习)。这种练习必须时间足够长,才能达到“手指间肌肉都跳抖起来” 的桩功要求。不仅各种桩功是这样,力量惊人的硬气功修炼也有很大一部分也是静力性肌肉强直收缩练习,如铁布衫第一二阶段练习就是肌肉强直收缩练习。二是爆发性练习,这在内家拳力量练习中居多。这和收缩正好相反,是对肌肉进行快速的拉伸,是离心运动。因此讲究发力前尽量放松,这在太极拳中,就是弹抖之力。陈式太极的炮捶这种力量练习最为明显。对于武术的力量本质,目前只能提出一种猜想:增长肌丝滑动的距离。由于肌丝交错程度的增加肌肉的外观类似于肌健(筋)。这就成了“外练筋骨皮”的筋。(当然,内劲的探讨暂时不采纳)在近几年,提出了身体核心区域训练,把腰、臀、腹等部位的力量训练作为重点(引为笑料的“叉腰肌”实为髂腰肌)。在这些部位的力量训练和肌肉运用体会上,武术拥有远胜于西方体育的手段。在武术的明、暗、化劲的三个层次中,就是如何“化大龙”,既脊柱的练习和运用;本质上是脊柱周围肌肉的练习和运用。在许多武术流派中还非常注重“甩胯”练习,实际上就是髂腰肌的练习。腰背肌肉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是中枢,力量无论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都必须通过它。在力量练习课中,反复要求先练四肢,最后练腹背,就是腰背疲劳后已无力练习其他部位。在解剖学上,脊柱第二弯曲(腰部)是许多大肌群的起止点,如髂腰肌,臀大肌,连接上肢的背阔肌等等,以至于形成腰胸筋膜后叶群。在西方力量训练中,背部除了背阔肌以外,很难达到其他肌群的练习效果,以直接展示肌肉的健美运动为例,除了背阔肌,其他背部肌肉的线条和体积,远不如其他部位肌肉,也未被作为展示重点。而在武术中,腰背的练习作为重中之重:形意拳称为“化大龙”,能否使用是入门与否的门槛;太极拳更是“以腰为中枢,四肢为梢”,所有动作必须以腰先行。我在田径的力量训练中也作过一个对比实验:杠铃深蹲练习100公斤对业余选手是一个坎,一般采用反复刺激突破,即经常深蹲练习,每周两次,一般要三个月左右。而采用先练腰背力量的方式,只要一个月左右。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从武术中移植的。也就是说,对身体核心区域训练,武术有更多更有效的方法。三、武术更善于运用身体核心区域的肌肉力量人类的奔跑速度远低于许多哺乳动物,不仅不可能跑过猎豹、羚羊,连我们的亲密伙伴狗都跑不过。人们在分析时多从肌肉力量、心脏功能说起,却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方向:我们的奔跑方式不同。大部分哺乳动物是四肢着地奔跑,在跑动中,四肢抓、蹬地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脊柱的纵向曲伸。以猎豹为例,在一秒中猎豹跑四到六步,和人类选手步频相当,但步幅达到六到八米,而人类最大也就三米左右。这种巨大的步幅主要是通过脊柱的曲伸来完成的。由于膝关节的构造(人类膝关节弯曲方向和所有动物相反),人类不可能通过四肢着地来达到利用脊柱的纵向曲伸来完成如此巨大步幅的目标。,人类只能使用脊柱旋转的方式来提升步幅和步频。我曾在我的关于短跑训练《突破十秒》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我国短跑落后的根本原因———技术理解错误,重要肌肉发展和运用缺失。在对比中可以明显发现:我国选手的身体正面肌群不弱于西方选手,但在背面无论是股二头肌、臀大肌还是腰背肌肉都很不足,更不会运用。我在训练中采用挂腿下压重物训练时,本意是练习臀大肌,但在练后反应中,队员背部肌肉反应更强烈,在一个月后,队员能更好地完成我的技术要求。后来,在一篇国术小说《龙蛇演义》谈到太极拳的“白鹤亮翅”、“扇通背”的作用———提升奔跑速度。我才开始有意识地理解武术中背部肌肉的练习和运用,并将一些方法分别在专业队和业余训练中运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对武术的一些动作的研究发现,武术更善于练习并运用身体核心区域的肌肉力量。并且可以直接运用在短跑中,比如上踢腿,鞭腿,下劈腿,完全可以直接提升前摆和鞭挞的速度和力量。在陈式太极的“击地锤”接“二起脚”,可以很有效地提升背部肌肉的练习和运用。在武术的传说和记载中,练武者能达到惊人的奔跑速度和跳跃能力。要获得这种能力,抛开现在研究不太明确的内劲而言,背部肌肉的锻炼和运用应是触手可及。四、武术发展复兴之路武术要发展复兴,必须改变思想——变杀戮为提升人体素质。目前,我国并未有一家真正的高水平武术学院,只有很肤浅的武校或依附于体育学院的武术系。在我的设想中,一个真正的武术学院应有教学的常规武术系,一个以影视文化为主的表演系,一个医药养生为主的武医系,一个竞技应用系。特别是竞技系,不单纯地参加博击类竞技项目,更重要的是把武术的一系列特殊训练方法运用在田径训练上,如果用这种方法我们打破一系列世界纪录,武术也必然大兴。题外话:如果在宋朝时召开一个世界田径运动会,我估计中国将获得全部的金牌,并且现在的所有记录将不值一提。很简单,宋是以步制骑,每个士兵都穿四十多斤的铠甲祚战,武学是空前兴旺。其实中世纪的西方骑士也不简单:只有徒手杀死一支野猪才有资格成为骑士。武学,应是提升人类素质最有效手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