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平:教授太极拳的甜酸苦辣

武林动态 2013-12-23

“学拳累人,教拳育人,打拳养人,改拳气人”在我们几个师兄弟中流传这句顺口溜。三十年来作为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经历了学拳、练拳、打拳、教拳的过程,尤其是近些年慕名学拳的人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今儿拿出来与各位晒一晒。

一、因人而异,一以贯之

对于初学者,尤其是中小学生千万别讲理论,别讲呼吸,别讲放松,主要讲毅力,讲坚持。我常说,一个人能不能学好拳一是要坚持,二还是坚持,三更是坚持,唯有坚持才能学到拳。对于学习一段时间以上的,比如半年或一年以上的,学历比较高的要加点理论,使其明白所练太极拳的基本理论、风格特点、运动规律、技术方法和招式动作名称。对于痴迷太极拳的,有一定基本功的,要与其共同探讨太极文化,区别各派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拳路安排、风格特点等。

清楚所练拳式的手法、步法、身法、劲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十分重要。例如:陈氏拳的手一般为瓦拢掌或荷叶掌,步子一般为弓蹬步,一腿90度,另一腿一般保持135度,不能太直,而杨氏太极拳一般要求后腿要蹬直。通常我一次就教一个式子,先演练两遍,然后将每一个式子分若干动,一个一个地作。比如金刚倒碓我将其分解成21动,每一动让大家模仿三遍,一般六、七动为一组,一组一组地进行,最后串联起来练,直到准确为止。集体教学后,进行单个练习,一个人一个人上来表演,大家观摩,绝不滥竽充数,绝不囫囵吞枣。开始来的人因为不好意思,所以羞于上来,但也必须上来,这次不行,下次必须补上。这样要求大家,时间常了就习惯了,有的学员每次还争着表演,如此学员越来越自信了。

二、踢腿拉筋,培根筑基

筋长一寸寿延十年,力大十分。我的教拳一般每次两个小时,每次至少用四分之一的时间做准备活动,尤其是冬天,热身是必须的功课,不然很容易损伤肌肉,甚至弄伤筋骨。到了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的肢体也活跃起来,这个时候让大家多进行踢腿拉筋,下胯,下腰,开竖叉,下横叉,事半功倍。

站桩是一项苦活,但必须有这个要求“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对于想提高的学员,想把动作做到位的,站桩是逃不掉的。因为要想动作到位,没有基本功是绝对不行的。

教学中,我把传统的83太极拳是分为三个阶段,我称前五式为母式,前十六式基础,这两部分做好了,做扎实了,后边就好学多了。我比喻这两部分为盖楼的基础,行话叫做正负零,一座高楼只要出了正负零(地面)就进行到一半了,甚至是多一半了。慢练套路,也是培根筑基的好方法,我体会慢练是活桩。有功夫的人,可快,可慢,快如脱缰野马,慢似爬行蜗牛。只有极慢,才能极快,慢需要功夫,一套83式太极拳下来一般用25分钟,慢下来用40分钟,既是三九天也已汗流浃背,越传统的越经典。当然在学拳的同时配合推手练习收获就更大了。现实中很多人认为练好拳才能练习推手,其实不尽然。练拳是知己功夫,推手是知彼功夫,知己知彼就是要走由浅入深的过程,练拳和推手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

三、先方后圆、先高后低

练习时先方后圆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之一。初学时所走的弧线总是凸凸凹凹,断断续续,偏来摆去,做不到平滑圆活是很常见的。传统陈氏太极拳,尤其是陈照奎先生的老架、大架、低架,真正按要求练习很难。练习需因人而异,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练功时间的长短、功夫的深浅等都要区别对待。初学的、体弱的和基本功不好的一般宜采取高或中架练习,待姿势正确,腿力增强、体质提高后再慢慢向低拳架发展。高架便于灵活,低架有助于长功。但不管采取何种拳架都应尽量做到舒展大方、中正自然。做到身法与相应步法要配套,也就是高架步子小些,中架步大些,低架步幅要更大。

四、拆解分合,由表及里

对于太极拳的要求很难一下子全身各部位都注意得到,不管是记动作或是找体会,要是分解开来练习就易得多了。所谓分就是将整个人分为头、上肢、躯干和下肢四个部份,每部份逐一掌握后再将两个或三个部分结合起来练习,最后才进行全方位整体练习。比如我将陈氏太极拳的懒扎衣分为11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要分根节、虚实、胸腰、手掌、眼神五个步骤进行。

另外,或是将一套拳分为拳架动作、攻防含义、劲路运行、呼吸配合、眼神顾盼等方面,分开逐一练习,体会上身后再将几方面组合练习,直到整体练习。时间上也可以用一周、一月或季度分配好任务,安排好完成每期的任务练习。

太极拳有着明显的内外之别。外是姿势动作等外形的具体表现,内则是意识意念变化、内气内劲运转的内在体会,两者缺一不可。对初练拳者而言,外形是很关键的。有些习练者一开始就沉迷于对内气的追求,在些细微的内劲感觉中留恋,这种做法是徒劳的。常言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没有正确的形,就很难体会到太极拳正确的内在的变化。习拳姿势动作正确到位,周身协调统—,才能得到正确的内劲运行。随着外形的熟练正确,已经完成了外练的大部份,然而没有内在的太极拳是空洞乏味的空架子,还须从内在去体会、印证和完善。寻找、体会内劲、内气的感觉是进入内练的起步阶段。在内练过程中,要找的是身体某个部份或整体的感觉,并非某条经络、某个穴位。首先从气沉丹田入手,做到真正的气沉丹田后,进一步体会周身的上下松沉劲,大开大合的开合劲,由丹田发出又收回丹田的出入劲。如此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内外兼修,拳架逐步定型完善,内劲慢慢饱满壮大。

五、从画出来,到话出来,至化出去

教授太极拳的过程是口传心授的过程,结合我当数学老师的体会在教授太极拳中随时在地上拆字解词,如畫字上边是聿,下边是画,表示画画要按照自然规律畫,越自然越好。师法自然,道法自然。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顺其自然求自然的过程。再如讲解太极劲的路线就在地上随手画直线和圆,讲解圆与圆外一点切线的关系。

畫与话也是一个互济的关系,语言要清晰,简洁。多与老师和拳友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有个叫陈丝雨的孩子,进步很快,仔细分析她的特点,一是问,每次都提问,而且不断的问。二是听,细听老师的讲解,听拳友的见解,吸取他人经验。三是看,细心观察,多看理论,多看别人练习。四是练,身勤是勤练苦练,将所学拳艺勤练不缀。五是思,指开动脑筋,放开思路,自我定好位,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分清所处阶段,一招一式细心揣摩。

化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生理上要化险为夷,心理上要化敌为友。

方法对路会让人少走很多弯路,路线对了头一步一层楼,练起拳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作者简介

杜德平, 男,汉族,北京人,1958年1月出生。

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中国武术七段、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员、指导员,国际功夫联合会副秘书长。

从小热爱体育,曾在学校排球队三年。1983年开始学练太极拳,先后学习了杨氏、吴氏、武氏、陈氏太极拳。200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学习期间教授加拿大学生20余人学习太极拳。2005年为北京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武术联谊会会员,太极拳中级教练。2005年学习陈氏太极拳。2007年拜马虹老师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从2006年以来侧重研究太极拳理论和技击,授课200余次,受众20000多人。为传授太极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2年获中国武术协会六段证书。2010年获国家二级教练证书。2011年获中国武术七段证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