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蒙古拳有了传承人

武术名家 2014-08-03

在国内武术界,蒙古拳是个稀有拳种。历史上,元朝被推翻后,蒙古族人遭到迫害,来不及北归的蒙古族人在汉人的保护下,隐名埋姓定居下来,从那时起,蒙古拳开始在王氏宗族中秘密流传。蒙古拳讲究的是秘密相传,对内不对外,代代习练。因此,外人很少见到,在武术界更是一个谜。因而,蒙古拳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它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了一个“谜”。

王喜安,镇平人,今年81岁,我市唯一一位蒙古拳传承人。12月7日,记者惊喜地得知王喜安有“学生”了,——南阳蒙古拳后继有了传承人。当日下午,在镇平县南关村一户院子里,记者见到了王喜安。

“老父亲的功夫‘了得’” 

记者了解到,王喜安的父亲王俊三是位蒙古族拳师,在蒙古拳法上有着很深的造诣,曾多次参加全国武术表演及骑射比武大会并屡获殊荣,对此《镇平县志》有详细记载。王喜安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徒步到洛阳等外地参加武术比赛。

“老父亲很喜欢武术,一听说周围有学武术的,就带上礼物登门拜访、切磋学习,”王喜安说,他的父亲学的武术种类也多,也杂,除蒙古拳外,其它咏春拳、形意拳等都很精通。“老父亲睡的床,是用绳吊起的木板床,高度有农村瓦房房檐那么高,老父亲一点脚就上去了;走在路上,两腿硬直,不用抬脚,只向前用力,像滑冰一样,一下子能往前滑2、3米远,过后,地面上现出两条鞋印。两米高的墙,后退、猛跑,就这样脚点墙面,轻轻就上去了。”王喜安边说边比划着给记者演示。“那你父亲的蒙古拳是跟谁学的?”记者问。“这个,老父亲从来没有说过。”

王喜安成了蒙古拳唯一传人 

王喜安说,老父亲一身武艺,1980年去世。在世时,他的蒙古拳只传给了3个人。王喜安说,“一个是我,一个是街东头的邻居王庚宝,还有一个是我的本家侄儿王俊生。如今,王庚宝已经去世,侄儿远在信阳,我们3人都没有收带徒弟,镇平会这种拳法的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据了解,我市会这种拳法的人,目前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王喜安说,他的父亲在教他拳法时基本都是口传身授。“一个拳法一个口诀的教,今天一句,明天一句,当每套拳法都学会了,口诀也就记住了。”王喜安说,“后来,为生活奔波,不注意,把老父亲以前留的写在绵纸上的一些拳谱、秘诀都弄丢了。”记者了解到,王喜安后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后,认识到蒙古拳对于健身方面的作用,于是就一直坚持习练。

“我今年81岁,尽管年龄大了,但我不能让蒙古拳在我手中失传!”王喜安说,在很多熟识的人鼓励下,他凭着记忆,把秘传的蒙古拳滑步掌中的22个招式整理了出来,让这个曾经秘传的蒙古拳发扬推广下去。

王喜安对物色的“学生”很满意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以前我没有把蒙古拳传授给别人,尽管有很多人找我说想学,但我都婉言推辞了。”

王喜安说,“为了蒙古拳的传承,去年开始,自己改变了以前的一些片面想法,想找一个品行好,悟性好的人作‘学生’,来传承蒙古拳。”【功夫资讯网 www.KungFuNews.com 】

天随人愿,王喜安终于发现了一个合心的人选。“有位拳友就是我在电力广场上锻炼身体时认识的。”王喜安说,“这个姓刘的年轻人平时每天早上到广场练拳,在切磋拳术时我们认识的。我感到他习练武术的基本功比较扎实,会形意拳、六合拳、心意拳、陈式太极拳。”

“这位年轻很热爱武术,好习练,人悟性好,人品也不错。在习练中,不管单练或是合练,都很不错。”王喜安微微笑着说,他觉得同这个年轻人有缘分,不管是亲情还是共有的爱好,两人都觉得很亲近。于是,在接下来晨练交往中,王喜安就把自己蒙古拳的一招一式,传授给了这位姓刘的年轻人。

王喜安夸奖说,“这位拳友,很用功,在掌握蒙古拳基本套路后,经常练,也练习的最好。”

蒙古拳“新人”称赞老师很谦虚

在王喜安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这位姓刘的年轻人,这位蒙古拳“新人”说,王老师很谦虚,在刚接触时,他说邀我一起切磋切磋。“,从对练、单练的步法和掌法看,王老师是很有功底的。”“王老师年龄尽管80多了,但打起蒙古拳,他的身体很轻,滑步步法轻盈,神出鬼没。蒙古拳滑步掌有22个招式,有时,中间有的招式,王老师忘了,但从整个套路看,很有功底。”

采访中,这位蒙古拳“新人”认为,有王老师这样发扬传统武术的精神,蒙古拳一定会在南阳大地落地生根、发扬广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