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浏览上海人民公园推手角

功夫资料 2017-08-19

报道(邓家拳社邓正强供稿): 2017年8月5日,星期六。又是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这是太极推手爱好者相聚的日子。今天的天气虽然阴沉着,气温也只在30几摄氏度左右,但时而冒出的太阳还是热得人浑身出汗,这么热的天气,会不会有人推手来吧?我带着疑虑走进了人民公园。

上海人民公园推手角,位于南京东路人民公园荷花池畔的一隅,不认识推手角地方的人,只要找到荷花池,便找到了它。走近荷花池畔,只见荷花池内池水清澈,荷伞下鱼儿游得正欢,时不时地蹿出水面,或在水面上吐个泡泡,随即又隐身到暗影里不见了踪迹。唯有那荡漾在水面上的涟漪,才能证明它们的曾经到来过。放眼远眺,池面荷花盛开,池畔行人如织,赏花拍照的人不计其数。

但更热闹的还要数池畔一隅的推手角。远远处望去,人群一片,走近一看,三五成群,两两捉对,原来,这里正有许多人冒着酷热、流着大汗,或“听”、或“逼”,或“问”,或“答”地进行推手活动呢,我的疑虑一下子被打消了。这里的人虽然聚集的很多,但并没有人大声喧哗,只是偶尔才爆出一两声喝彩的响声,那是有人被对方给发了出去,自觉对方招术、劲法巧妙,“输”的心服口服,所以一边踏着“雀步”往外跳(维持平衡),一边由衷地发出的赞叹!——这就是推手的乐趣,这里就是人民公园的推手角。

上海人民公园推手角成立于2011年1月,由朱方泰、朱方源两兄弟发起,距今己有七年又八个月了。它的宗旨是:努力提高太极文化素养,勇于探索内家拳术奥秘。中正安舒练练拳,延年益寿不老春;轻灵变化推推手,安全愉快交朋友。是啊,在这里,大家都是拳友,人人平等,没有老师,也没有学生,却也是在这里,人人皆是谦虚好学的学生,人人尽是热心施教的老师。

你看那年轻好胜的拳友,多数都是初入门径的初学之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力壮,血气方刚,真正是“初学三年,打遍天下”。而那些有些年龄的人,功夫也有了一定的积累,经历的事情多了,阅历也随之增高,人人心里都明白“再学三年,寸步难行”的道理。可不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老祖宗早就说过。所以,一般少许好一些的人,都是在较技走劲,体会对方技法的精妙与细微之处,静听对方的劲势走向,逆来顺受,因势而动,将对方的招术、劲势化解于无形,倘有硬点走化不脱,便会被对方精准地捕捉到,并在第一时间里将你发放出去,此时被发的人还会叫好,为什么?那是因对方听得准、拿得妙、发得精巧、技高自己一等而发出的赏识与赞叹之声,此声发自肺腑,声出由衷。如若不然,你用摔跤之法,摔他几跤,他也不会服你。因为太极拳中虽有摔法,但在推手中却不允许使用,尤其是硬摔!如果你用力、用摔,那你何不去练举重和摔跤呢?!推手就是推手,推手自有推手的味,推手将摔跤加了进来,岂不是篮球里混进了足球,那规则、那味道,岂不是都已变了?

练得好的人更是讲求“气”的“敷、盖、对、吞”,在潜心静气中体会着对方劲力与内气的暗流涌动。静水流深,表面平静,而内里面却像决绝生死一样地波涛汹涌,那种专注,既轻松又凝重,不懂的人根本无法理解,还以为是的故弄玄虚,其实不然。你看他们,有的半晌未动,有的一气往来立见胜负。双方会意地一笑,四手相握,相互致谢,这是什么味?这就是太极,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既能养生又能延年益寿的太极文化,这种魅力,即如品茗,如果你是为解渴而喝,你是喝不出什么味道的;反过来,如果是打、是摔,那么,恐怕这些人也都不会来了吧。

你再看这些耄耋老人,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原来他们是来玩味的,来找开心、找快乐、找朋友、找健康,乃至于找长寿的。

这就是太极推手,这就是上海人民公园的推手角。今天走访,虽因脚踝骨折不能上场过瘾,但就是看看大家推手,也是收获不小,自觉没有白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