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派古实以什么武功(古代真有武当派吗)

功夫文化 2022-10-05

据黄梓峰先生考证,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正骨推拿分派庞杂,但大多由明清时期四大派别演化而来,其中以练家派最多,蹉班派次之,医学派传承散见,上驷院派还有奇葩存世。

练家派以少林派、武当派为代表,一刚一柔,昨天介绍了少林派,今天介绍武当派。黄老指点说,武当派手法动作幅度小、力量轻,有十六字口诀:“低之举之,高者平之,欲和先离,抽拉牵引。”听着简单,其实奥妙尽在其中。希望有缘的朋友能够领会。

正骨推拿存世手法源流考(四)

文 / 黄梓峰

武当派考查

道家以武当派为代表,由于道家“不敢为天下先”的风范,虽有传承,也隐秘不露。路过武当山三次,也没有机缘上山一述。只在北京认识了一个正宗传人,就是前边说过的断臂试药的周大夫。

周大夫今年五十多岁,虽说与我称兄道弟,聊中医的话题写成书,十本书也写不完,就是说起正题来甚为保守。他的传承关系只字不提。追问过数次,坚称不知道。从其手法看,与传闻的武学派手法相合。

早期追问传承关系,坚称是自己攒出来的。这个理由是万万不能成立的,中华医术“手到心会”的部分是几千年的总结,靠一个人的创造是不可能的,没有明人指点,就不会明白究竟。高人的指点未必多,关键之处一点就通,但不能没有。

随着交往的加深,一次我说他:“说没有师承,那是你数典忘祖!”一句话终于把甚爱传统文化和中医的他激怒了,承认了是几位武当派老道人所传,手法、方药具是画龙点睛之处。

再追问传承辈份、大名,还是坚称不知道。后来追问的紧了,就说:“你上武当山,问一问年纪大的老道,会告诉你我师傅姓字名谁。”

问他“是否有人问过”,周宽说:“是有人问过,都说了,但忘了叫什么名字。”师傅的名字能忘?不可能。想来是师傅有所交待,不便说出来,也就不好再追问。

几位老道人的传授是20年前开始的,前后十来年。手法以骨折复位、脱臼复位为主,没有小关节手法,也没有按摩手法。

武当派手法动作幅度小,力量轻,大部分复位手法给人感觉就像扶了一下。不明窍门的外行看了,觉得有道家的神秘感。未看其复位手法时,同他聊天常提到手法,从描述上我觉的说不通,手法太轻,怎么可能把关节或骨折断端复位?后来约定有代表性的病例通知我一下,让我看一看。

周宽也欣然同意,声称“天底下就对你一人如此厚待了,同外人不用说让他看,说都不会说一个字,”还说:“还没有人跟我盘过道,问我也不同他说。”话里话外有傲视天下,孤芳自赏的意思。

前后奔波一年,看了一些病例。其手法我想公之天下,同他谈了几次,周宽一再强调:“只可意会的东西,用嘴说就走了样,别人学不好,不说不得要领,说这门手艺不行,就坏了这门名声,让我无颜面对老前辈们,”不让我写。

几派手法,以道家最神秘,不让我说出来,不足以说明中医手法的独道之处,无法说出中医“简便效廉”之所在,于中医走出困境不利。何况现在国家对医改下了很大决心,如此机会实在难得。

把上边的道理申明之后,周宽终于同意我落于笔墨了。

武当手法之所以用力轻,动作幅度很小,关键是在病人放松的状态下,利用病变周围软组织自身就有的牵拉力复位。也就是说在人体受伤时,正常组织与骨骼之间都有正常位置,在放松状态下,多数软组织牵拉力为零。受伤后骨关系改变,软组织被拉长或扭曲,形成牵拉力或牵拉力变大。复位时是利用这种变大的自身就有的牵拉力。

例如,骨折断端左右偏离,那么必有被拉长的软组织形成拉力,这个拉力在受伤后的骨折断端卡住了,这时顺着一定角度轻轻一牵,打开卡住的部分,被拉长的软组织形成的拉力,会让骨折自动复位。如果有其它没有拉力的碎骨未复位,也不会占主要因素。

当然,动作幅度、力度都很小,不能让病人疼痛。病人一紧张就无法下手,同时这种自动复位的力也没有了。从旁边观看,手法中包含的动作很轻,不仔细观察看不出分解动作。

以小儿牵拉肘为例。小儿牵拉肘学名叫小儿桡骨头半脱位,临床多见于四岁以下小儿。由于幼儿桡骨发育不全,头颈一边粗,韧带松,在牵拉作用下容易脱出。一般发生于小儿无思想准备、上臂放松状态下,大人一牵手时容易错位。

社会上占有正统地位的医院中的手法,动作幅度最大,以中医五版教材为代表。以右侧小儿牵拉肘为例。家长抱患儿正坐,术者与患儿相对(这点几个门派相同),术者左手拇指放在桡骨头外侧处,右手握其腕上部,并慢慢地将前臂旋后,一般半脱位在旋后过程中常可复位。

若不能复位,则右手稍加牵引至肘关节伸直旋后位,左手拇指加压于桡骨头处,然后屈曲肘关节,常可听到或感到轻微的入臼声。或屈肘90°向旋后方向来回旋转前臂,也可复位。此手法的优点是易学、易推广。

武家派治疗小儿牵拉时,全部动作都是在小儿上臂伸直的情况下做的。用一只手的二、三个手指捏住握小儿手腕上部,在小儿放松的时候或瞬间,轻轻向下牵引,当然牵引之力很小,几十克以内,外人不易觉察,力大了小儿会紧张,也无法复法。牵拉是为韧带保持顺直。此时,医者手腕内旋,轻轻带动小儿前臂旋后,同时轻柔松开牵引力,一般的小儿牵拉肘此时可以复位。

医者施加手法与患儿皮肤接触是二三个指头进行,若以手掌握小儿腕部,就很难体会小儿的紧张与放松,也很难体会组织关系的作用力。所以,外行没看出所以然,以为是用二三个指头摸了一下。

复杂的小儿牵拉肘,按中医五版教材手法,就需要曲肘了,武当派不曲肘。在上述手法的基础上,医者另一支手顺着肘关节皮肤肌肉的起伏,向上推或都说是摸,就会复位。

中医正骨按摩手法摸时,有一个手下流畅的感觉,认为正常的位置都是平顺的,不会有突然的凹陷或突起,不平顺就是不正的,所以中医正骨按摩用一个字概括的话就是一个字——“正”。

曾经给一个大本毕业,临床按摩六年而不得要领的中医大夫,用了半天时间讲这个“正”字,使其顿然开悟,谢意有加。核心就是手下感觉平顺而矣。

这里说出来,不是一点就透的人应用的话,我必成“传非其人,慢泄天宝”,反而使中医落个骂名。尤其西医骨科,骨骼不断、不增生,都属于没病,与中医的讲究不可同日共语。中医治疗的骨科病,用中医手法一治就好,可西医说骨头没事,若西医与我理论起来,就更没地方说理去了,那就失去了我的本意。

小儿牵拉肘大手法治疗也很讲究“正”,只是手法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定位准是大手法的特点。这里也不述说了。

再以肩关节脱位为例。按中医五版教材所流传的手法,是以医者的膝盖或脚顶住腋窝,用手牵拉加旋转,把关节拉开后再回送。(具体描述较长见《中医伤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167页至168页。西医手法也差不多。)

武当派先以3、5斤的力量向下牵引。以达到松而不痛的目的。在患者放松的状态下,患者患肢上臂向胸部屈曲、肘部贴胸、屈肘,患者手部贴向对侧耳部,再推肘向患侧肩的方向,此时肱骨头部已回位,再外展上臂,即可复位。

这些操作过程中必须体会肌腱之类的软组织的正常相对位置,也就是体会平顺的感觉,若有阻滞就不是正常的位置,不可加力,必须改变操作角度方向。

要保持平顺,必须在病人肌肉放松下进行。病人在外伤后有一点不平顺,就会因痛疼而肌肉紧张,无法施加手法。

这几点具备了,医者的手法就可以达到很轻的程度,医者每只手只用二个指头,两只手四个指头即可完成全部操作。是最轻灵的手法。

骨折复位的描述比较复杂,机理同上,这里就不一一述及。概括的说,同武术一样,“听劲”是基础,“听劲”所用的力很轻,体会多了也就知道顺着很轻的“听劲”使劲了。

武当派手法有十六字口诀:“低之举之,高者平之,欲和先离,抽拉牵引。”听着简单,其实奥妙全在其中,不用手、用心去体会,是搞不明白的。不是门里人,看到以后不要乱用,“不传之秘”必有道理。

武学流派也像中国人的习惯一样,认先贤大哲为师,以老子为祖师,都视自己为老子的传人。其实号称自己是那一派,或者说自已无门无派都无所谓,能得那一派的神韵,就可以是那一派的传人。中医光看书、听大课,是难得到精髓的,这口传心受、手下感觉的部分,没有一对一的传授是不行的,这也是强调传承宗派、正门、之类的理由。

西医其实也必须有上级医师的讲解和示范,住院医须24小时床头观察和上级医师指导,才能有好的水平。只是西医可以一对二、一对三,甚至一对六、七个都行,而中医必须一对一。

中医教育西化以后,我们不排除在大课堂教育中,个别学生用心学习,追随老师达到一对一的水平,但终究是个别人。而且,中医教育在入门时就要一对一才能真正学进去。否则都是死知识,那是电脑硬盘不是学问。

有师承的中医,总是在私下里对没有师承的中医有不肖的言词,正是由此而来。现实中我也见过没有师承,而医术很高的中医大夫,但只能是手法以外的中医科目,内科之类。而且学习起来是很艰辛的,至少要有深厚的儒老文化功底。

周大夫这一门,下有二子都已成人,承其传授,没有保留。大儿子已中医大专毕业,尚无失传之忧。

武当派至周大夫这一脉系,只有骨折、关节脱位的手法。其它手法按理说应当有所传承?只是我没见过,不敢妄言。

想我泱泱大国,武当功夫传承未绝,武当推拿也应当有所传承。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人,尚庄老风范,隐于民间,隐于“清林静苑”之地,也应是当然之事。但愿是我孤陋寡闻,未曾知晓而矣。

— 未完待续 —

I 版权声明

本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建木医社,一个用心做事的真中医传承平台。贯通天地人,承传真中医。求真务实,止于至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