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功夫(手指功夫名称)

武术流派 2022-10-18

我们常说的视奏是什么?就是给你一首新谱子,你没有任何练习准备的时间,第一时间就得演奏出来。所以视奏能力也叫做“快速学习”能力。

美国一项科学研究就曾表明:学乐器的人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良好的感觉和决策能力。但前提是,这个人拥有良好的视奏/听觉训练,而非机械性的动作重复。

怎样才算合格的视奏能力呢?有一个参考公式:

"

音乐N级=视奏N-3难度的作品

eg:你是钢琴10级,可以视奏7级以上作品,就代表你的视奏能力及格。

为什么一定要有视奏能力?就拿一个最常见的情况来解释:

"

一名学生磨了三个月练习了几首作品参加钢琴考级,通过之后,很多人就觉得他已经有了钢琴N级水准。然而给他一首同等难度的新曲子,他可能弹得磕磕巴巴就像初学者一样。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狂练几支曲子顺利过级,不算最牛的。真正的音乐“狠角色”,早就掌握了极强的音乐学习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准确、有表现力地完成一支新曲子。

那么,视奏能力=识谱快吗?当然不是。视奏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

01读谱能力

解码乐谱中的节奏、旋律音高、和弦类别、表情术语、织体及对应关系;

乐谱上的符号系统能否转化为脑袋里的声音。在未演奏前就形成声音预期,以及在演奏之后反馈是否想要的声音效果;

手对乐器范围、把位的熟悉度,以及演奏技术技巧、音乐性的实现;

在读谱的同时识别音乐特征和现象规律,促成演奏风格实现。

接下来,我们就解构下视奏的发生过程和发生原理。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呢?因为这样才能判断出孩子的视奏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改善。

阶段1:读谱

读谱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识谱困难;

【2】视-听-运动(眼-脑-手)协调训练不够造成读谱困难;

【3】乐理知识没跟上导致识谱困难。

如果孩子经常错音错节奏、忽略拍号、调号、演奏法(连奏、断奏)和表情术语(力度、速度等),问题就出现在【1】,这时最好单独分离这些音乐元素进行训练,并提高孩子对各种音符、记号的专注力、反应力。

很多孩子视唱明明没问题,可到了视奏这一阶段,手和眼睛却跟不上,问题就出在【2】上。这时可以让孩子先单手、不带音高的演奏某种节奏型,再训练双手对位型复合节奏,最后再加入音高因素并考虑和声与织体。

如果孩子老是忘记调号音、找不出重复的节奏型、不懂和弦的排列、多声织体的声部主次关系、曲式节奏中的乐句乐段发展组织等……问题就出现在了【3】。这时就要及时补充乐理知识,并增强乐理知识在乐谱分析中的实际操作。

阶段2:预期

预期主要包括:【1】听觉预期;【2】动作预期

听觉预期,就是孩子经过长期的视唱练耳训练后形成的长期记忆。当孩子看到谱子时,脑海其实就已经浮现出了声音。

动作预期同理,当你看到谱子时,已经下意识地摆出了第一个手指动作。假设你弹过《致爱丽丝》,你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内反应出乐曲第一句的手指动作,因为你太熟悉它了。

在“预期”这一过程,需要靠基本功和曲目量来保证。基本功中的音阶、琶音、和弦都是固定的动作编码,一首作品无非都是由它们组成的。再高一层次,就是曲目量,曲目量大的孩子视奏能力自然会强,因为他们积累的谱子、保持的动作记忆更多。

阶段3:执行演奏

执行演奏就是我们说的技术、技巧、音乐性的实现,考验的是手指功夫。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不仅注重技术,更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而要演奏出作曲家的音乐情感,同样需要乐理百科、曲目量、听力的支持。

阶段4:演奏效果反馈

什么是反馈?就是把实际演奏效果和之前的预期做一个评价:“我弹对了吗?”“我演奏的声音有情感吗?”“我在演奏时还有什么不足的?”

最终演奏效果反馈,也会调整学生的读谱策略。比如:我听到这个调的模式有点怪”是因为“我漏了一个调号音”;“我弹出来的音色不太对劲”是因为“我没注意乐曲的风格和时期”;“我的乐曲的声音层次有点混”反馈得到“这里有多声部需要看清楚它的结构”。

最后的话

视奏是音乐的核心能力,不会视奏=没有音乐学习能力。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梳理视奏的过程原理,更好进行针对性训练。

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在看”,并把它分享出去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