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断头台(拳击比赛断头台)

武术流派 2022-10-16

「裸绞无解」是个虚假论题,存在逻辑错误

形意六艺是鸡腿、龙身、鹰捉、熊膀、虎抱头、雷声。按着老拳谱的要求,一站就得身具六艺,一动则化为五行纵横。五行拳是:劈、崩、钻、炮、横五拳。每一艺的打法都很好使,尤其虎抱头的技术理念非常先进。

前几天跟多位网友交流,一个探讨虎抱头,说虎抱头就是拳击护头,古人故弄玄虚。另一个则认为现代搏击厉害,而传武不靠谱,比如裸绞无解,只要你破不了裸绞,就说明你技术落后,别的就不用说了。这两个话题还真能接在一起。

首先指出,「裸绞无解」是个虚假论题,存在逻辑错误。

为什么没人发现,一是多数反驳者自身不熟悉这个技术,他们不会先去确定好定义。二是多数人思维固化,把裸绞看做是普通擒拿降服技的一种了。

但实际上,对比其他的关节技,裸绞是直接致命的。曾经在比赛中,就有拳手舍弃一条腿,硬是在被严重反关节的情况下实施裸绞,结果是对方认输走人,他则站不起来了。如果不是比赛,结果可能就是他断了一条腿,而对方人已经死了。

裸绞分为三种,背后两种,正面一种。争辩的这一种,看以往举证,是指背后裸绞中的血绞。

一个布置完成的、理论上完美的裸绞,显然是不可破解的,谁反驳那是他不懂裸绞。手臂布置完成,就差一个发力,这就好像绞刑架的绳索都给套脖子上了,怎么可能有破解。就像那拴着的狗,你勒不勒死它,它都跑不了。如果有破解,那必然是有技术失误,或者在布置阶段破解,但这种情况,在辩论中便不是真正的「裸绞」了。

所以从辩论逻辑上,这是有问题的。在这种条件下,反方必败。

如果是对于普通读者,那么还得提前讲解:裸绞分为血绞、气绞、「断头台」,也就是针对颈动脉与喉咙气管的不同扼制手段,技术上也有不同。前者是利用大小臂的夹角,卡住脖颈两侧,而另一臂在后切住后头,搭扣两臂辅助加力,将这个三角形不断锁紧,使人缺氧休克;后者是用前臂卡住喉咙,后手辅助合力挤压,使人窒息昏厥。

「断头台」则是正面裸绞,通俗话讲,是从正面压低对手头部,反夹住脖颈,窝住对方的脖颈同时勒住喉咙往上提。这种绞技,即便没有对喉管形成压迫,也会因为对颈椎的弯曲而使得对手十分被动,即便存在技术破绽,挣脱的过程也十分痛苦。

传统技术中也有类似技术,裸绞兴自柔术,柔术出自柔道,柔道源自传武。只是必须承认,裸绞确实是现代比赛中的改良技术,一个裸字就能体现。裸说的赤裸上身,裸绞之外也有道服绞,以及利用武器的类似技术。

我也喜欢综合格斗,让对方有点失望,他是渴望我与他争辩破裸绞的,哪怕他自己都不清楚裸绞细节。在不懂得辩证思维的人的认识里,很多事情非此即彼,对立而不可统一。

另一位朋友也是,仅仅是提到了一个「虎抱头」的名词,他就已经把整个心意、形意、传统武术都贬低下去了,他甚至不知道接下来要说的虎抱头是什么。

辩论一个观点,必须先把概念定义确定下来,不然就容易混淆概念。

我要说的虎抱头打法正是裸绞,这个技术确实好使,在没接触到综合格斗的时候我就多次在实战中用过,尤其在自己遭受偷袭抢攻的时候,顺势就能发挥,个子高的尤其方便。

虎抱头与裸绞的关系

虎抱头分为对敌与对我两方面的内涵,对自己自然是一种头部防护技术,对敌也有一系列的抱头打击技术,这其中就包括对颈部的控制与打击。

虎抱头打法,连环在一起的三个初技术中就有箍颈盘肘与正面绞颈。这一套动作含着抱头盘肘、切颈膝撞、虎抱顶肘、鹰捉虎捕。与泰拳箍颈打法不同,他是蹲伏姿态,把对方硬坠下来,然后往前走鸡步就行,几个动作可以无限连续,演变出更多的打法。

与现代搏击另外的不同,绞颈那一把不能锁太死,因为需要空出一只手来照顾下身要害。训练所模拟的用武场合有本质区别,所以都到了极其类似的地步,形意拳却没有进化成为现代模式。

如果能够保证对方的两臂威胁不到要害,就可以锁死了。在MMA比赛中,其实也不是单一形式,两臂可以直接围绕脖颈勒住,也可以把辅助手从对手同侧腋下穿过去,即是控制他一条手臂,这样也是安全的。

个子的高的甚至不用控制对方身体,把他弯折着提离地就可以,个子矮一点的,就需要把用两腿箍住对方的腰胯,控制住对方的脊柱,以形成必要的压力。

通常对于非专业运动员,把他们坠到地面基本就安全了,因为多数武术流派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他们会本能用手去支撑地面,有时候你动作快了,他的脑袋会直接撞向地面。

比赛中不允许抱人倒摔导致头部垂直落地,不过民间切磋因为风格的差异,铁萼堂学生对外交流的手,运用这种技术,容易产生对手头部直接磕在水泥地上的情况。这倒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对手缺少这部分训练,仓促之下的意外现象。随着制度的完善,安全意识到提高,也就不会出现此类情况了。

像之上列举的虎抱头打法,近乎每一势都有犯规动作。打击后脑、肘击面部、扭转颈椎、开掌打击颈部、针对咽喉部位实施手抓、挤压等,这些都是不允许的。随着农耕文明进入现代文明,这些技术非但不会得到发展,反而会逐渐消失。

形意钻拳中「断头台」用法

虎抱头针对脖颈的打法还不止这些,还有更简单的鹰捉抓扣式、怀中抱月式、犀牛望月式、千斤坠枷式等等。如果听不懂,其实也不能怪古人含蓄,因为古人就是这个文风,还真有防盗加密的作用。

形意拳起手为钻,铁萼堂传承风格,是从外胯起钻,有个攥把往上薅的动作,这一把其实就练反夹对手脖子。钻拳两个手,一个往起钻,一个往下扣,下扣那手压着对方后头往下按,正面裸绞初步布置就完成了。

还有一个简便手法,辅助手不是从下方掏过去拉扣,而是跟背后裸绞相似,是从颈后压下来,控制手去找上方手臂,不折他脖子,反而两臂挤压往怀里带,直接朝面部上膝盖,这叫「怀中抱月」。

还有一种更方便的,擂台上面对职业拳手能否用上不确定,这种是不用整条手臂去勒,而用腕部后边一点去挤压,这个方便在对手挣脱的时候反向后攫,直接抠眼压额头,这个就是「鹰儿攫食」。这一种打法也是「抱头盘肘」的变式,把对方坠下来,盘肘那手往上一钻就有了。

在古代的时候,会什么就得防备什么,因此对应头部要领,六艺之中专门标明了虎抱头,即是「虎扑抱头」。

虎抱头与虎豹头

本篇说的虎抱头,特指猛虎扑击时候的抱头状态。

「虎抱头」也有「虎豹头」的写法,这个也对。因为要领之中有虎豹奔窜头尾一线的取意。老谱中还有个说法叫「狸猫竖项」,你竖起颈项,对方就不太容易拉下来了。

关于护头,有人认为,手放在下巴颏、放在太阳穴等等就是护头了,同理,放在裤裆前就是护裆了,这都是自己的猜想。手捂裆部是挡不住膝撞的,手捂面目也挡不住拳肘。

形意拳讲究「拳从口出」,出势虎扑,回手鹰捉,护头打头,护喉打喉,弄上就好使。弄不上,是腿没跟上。形意拳练功,每一步都是寸步、过步、践步组合,一步之中含有三个打法变化,而且上中下三盘攻防都有兼顾,如果不懂拳架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很容易就练机械了。

形意拳早期时候也不是这么严谨,比如挑肘是抽劲发力,抽上去就会出现肋下空当,所以必然会有回劈的动作,发挥大惯性的技术相对要多一点。也是在经验总结中慢慢收敛、压缩,才形成了后来的样子。

如果运用理念,泰拳反而更能体现古形意拳的特色。比如泰拳的掩手、箍颈、正蹬、膝撞、组合肘击这些,大形势上理念相通。只是泰拳是以大惯性的膝撞、扫腿、摆肘为重击技,所以不需要裹束太严密。古泰拳允许头撞的时候,状态与现在也不一样。

一些新兴自卫术流派,发明者也有磨炼出来这种打法,相比较擂台技术,肘手组合就要严密一些。只是他们是从拳击技术发展而来,上下的配合与专门鸡步练出来的不是一类。所以他们多是原地摇摆,咱们是闪折攻击。

鹰捉劈拳与虎抱头

虎抱头具体什么样子呢?它分为藏形的与透形的。

形意三体式是透形的一种。三体式是劈拳的定势,出自虎扑鹰捉,形意拳的根本正是出势虎扑,回手鹰捉。

人体要害,上半身的心口区域与人中周围(咽喉、头部)是重要打击区域,此为「两口」,由拳、肘、头、肩负责攻防;足、膝、胯则瞄着下身及后身要害。

劈拳出手先是起钻,拳从口出,后手紧跟前肘,这一下就属于虎抱头。前手顶起肘来,手往后头抱,后手撑住前肘,以手、肘、膀形成三角防护支撑。这个防护结构可以直接用来进攻,这与拳击护头技术上就有不同。

养成出手先护头的本能,就很容易形成一个紧固而有弹性的保护间架,给出手争取路线,给肘击完成蓄势。而之后的劈拳,完成之后也可以迅速回手,抱头顶肘,完成组合攻击。

形意炮拳就是这一把的演变,在三角抱头的防御结构中蓄上力量,顺步展开,就是一手护头一手重击的炮拳。这跟拳击后手拳外观相似但是内涵不同,很多形意拳人参照现代搏击分解五行拳架,不一定就是进步。

虎扑抱头教学保守

身体条件够了,拳肘可以插缝撞击,也可以给对手扒开防御,扒拉开的瞬间打击,力道是非常强的。拳谱讲:步步不离鸡腿,把把不离鹰捉,势势不离虎扑。

这个扒拉属于鹰捉,整劲撕坠,同时用头肩撞击。四臂纠缠的瞬间,一头碰人个满脸桃花!借着这个劲,直接挑肘起来,心口下巴一起打,打不躺人是步子没赶上。肘能打上了,膝盖撞裆就是自然的事情。

都到了虎扑抱头这个技术层面了,「直勾摆」用得通常也不会太差。如果老师教给你「鹰捉虎捕」了,后边有很多奇诡歹毒的打法,比如马形的摆拳裹肘、蛇形的连环杀颈等等,这种打法是扑着、坠着打的,对人的心灵容易构成创伤,在教学、切磋的时候都很保守。

藏形的虎抱头是行走江湖用的。五行拳的践躜法都没练成,对十二形的理解肯定很抽象。求知心态的读者,肯定感觉还不够过瘾,其实这些在传承当中,都是比较严谨,择人传授的东西,但当前网络氛围,就不说那些招喷的话了,从技术的角度进行探讨,方为正经事情。 #形意拳#

咱们铁萼堂原创文章,主要是输出知识、记录现象、探讨技术,对比讲解只为更好的说明技术动作,至于优劣、高下不去讨论,读者自便。感谢关注。

喜欢铁萼堂原创知识分享,还请触碰文章下方按钮,点赞、推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