跤坛名师李宝如讲解京跤发展轨迹

武术流派 2016-11-01

功夫资讯网讯 2016年11月1日,中国式摔跤名师、83岁高龄的李宝如老先生以中国式摔跤在北京的传承历史与发展为主题的讲座《京跤发展轨迹》于北京西城区档案馆隆重举办。来自不同职业、年龄段的摔跤爱好者、武术爱好者近百人特地前来听讲。

李宝如先生首先与大家分享了他自幼习武练跤以及职业从教、弘扬跤艺至今的经历。他1934年出生于武术、摔跤十分盛行的北京南城永定门外,耳濡目染,自幼习武,受天桥艺人“小奔头”孙殿启先生、张太平先生、姜德山先生影响,痴迷摔跤,秉承“井掏三遍吃甜水,人经三师艺更高”的理念,虚心向张太平、姜德山、徐俊卿、满宝珍、宝善林、卜恩富等前辈和同代的何兰亭、刘振山、王瑞英、林宝泰、杨宝和、沈德元、曹增云、赵增瑞、钱德仁、徐茂、王茂林等名家学习,并寻师访友,向山西崔富海、高书文学习抱腿摔法,向天津杨子明学习手法功夫,向河南沈少三学习石锁,向保定马文奎学习拉滑车……除摔跤外,他还和卜恩富先生学习了大成拳功法,和著名太极拳师刘高明先生学习了杨式太极拳架及推手,和八卦掌名家窦德元学习了大杆子。他不拘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全面继承了中国式摔跤跤绊、徒手功法、器械功法以及濒临失传的双石头、中幡拉硬弓、举重刀等技艺,堪称当代中国跤之集大成者,吸取武术散手、太极推手、大成拳实作及柔道等不同门类的运动形式,取其精华,融会贯通,经数十年勤修苦练,练就精湛技艺,多次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获运动健将称号。他曾担任北京摔跤队教练、北京散打队教练,从教近60年,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弟子逾千,桃李满天下,闲暇时笔耕不辍,出版《京跤史话》、《中国式摔跤精粹》、《图解中国跤》等7部专著以及教学光盘近30张,为中国式摔跤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先生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式摔跤的历史发展。中国式摔跤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摔跤活动的雏形,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春秋战国时期,摔跤作为军事训练活动得到广泛的开展;秦汉时期,摔跤不仅作为重要军事训练手段之一,还成为节日和宫廷内表演项目;唐代,摔跤作为武举考试的内容之一;五代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摔跤专著——调露子的《角力记》;宋代的街头摔跤表演已很常见;清代,摔胶运动由于得到皇帝的大力提倡,建立了善扑营,满族、蒙族和汉族跤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摔跤技术不断提高、完善,最终发展成近代中国式摔跤。清王朝灭亡后,善扑营的扑户们或设场授艺或卖艺为生,善扑营技艺由此走入民间,在社会上传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摔跤被列入国家体育运动竞赛项目,并举行了全国比赛。李宝如先生从教数十年,见证了现当代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进程,对中国式摔跤的传承、流派、理论、技法、名人、掌故如数家珍。

北京地区流传的中国式摔跤(京跤)具有技术细腻,功法繁多,手法、步法严谨,讲究“干净利落脆”,可观赏强等风格特点,成为近代中国跤的主体风格。京跤曾经是北京老天桥的“主打项目”,具有独特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老天桥的京跤既有语言的调侃,又有武力的角斗,因而被称为“武相声”。然而,在奥运战略的影响下,1998年北京市撤销了中国式摔跤建制,我国固有的摔跤运动被冷落了。加之时代发展原因,如今中国式摔跤的传承面临困境。尽管如此,李先生依然为钟爱一生的摔跤而不遗余力,年过八旬的他坚持义务教学,搜集、整理摔跤资料,不放弃任何推广中国跤的机会,不辞辛劳地为中国跤的发展而奔波、忙碌。他呼吁大家一定要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式摔跤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本次讲座成功举办。听众们不仅从中学习到关于中国式摔跤的各种知识,更为李宝如先生对中国式摔跤的挚爱并大力传承发扬的精神所感染。这是一次技术含量高、生动且感人的讲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