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这里的农民会武术

武术流派 2012-04-09

和其它诸多领域不同的是,战争带给武术的并不只是灾难,由于战争中行军打仗的需要,武术依然有着大量的需求群体和发展空间。作为自古的兵家必争之地,临清的武术界经历过战火的破坏,也因为战争而有所发展。武术在临清的盛行,不仅是因为战争,还有经济层面上的原因。“穷文富武”,对于练习武术的人来说,最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也是如此。运河浩荡上千年,给临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创造出了鼎盛一时的繁荣,有如此的经济做基础,武术在临清的发展更为悠久且广泛。

忙时锄头 闲时刀枪

74岁的施秉钤前不久把腿摔坏了,至今还没有痊愈,所以这些天他只能坐在太阳下面,看着村里的年轻人一招一式地练习。临清市青年办事处李堂村的尚武之风由来已久,村里的老人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练习武术的了。但祖辈传给父辈,父辈传给自己,不论是拳谱还是招式,在他们看来都珍贵无比。施秉钤老人对自己的名字中是“秉”字还是“丙”字,并不过多地在意,用他自己的话说,“哪个都行,没什么要紧。”但说到拳谱中话语,他则一字一字的细究,不肯有丝毫错误。

花白的头发,衣服也显得非常旧了,坐在墙边晒太阳的老人,看上去和普通的农村老汉没什么分别。但当他谈到武术时,两眼中分明露出精光,“两通之法妙通神,五行用力要清真。千变万化空中觅,回肘收腕妙义存。”村里许多人都是跟随施秉钤老人学习的武术,丁保同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0多岁的丁保同家里还有十几亩的耕地,前不久刚浇过一遍水,“今年种的是麦子,现在种地轻松多了,空闲时间也多,闲下来的时候就练练武术。”李堂村村民练习的武术种类很多,洪拳、肘捶、大小架,还有各种的兵器。在高明海的家里,放着从各处淘换来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李堂村除了武术之外,李堂鼓也非常出名,每逢重大节庆,都要敲鼓庆祝,同时也要练几趟拳法,整个节日的气氛被带动的非常好。平时的日子,鼓声用来召集大家练习。随着铿锵有力的鼓声,汪保忠、李新河、丁保同都会练几趟拳法,一是让自己更为熟练,一是请施秉钤老人在一旁指点。所有练武术的人,都不是专业的,他们还要忙地里的农活,还要做些小生意、打些零工来增加收入,只有闲暇的时间,才会放下手中的犁耒锄耙,拿起刀枪棍棒,所以他们在一些技巧上还不精准。

“玩肘不见肘,被知即无有。使中壮而活,见肘不算守。”施秉钤老人一边背诵着拳谱,一边向众人解释肘捶的一些联系技巧,“敌手不知为病。对方的手已经贴到你的手臂了,他动的时候,你感觉不到,这能行吗?”据老人介绍,过去练肘捶,尤其对手臂的触觉灵敏程度,要下很大的力气,花费很大的功夫。

由于肘捶在临清非常盛行,各地的练习方法和口诀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尤其是在农村,他们对于肘捶的来历和具体的技巧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但对于一点,练习肘捶的人是肯定的,就是肘捶是由临清人张东槐——人称张五爷——发明的。据原临清市体委主任花俊起介绍,肘捶基本定型于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前后,从那以后,流行于临清乃至全国各地。施秉钤老人的肘捶功夫非常出名,有外地人专场来找他学习,老人拿着手里的小铜烟袋锅,眯着眼说,“这是冠县的一位小伙子给我打的,想跟我学肘捶和洪拳,等我腿好了,我就教他。”施秉钤老人对喜爱练习武术的人一视同仁,都会倾尽所有教会他们,他希望把“老辈子传下来的东西传下去”。

尚武之风 至今犹存

在潘庄镇潘南村,村民集资修起了一座武馆,每天晚上都有几十人在这里练习。这里的村民对武术更为痴迷,在武馆中陈列着各种兵器,包括单刀、双刀、拐子、手捎子、盘龙棍、五虎枪、二郎枪、缠脖枪、跑场大枪、七节鞭、流星锤、朴刀、三节棍、九节鞭、跑场大刀、武魁刀、猴棍,各样兵器都有其各自的喜爱者,还有不少村民更是能拾得起每样兵器。在武术界,对一样兵器说拾得起来,意思就是能够练习。至于拳法,则更为丰富了,包括洪拳、大小架、太子拳、查拳、黑虎拳、二郎少拳、大洪拳。

72岁的陈之祥和67岁的陈之军,每天都要到武馆坐上一会,他们平时也会和大家一起练习,更多的时候是指点孩子们的招式。在潘南村,宋太祖赵匡胤有着不一样的地位,不仅有一样兵器——盘龙棍是宋太祖打天下时所用的,更有两种拳法,洪拳和太子拳是宋太祖手创的。村里人的口口相传不一定符合历史,但并不影响他们对于武术的热衷。村中不少人喜欢练习盘龙棍,63岁的刘明生从十几岁开始练习武术,他介绍,盘龙棍包括许多招式,“缩根、挑梢子、拾杆、过门、燕子翻身、两枪对大把、两枪跨耳。”村里人对于本村祖传的武术十分重视,这些招式都是他们的不传之秘,极少向外人讲解。现在有不少十二三的孩子跟随着大人们在武馆里练武术,一招一式也颇有规矩。“让孩子多练练,好把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一代代地传下去。”

78岁的王树河是潘庄镇前汪堤村的村民,老人耳背,和他说话的时候要凑在他耳旁大声地喊。听说记者来采访前汪堤村的武术,王树河老人很早就在等候,虽然交流起来不方便,但记者邀请老人练几趟拳法的时候,老人还是欣然接受。站在场子中间,老人使一招打虎式,渊渟岳峙,蔚然有大家宗师的风范,接下来叶里藏花、走马抽金,每招每式都非常纯熟,丝毫不显年迈。

在前汪堤村,大多数人练习的都是二郎拳和杨家枪,根据村民的介绍,二郎拳和杨家枪是五代十国时杨衮所创,流传至今。二郎拳的要义在于“易筋健身,靠打防身,长拳带短打,四两拨千斤”,采访过程中,提到了一位已经去世的村民汪汝杰,这位前辈是村中大多数人练习武术的老师,在抗战期间,汪汝杰曾徒手对付三个端着步枪的伪军,传为一时佳话。汪汝杰对付伪军的招式,充分展现了二郎拳“四两拨千斤”的奥义。“枪扎一眼,刀打连环,拳打欢世展眼。即步碾子威身靠,抽梁换柱冲天炮。”

二郎拳包括二郎大架,一共三百六十式,一百单八腿,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村民把这套拳视为至宝,时常练习。现在前汪堤村的村民,除了继续在地里耕种之外,大多还会做些轴承生意,经济条件宽松了很多,对于武术的热爱也日渐增强起来。杨家枪、血片刀、白手刀、单剑、金钢圈、提龙刀、五趟拳、霸王拳、八卦手,还有器械对打,对花枪、对大刀、双龙带、攮子枪、双刀擒枪、白手夺枪、金钢圈擒枪。34岁的李孟国练习的是杨家枪,这也是杨衮所创,王树河老人在一旁背诵着口诀加以指点,“杨家枪法式刚强,能打四面共八方。能杀敌,打冲锋,还能进京保朝廷。叶里藏花人不知,围伸肘,十六提,回马枪,展红旗,抽梁换柱五官迷。”

临清的尚武之风由来已久,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临清人马兆瑞中武状元,授一等侍卫;二十八年后,即嘉庆二十年(1815),临清人吕恒安中武进士第四名,授乾清门侍卫,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台湾总兵……仅有清一代,临清就有武进士37人,武举人117人。《清稗类钞》中有马永贞的记载,《军机处录付奏折》中有舒赫德的奏折,里面有对临清武术盛行的记载。手创肘捶的张东槐曾在文章中说,“余谓守身莫善于拳勇”。如今这股尚武之风依然风行于临清的大街小巷、村口地头。受益于临清武术的盛行,临清的体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从上世纪七八十年开始,临清的体育成绩一直蔚为可观。

精益求精 重在传承

“武术的终极内涵在于技击。”64岁的张庆海在临清乃至全国武术界都有很大的名气,从5岁开始练武,到如今桃李满天下,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武术家对武术的热爱从没有半分消减。张庆海是回民,他练习的也是教门潭腿,这项武术创始于960年,中间虽然有几百年的断层,但“腿不过膝”的潭腿以其腿长力大,辗转流传至今。如何将这门武术更好地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是张庆海及所有潭腿练习者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张庆海和其他一些回族武术界人士,整理了潭腿的历史和口诀。用临清武术界人士的话说,“这些东西可以作为传家之宝继承下去,以后对所有练习潭腿的人都是非常宝贵的。”

面临着同样问题的也包括那些在农村练武术的农民,他们对于武术的系统化整理还不够完善,而且传承也并不乐观。虽然在临清,依然有许多农民,包括老年、壮年、青年、儿童,热爱着他们祖辈传下来的武术,但“人亡技亡”的古训依然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所有农村武术门派之上。相比于年轻人对于武术传承的恐惧,老年人往往更多一些从容。施秉钤老人并不担心他从祖辈手里接过来的武术会断绝,因为他已经教会了诸多徒弟,这些徒弟应当可以很好地传承下去。而这些农村武术界的中坚力量,包括40岁至55岁的这些农民,他们对于武术的担心则要更为严重一些。在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人表示,如今的年轻人包括村里的小孩,他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少地注意武术了,相比之下,篮球、足球甚至跆拳道、散打,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长期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张庆海也表示,练习武术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毅力,而且短时期内不容易见到成效,仿佛不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但武术的魅力在于她是全身性的锻炼,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能得到很好地开发。”这一点是其他一些运动所不能比拟的。

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穷文富武”,武术的传承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一点,这些农村武术家们感触最深,“现在很多孩子都跑出去打工了,没时间练武,所以才会出现没有接班人的情况。不像过去,村里人外出的很少,忙完农活之后,都能聚在一起,大家一块学一块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开始回过头来重新反哺武术。包括在潘庄镇潘南村,村民集资修建武馆、购买器材;在前汪堤村,做轴承生意的李孟国也和村民一起,在他自己工厂的一大片空地上组织练习。潘南村不少十几岁的孩子也开始练习武术,他们成为当地武术传承的种子,也倾注了村里老人的热切希望。临清市体育局也积极挖掘人才,大力扶持,帮助这些练武术的农民更好地将尚武传统继承下去。

农村武术,依然有着其旺盛的生命力,只不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责任编辑:刘庆功

记者 祝伟康 通讯员 尹亚丽

来源:聊城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