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武术之乡”——甘谷

武术流派 2012-03-14

甘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置县地之一,早在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就设置冀县,距今已有2684年的历史。甘谷地灵人杰,文化悠久。著名的丝绸古道从这里通过,渭河流域唯一一尊唐代大佛(高23.3米)就在城西大象山上;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继承人、蜀汉大将军姜维出生在城东5公里的姜家庄。因而,甘谷又有“姜维故里”之称。

古老的历史孕育了甘谷灿烂的文化,光辉灿烂的文化之中又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永不凋谢的民间武术之花。据历史记载,自三国名将姜维之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了一股弘扬国粹,崇尚武术的良好风尚,故有“武术之乡”的美称。甘谷在明、清两朝以广出进士、举人而驰名陇上,被誉为文风昌盛之地,50多个武术高强的武进士和武举人足以和文进士、文举人比肩。1929年,吉鸿昌将军在天水举办“陇南国术比赛大会”,并设擂台,选拔武林高手,甘谷宋元成一举击败号称“压五城”的武士马彦彪而夺得擂台冠军,吉鸿昌将军异常兴奋,奖给甘谷选手每人刀、矛各一把,并在柄上刻有“吉鸿昌赠”四个字,以示纪念。以后六峰乡农民王干城出任秦州武术馆首任馆长,其武功深受著名武术家马凤图老先生赏识,邀其赴兰州国术馆担任教练。这两次活动使甘谷武术名震秦州,给姜维故里武坛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甘谷人崇尚武术,弘扬国粹的良好风尚,不仅势头未减,而且如雨后春笋,生机盎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6年12月,全国武术之乡命名表彰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多少甘谷儿女为之奋斗不息,为之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甘谷普遍流行的武术,除拳术等传统套路外,以精通棍术、鞭杆者为最。很早年间,就有“甘谷的鞭杆,秦安的棍”的说法。以前甘谷人出外经商,一般都喜欢提条鞭杆,以作防身之用。一般外地经商者也爱和甘谷人同行,认为甘谷人一般都好抱打不平,既有本领,又有胆量。因此,外地人称甘谷出外经商者为“甘谷鞭杆儿客”。19世纪中叶,渭阳豹子坪人张金顺结交了山东江湖把式“铁头王二”,学得了换手鞭杆。张金顺学得此鞭杆后,常在自家后院苦练,时达两年之久,并传给本族人。张金顺所生四子,以老大张秉业、老四张兔儿武艺最为高强,张秉业步下快如闪电,平纵功夫惊人,尤其是换手着数,更是精湛。除豹子坪的换手鞭杆外,还有沙石坡的铁门扭丝栓鞭杆,以及双头鞭、黑虎鞭等60余套鞭杆。鞭杆在国家套路中称“短棍”。长约l米-1.4米,实际演练长度按本人的身高、臂长而定。也有人叫十三把,一般用坚而韧的木棍制成。演练中要求做到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进退自如,长短倏忽,干净利落,起伏转折,快如闪电。身法伸屈吞吐,力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甘谷鞭杆既是生活用具又是武术器械,有一套完整的攻防技术,集各兵器之长,攻守变化莫测。近年来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全国、省、市多次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我国著名武术师王子平先生誉为“武术瑰宝”,堪称武械中一绝。

甘谷武术除武术奇葩鞭杆外,还有拳术类的长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等65个套路;棍术类的五虎群羊棍、扭丝条子、盘山棍、黑虎棍等近200个套路;刀术类的姜维刀、九环大刀、混元刀、青龙偃月刀等43个套路;剑术类的青龙剑、八卦剑、达摩剑、双股剑等50多个套路;枪术类的姜维枪、子龙枪、盘龙枪、梨花枪等40个套路;软器械类的九节鞭、流星锤、双头连枷等近20个套路;稀有器械的九环禅杖、拐杖、八仙铲、如意钩等64个套路。真可说是洋洋大观,诸艺俱全。甘谷武术借鉴了南北流派风格,博采诸家之长,套路丰富多样,地方特色突出,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习武人数广泛,有着庞大的群众队伍,县、乡两级武术协会健全。并且经常进行大型、分散的习武、比武、交流活动和开展武术研究、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活动,保存了本县许多珍贵的武术套路,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使武术之花在姜维故里越开越艳。

“武术之乡”甘谷以文、武双盛而闻名三陇。在全县广大人民习武、尚武的风气中,不但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武术运动员。近年来,全县共向甘肃省体校、兰州市体校、天水市体校以及各类产业体协推荐武术运动员140人。这些运动员中有许多人在国家及省级的比

赛中获奖,使甘谷武术之乡的声誉越传越远,产生了长足的影响。

来源:中国甘肃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