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撑筋拔骨乃意拳入门关键

武术流派 2011-09-04

意拳功法体系由桩功和试力两大部分组成。桩功是相对静止的试力,试力包括六力、八法、十二形。六力从桩功中找,八法是力的运行规律,十二形是(模仿动物)力的运用形式。意拳入门的关键是,如何从桩功中找到六面力,找到六面力就找到了拳劲(桩劲),就明白了练拳和做操的区别。找拳劲的不传之秘是——体内撑筋拔骨。

一、体内撑筋拔骨的内涵

1、体内、体外撑筋拔骨的区别

体内撑筋拔骨区别于压腿、劈叉、下桥等通过肢体大幅度、快节奏、机械性弯曲变形的拔筋,它是在相对静止(蠕动)的桩功状态下,通过内视和假借,气血鼓荡,使筋膨胀骨撑起。好比“半撑开”的雨伞,筋似龙骨,骨如伞把,肉象雨布,骨拔筋撑,骨肉分离,也就是习武人梦寐以求的上乘武功——脱骨之法。

2、体内撑筋拔骨的状态

修炼体内撑筋拔骨要求“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又称“形松意紧”,其本质是“蓄势待发”。形如“半撑伞”的状态,不撑为懈,撑开变僵,“懈”和“僵”都为过,因为“懈”了只能前撑,“僵”了只能后收,它们只有单方向的运动空间,缺少变化,半撑状态,留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可收可撑,可进可退,收发自如。

3、体内撑筋拔骨状态下骨骼、肌纤维和筋三者间的关系

体内撑筋拔骨的修炼对象主要是骨骼和骨骼肌。骨骼肌主要由肌纤维和筋(肌腱和肌中结缔组织)组成,在肌纤维和筋内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组织和血管网。肌纤维的功能是通过收缩产生张力,筋和骨起调节、支撑和弹性作用。肌纤维必须通过筋的支持和联系,才能使肌肉附着于骨骼上,发挥其运动功能。

桩功中的“半撑伞”状态,表现为骨骼合理支撑下的“筋紧肉松”;也就是拉长筋,拔开骨关节间缝隙(拉长骨关节肌腱),肌纤维相对放松。只有肌纤维相对放松,为自身收缩和气血鼓荡创造条件,才能蓄势待发,才能炸力无断续;所以放松肌纤维是修体内炼撑筋拔骨的难点和核心。在技击训练中,气血鼓荡,筋紧生膨劲,肉松产炸力。在养生时,王安平先生把站浑圆桩形象地比喻成在衣架(筋骨)上晾晒湿衣(肌纤维)。“湿衣”妙在合理加强重力,不重不轻,恰到好处;然后再假借,阳光灿烂,微风习习, “衣”随风动,心旷神怡。在肌纤维相对放松的条件下,体认骨肉相争、筋肉相争、筋骨相争。

二、桩功中体内撑筋拔骨的修炼方法

“六面整体浑圆力”是修炼意拳的核心,由上下争力、前后争力和左右争力,三对矛盾力组成。桩功中如何调整自己的“意”,形成上述三对争力,并使三对争力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系统是学习意拳入门的关键。

(一)在桩功中体认六面力形成系统

意拳前辈强调“局部加局部不等于整体”。所以多数意拳修炼者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修炼方法,也就是在桩架中加“一个意”,首先建立一个整体的三组争力系统,然后仔细体认三组争力的有无、强弱和协调,再调整局部争力过强和过弱肢体,逐步形成浑圆争力状态。

方法如下:以无极桩为例。

1、技击训练。意念:立定跳远口令“预备,跳”;意念集中在“预备和跳”之间,保持似跳非跳的状态。在上述意念引领下,调整身体姿势,调整到能跳最远状态。长期训练,能做到一触即发,立感即应。

(1)体认身体姿势。在上述意念引领下身体自然形成,五趾抓地,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内扣、前顶上提,胯根内裹,臀部下坐上提,含胸拔背,虚灵顶劲,肩撑肘横,十指微曲,目视前方等合理的间架支撑状态;使复杂繁琐的站桩要求一步到位。这是半蹲起跳的最佳状态,也是身体最大负重状态。

(2)体认六面争力。

上下争力:主要由臀部下坐上提,含胸拔背形成;前后争力:主要由五趾抓地,双膝前顶形成;左右争力:主要由双膝内扣形成。

上肢横撑竖抱,内引外联。横撑产生前后力和左右力,竖抱形成上下力,是对以上六面力的加强。

身体是一个统一整体,每一组争力都是所有姿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有主导和辅助之分,以上动作拆分,能帮助修炼者抓住重点,学会调整六面争力的平衡。

2、养生状态:意念站在水中,水深至下颚,目平视水面。意念集中在水的轻微涌动上。水的浮力和涌动促使身体自然调整到最佳平衡稳定状态(同技击训练姿势),六面力自然形成,不再赘述。养生和技击没有本质区别,没敌意频率慢为养生,敌意大频率快是技击。

目前学习意拳的人多,有收获者少,站桩的人多,坚持者少。原因是站桩的盲目性,不明白桩功的内涵,感觉不到桩功的作用,更体味不出桩功造成人体身心变化的快乐。老前辈教导我们,桩是“悟”出来的不是“站”出来的。桩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笔者修为有限,对桩功的体认仅在初级阶段,以上所述有很多错误之处,希望借助《武魂》平台,对桩功展开深入讨论,促进意拳发扬光大。

来源:搜狐功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