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对人体智力的影响

武术流派 2011-04-20
由宋世荣、宋世德二位宗师开创的宋氏形意拳,尤以内功精深而著称武林,其门内秘传之《内功四经》系“仙传至宝”,专讲脉络、格式、劲诀、气路等内功修炼秘诀,堪称“武林秘籍”。而以往我们研究探讨的,多是关于《内功四经》在武技方面的具体应用,罕有将其与人体智力联系研究的。今本人不揣浅陋,仅就宋氏形意拳《内功经》对人体智力的开发影响略做探讨,舛错讹误之处,尚请方家赐教是幸。 聪明与愚笨,关键取决于人体大脑的潜能是否被充分地开发诱导出来,其实正常人的大脑结构,在人与人之间是并无太大差异的。据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有100至150亿个神经细胞,而在人的一生中,发挥作用的脑细胞仅占10%左右,最乐观的也不超过20%。据前苏联科学家推测,若能迫使大脑行使其一半的工作能力,就能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将一本苏联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并能同时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而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轻松地学完一门外语和一所大学的课程,已属相当可观了。 人体潜能的开发,其实就是在“返先天”的静定状态下人体“真性真觉”的激发显现,这种“先天智慧”与“后天技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和两种概念。《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儒家尤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摄心”功夫,《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又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当“格物尽性”至“与天地参”之“天人合一”境界时,人体先天智慧便能充分彰显而臻“前知”之境(《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故“至诚如神”。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清净无为”修持法,最终须“归根复命”而达到无私无欲的“婴儿”状态,显示先天真性而开发人体潜能。佛家讲“戒、定、慧”,定能生慧,没有静定,就没有智慧。人生在世,外缘纷扰,杂念纷呈,自身的灵明性体常被后天“识神”所蒙蔽。我们练功的目的,便是不断调整“心灵”与“肉体”的修炼过程和一步步“返归先天”的过程。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都是为找回“真我”而服务的。无非动功乃“动中求静”之法,静功乃“静中求动”之法。正如宋世荣宗师所言:“虽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似乎不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形意拳乃“诚中形外”之拳术,其理与三教相合。宋世荣宗师云:“练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万物之道也。此理存之于内而为德,用之于外而为道也。又内劲者,内为天德;外法者,外为王道。所以此拳之运用,能以无可无不可也。”此论以儒家“内天德、外王道”来解释形意拳,并以“中和”之道论形意拳。《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孙禄堂云:“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宋世荣宗师曰:“丹书云:‘静坐要最初还虚,不还虚,不能见本性;不见本性,用功皆是浊源,并非先天之真性也。’拳术之理亦然。所以亦要最初还虚,不用后天之心意。亦并非全然不用,要全不用,成为顽空矣。所以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还虚者,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也。’执中者,还虚之功用也。是故形意拳起点有无极、太极、三体之式,其理是最初还虚之功用也。”《内功经》亦有“炼神气返本还原”之说。可见练习形意拳,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都是为了返归先天虚无状态而“返本还原”、“归根复命”,以求在虚极静笃的大定状态下显现先天智慧,开发人体潜能。而这一切,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求的开启智慧的一个途径吗? 其实,武术的动静功夫,都是以一念代万念而减少人之后天杂念、开启智慧之门的一种“方便法门”。试想一个人一旦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练习形意拳“五行”、“十二形”等拳械,他的念头就只在拳上而“性凝心住”,杂念不生,此乃“动中求静”之法。习之日久,自会回归先天而“真性湛然”,智慧大增。若排除杂念,一心不乱地站三体式桩功或按《内功经》中的“调气”法与“五气朝元”法修习静功,都可在“调息行气”、“静中求动”的长期练习中慢慢返归先天而找到“真我”后生出先天智慧,进发无穷聪明才智。但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其练习要旨都是念头上的“清净无为”,张三丰祖师诗曰:“闭目观心守本命,清净无为是根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人只有时常处在“清净无为”的状态,才能心中“湛然常寂”而显现先天之真性真觉,产生无穷智慧。儒、道、释所求者,皆乃一颗“清净心”也。三丰祖师云:“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饮困则眠。”锁心猿,拴意马,绝外缘,守本命,最终之归宿便是“一性圆明”的无上圆满大成境界。 《内功经》极重炼气功夫,有“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之说。但这“气行滚滚”的小周天功夫,必须要有极为扎实的“筑基培元”功夫方可做到,故经文中有“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的“调气”功夫。一旦真气蓄足,能量充沛,就会出现“前任后督,气行滚滚”的周天行气现象,也会出现“气下于海,光聚天心”的气充神足之“形光于外”现象,甚至能达到“五气朝元”之境界(《内功经》:“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支元首,收纳甚妙。”)。此时,“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在坎离相交,水火既济的阴阳大平衡状态下而臻“静生光芒,动则飞腾”之境。道家内功的“三华(精、气、神)聚鼎”、“五气(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气)朝元”境界,是相当高深的功夫层次。此时,便如醍醐灌顶,甘露浇心,一性圆明,万孔生春,天心自现,真性湛然。正如《内功经》所言:“千变万化,不离乎本(本者,自然之真气也),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宋世荣早就发现拳术有“养气修心”与“变化气质”的教化功能,其徒孙孙禄堂先生以形意拳使原本愚笨不堪的齐公博摇身变为文通武备的武术大家,这就是拳术化愚益智、开发人体潜能的一个典型实例。 愚以为,武术通大道,能“体万物而不遗”(孙禄堂先生语)。故武术的修行能不断净化人的灵魂、完善人的人格而开启人的先天潜在智慧,使人由拙变巧,由俗变雅。但这不是任何门派的武术都能做到的,必须是一门起点极高且能一脉嫡传的上乘功方可臻于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