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击拳架与养生拳架

功夫秘籍 2014-08-11
技击拳架与养生拳架——汪永泉老师谈太极拳技击与养生 现在流传下来的太极拳,是一种混合的拳架,内容非常丰富。若经常锻炼,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 凡是练习太极拳的人,都有一定的要求,因要求不同,所以练法也就不同。例如:养生和技击这两种不同的要求就有两种不同的练法。在练习时必须把这两种练法分清,否则就会在养生练法中求技击,或在技击练法中求养生,这样练下去不但达不到要求,还会起到副作用,走向歧途。 所以必须把以上七步练习方法和步骤练精通,才可能逐渐认识到这两种不同的练法。 明确了技击与养生两种不同的练法,就会知道怎样是伤,怎样是养。把养和伤分清以后,还需要考虑本身体质的强弱和是否患过慢性病以及病的类型,就是说要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练法。 在练习养生拳架当中如果还有技击的身形、手势,本身的内劲即神、意、气就得不到舒适通畅,内气就得不到增长,达不到养生的目的。技击的拳架如果没有充实盈满的内劲配合,技击的手势就得不到轻灵变化、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就说明技击与养生是分不开的。但是在锻炼时,要分清练习方法,然后再混合到一起,才不致有伤。 为什么拳架套路中没有把养生与技击分开来学,要知道在练习时,一动之中就有与技击与养生的练法所以必须先动了理论,自己在练习中去分析,只有在练习中去摸索,才能得到。 太极拳的门户虽多,内容却都是在讲究阴阳相济之理,各派拳架姿势虽繁,归纳起来,不外乎养生,技击两种。养生拳架求得是知己之功,技击拳架求得是知彼之功。 技击拳架与养生拳架的不同要求: 一、技击拳架的开手要小,要求小巧灵活,身手相合。养生拳架的开手要大,在求舒适开展,以身带手。 二、技击拳架要求螺旋,侧面向外开手,练的是球心,求得是钻翻劲。养生拳架要求圆活,平面向外开手,练的是球皮,求的是松沉劲。 三、技击拳架是小换腰,要求实腿能抬,走架时如脚踩荷叶。养生拳架是大换腰,移动重心时,要虚实分清。 2.养生拳架 汪永泉老师谈养生的练法: 大家应该知道,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架的每一个姿势动作本来都是应敌之招。在理论上也不外乎如何使用招和术而战胜对方。所以通过一个时期的练习,便自然走向技击的途径,就失去了养生的意义。太极拳这套技击的套路中也包括养生的一面,要想在技击的套路中找到养生的练法,就必须把养生与技击两种不同练法分辨清楚。否则,就不能达到练拳的目的和要求。 养生的练法要注意两点: 第一、在思想上必须明确自己是养生的拳架,因此不准带有丝毫应敌的思想,否则就不可避免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技击的练法。 第二、在练习套路时,在外形上要注意每个姿势都要不追、不贪、不过、不散。如果违背了这四种要求,就会使姿势走向极点或失中,使肢体停滞不通。拳谱讲:“每个动要不即不离”。就是说每个姿势不要做不到,也不要过,运行时就能防止停滞。培养内功必须使神、意、气内含、不外散,在内气配合姿势的开合时,注意不要因姿势的开合使内气波动太大,在任何姿势下,要始终保证内气的舒适自然和动静自如。拳经讲:“静中触动动尤静”就是这个意思。还要注意久动生阳,阳尽必伤;久静生阴,阴尽必虚。所以一定要动静皆宜,阴阳相济,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在运动中要虽动尤静,舒适自然,严格按照养生拳架的练法。才能有益无损。 养生拳架是为了健身,所以,练拳时一动一静都比必须合乎养生的要求,决不允许把技击的身形手式掺杂其中,养生拳架对身形手式的要求是全身上下、左右、前后都要松沉圆活,也就是全身要有球形的感觉。练拳时凡是开手,都必须以平面向前,神、意、气向四周膨胀,但不能许超过球皮以防外散,要保持开中寓合之意。凡是合手,球形要缩小,神、意、气要收敛,但不得萎靡不振,要保持合中寓开之意。总之,每一姿势在运行中都不要离开圆形,要求做到前进、后退皆能旋转自如。在姿势变换时,球的大小可涨可缩,但不可失去圆形产生棱角。这样练习,内气自能舒适自然,不受姿势变化影响,不会憋气,就可达到健身目的。 3.技击拳架 汪永泉老师谈技击的练法:首先,要把技击的姿势学会。技击的某种姿势体现的某种劲。例如:掤的姿势要用掤劲。捋的姿势要用捋劲。利用各种姿势按照八字诀的要求,把八种学会,然后在练拳当中,通过肩、肘、腕、手任何部分都能随机应变,灵活使用这八种劲。所谓八八六十四手是对八种劲的灵活使用。在运动拳架时必须使这八种劲通过身形输出手外。在变换姿势时,再把输出之劲接回来,以免伤气。技击拳架是为了防身,所以在练拳时一招一式都必须合乎技击的要求,同样不可把养生的身形手式掺杂其中。技击拳架的练法中有一种是架式强硬,用劲明显,出劲较直,将本身已练出的有力的劲,从劲源贯串与手,动作虽有转动,且能内外一致,将实力用于技击。这种练法较古老,偏重于实,以年轻人学之为宜。但若要提高,还需有一个入化阶段,即要在虚的方面下一段相当长的功夫,才能达到化境。另有一种练法是在架式上用劲明显,出劲较直,而无转动和内外一致,变换较迟,只在招上用功夫,在术上不作要求。持这种练法的人,多为练过长拳而后该练太极拳者。他们往往把长拳的练法和用法结合着太极拳的理论而练,成名者亦有之。而于在练习拳架时,把拳架练成大或小、高或矮、长或短、快或慢、硬或软、开或合,或者从拳谱理论中,选出某一项,作为用功的途径,特别下一番功夫,练出一技之长,这只能算是太极拳全面发展中的一项,不足以单独称为技击拳架的一种.4.技击拳架对身形的要求练习技击拳架,要做到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两膝微曲,松腰松胯,全身肌肉放松,两足平踏实地,下盘要稳固,但不许蹲桩,便于脚步移动的轻灵,还要含胸拔背,胸口对着膝盖,在移动重心时,胸口也要找准膝盖,立三关,顺项贯顶,开档,垂尾闾。移动重心时,裆劲要随时调整。在发劲时,裆要往上吊,要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变换姿势要小换腰,平送腰胯,实腿能抬。走架时如脚踩荷叶。技击拳架对手式的要求双手在前,形如螳螂,以保护自己中心,手指尖与头顶相平,肘与肋平。要求手能护头,肘能护助,肋能护腰。这就必须开肩窝,松膀根。练拳时,两手不得用力,否则就达不到轻灵。要明确手是手,腰是腰,要截然分开,不能合在一起,每一个姿式的开手虽然小,但意要大,出手的方向要开展,开始时,距离身体要近,但不能贴在身上,要从中心出手。然后以肘送手向前开手,眼神随手走,出肘要与肋平,以使腰劲蓄足。开手的身形手势开手时要有开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对身形的要求外,还要节节贯串。发劲时,全身手、足、肩、肘、胯、膝、腰、神、意、气,全部集中在一个点上,全力向外发劲。同样,开手时要有开手的手式,除符合上述对手式的要求外,并要从侧面向外开展。合手的身形手势合手要有合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对身形的要求外,还要全身放松,向四周转圈。合手要有合手的手式,除符合上述对手式的要求外,还要先错手再合手,以防把对手的劲引到自己身上。5.技击的身形手法歌诀1)手式如刀锯,身形似猿猴,进退无定形,全在当中求。2)手无定向身无形,动中求静是万能。动开静合随机用,混元一气是大成。3)手如刀锯身如猴,辗转跳跃不停留,千着变化中心在,全在一接点中求。4)手无定向身无形,身手配合自然灵,手无定向非乱动,身无定形是不停。5)拆手分劲是真传,拆手并非用招揽,分劲原为求配合,听懂彼劲是根源。6)拆受分劲是神奇,身形手式似若非,若在招中求下去,难得术中化为空。 6.懂劲 要能掌握知彼之功的要求,就要学会“懂劲”。 懂劲是练技击的一个主要阶段,是知彼之功的起始。 懂劲指的是在于对方接手时,通过与对方的接触点,听出对方发劲的劲端,也就能同接听到劲源。这是学习懂劲的入门之道。 接触点可分为中:力点、滞点、停点、滑点、倾点。接手时,对方有计划、有目的、主动地、有方向地向我发动,不论对方发来的劲是有形或无形的;是带着功夫或只是手式;身力大或是力小;是突然的或是渐进的;是乱动不停的或忽隐忽现的等等,以上各种发劲的方式,大部分是在对方身体中都有一定的劲源。这种发劲用招的多,用术的少,其接触点均可谓之点。 接此力点时,必全身松开,不要受对方力点的影响而使本身僵滞,必须轻灵变化,徒眼要活,接劲要果断。要从接点把对方劲源听准,由侧面击之,若一击不中,可接连两、三击、一击要比一击紧。若在出劲中有不适处,及时松开,另换姿势接,如新接。对方在处于被动不得已情况下,就会反映出各种点,如滞点、停点、滑点、倾点。这些点在人的身体中是没有劲源的。揉手时,若遍到以上各点。因其没有反应力,很难借用,因此,发劲时要严防产生对手的重力和自然倾斜力。 7.手、腰、肘、腕的用途 手: 手为腰的前导,如同蟋蟀的两条须,负责听劲。要求轻灵松软,听从腕肘指挥。一旦得机得势,便为腰劲指出方向,两手和对方接触时,永远是螺旋劲前进。 腰: 腿是手的后援。在任何情况下,腰劲都要蓄足。一旦前手指出方向,腰就能及时发劲,同时,腰还要能提膝提胯。 腕、肘: 腕肘是腰的护卫,负责封门,保护中心不受对方侵袭,应付对方强力。如对方强力特大超过腕部应付能力,则腕一动即可甩开不要,对方必然因此失。如遇对方实劲(真硬功)反应后,迅速听清对方重心,并随其反应使对方失中,如对方反应为局部(假硬功),则要继续引放,防止对方趁机入侵。注意切不可用腕肘去侵袭对方,否则自身必被对方顶起失中。8.静中求松法则先梢后根一般讲放松,指的是全身放松。但是全身如何放松?放松到哪里?所谓放松,不是为放松而放松,是要把腰劲放松出去,送到对方身上去。腰把腰劲送出去,腰必须放松。松腰,前胯先要放松:松肩胯,腰膝先要放松;松膝肘,手腕、脚脖先要放松。由此可知,要全身放松,就要先从梢部放松;先手腕脚脖,再膝肘,后肩胯,做到了这些,腰劲自然能通过接触点松沉到对方身上去。动中求松法则练拳时侧面向外开手,揉手时以侧接侧。在运行拳架时如何保持全身放松,就是要做到在开手时没有平面,每一开手都是侧面向外,这样梢部永远是松的。要揉手时,不用平面去和对方接触,而要用自己的侧面去接对方的侧面,自然周身放松,轻灵圆活。中华气功大全网:www.cn-boxing.com9.招与术技击原为应敌致胜之用,用时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招,一种是术,合起来称为“招术”。 招:凡是招都属有形,是在后天强力的基础上,用种种不同的招法应敌致胜,近似长拳技击之法。一般是用某个招法控制住对方某种身形手式,或是某种强力。这都有形可见,是以自己的外形制敌外形,谓之招法。 术:凡术属于无形,是一种内功,是本身神意气的化合。凡是用神意气胜人者皆属内功,属于术法。 本身经过锻炼,充实神意气,再用意、气侵袭对方的内气,进入对方体内,达到侵袭目的。因此,技击拳架练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拆架子,也就是要把“招与术”内功与外形拆开来讲,以便能使学者明确求的是什么功夫,在练拳时求的是招还是术,是内功还是外形。 当然应敌时招与术,内功与外形是密不可分的。术是招的后援,招中必须有术;招为术开门找方向,术中必须有招。外形若没有内功指挥,必然无法取胜;内功若没有外形运转指路,也无法发挥威力。 总之,要明确,拳架是将前人的应敌之招编制而成,这些招都是前人用过,证明能胜过某招的招式。但是,这些招,只是外形的应用,是定型的单纯的招,不一定能完全适合应敌之用。 因此,必须招中有术。术是内外相合的功夫,内气与外形结合起来,贯串到招中去,这就是招中有术。由于术是本身神意气的化合归一,用到知彼之功中,这个术,就是灵活的、变化无穷的、随机应变的,能应敌变而变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在练习拳架时,既然明确了用的是招,就应在招中求术,且不可在招中再求招。10.技与击老师祖为了适应学者需要,把太极拳养生和技击的拳架以及身形手式予以区别分开,其中养生之道普遍传下来,而技击之道只传给子孙和少数徒弟。所以后辈真正得到技击之道真传者,除杨氏子孙外,确实不多了。技与击必须分开来学,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功能和用途,要有准确理解和相当功夫,还要通过长时间的实战,久而久之,经历越多,越能体味出其中奥妙,增加功力。技技者,技巧也,技巧是“懂劲彼阶级神明”的一种表现,必须在懂劲基础上通过不断研究熟练使用才能求得。技巧是功夫和实战的结晶。技巧的运用是无止境的,其主要功能是要解决与对方一接手时所产生的问题,接点不接面。在与对方接手时,要接点不接面。面就是对方出劲的面积,点就是对方出劲的集中点。不论对方所出劲的面积有多大,它必然有一个集中点,该点就是对方的中心。重心集中点,是对方的实点,也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点。我们要用自己的虚点去接对方实点的侧面,并及时把本身功夫渗到对方的劲源处,或引或擎,均在于此。 所谓引,就是顺对方来劲的方向,引向自己的空点,使对方出劲落空,陷于失中状态。 所谓擎,就是在当对方所发出的劲落空一半时,向其实点的侧方击之。此时应注意,不要让他完全落空,(因)为完全落空就无法借力了。此即拳谱所说“引起彼身借彼力”。 总之,一接手,先应使对方不合适,继而失中,如果在接手时,对方不给我们所要的点,或是变化非常快,可任其自由自在的去变换,不要追随,等他再向外出劲时,重新按上述点接点的方式接手,用自己的虚点去接对方的实点,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一、对方既不容易听出我方发劲的点,即劲源,又不容易听出我方劲的方向。 二、不容易引起我方自身的失中。 三、不受对方来劲的欺压。 四、对方向我方进击时,找不到发劲的方向。 可见接点不接面优点多,但是难度大,须有名师指教,自己也要下苦功夫。如果只根据个人所好去用,势必偏差丛生。 接手的问题,乃是练拳一生的结晶,既要求具备知己之功,也要求具备知彼之功。接点是在懂劲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接点必须渗入。渗入的深浅,渗入的时机,是否能渗入到劲源处,是否能影响到对方的失中,这些都要很好的解决。起码要能引起对方感到身体不合适,此时对方找到的合适就是就是对方的中心,因为对方从不合适中找合适,自然会把他的中心送到我们手中。这时正是出击的时候。但要由接点渗入到对方劲源处,是要具备劲渗透劲功夫的,功夫纯熟后,还要把渗入的功夫由向劲源渗入而进一步向劲端渗入。也就是说接梢也能渗入,这样才能达到轻灵变化的境界。11.接点不接面汪永泉老师曰:注意在与对方接手时一定要点不要面。就是说接触点的面积要小不要大。如果接触面积大,很容易把拙力使出来,就变成了力与力争,给发劲造成不便。如果接触点小,对方不易听出自己的劲源,而自己却要在这很小的接触点用自己的手势听懂对方的劲源,问通自己去劲的路线,再把输出之劲渗入到对方的体内,加以控制,对方必然不适。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一点,叫做影响对方。当对方感到不适,必然要用力作出反应,这是可利用对方所反应之动向,顺其来势,加以牵引使之延长,控制对方,使它失中,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二点,以上两点在发劲前必须做到,然后才能发劲。 一接点中求与对方一接手,要接点不接面。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在这非常小的点上,要听出对方的劲源,也就是自己要击发的落点。由接点到落点这段距离中,要把自己的巧直接贯通,并要通出方向。这时要注意对方的发劲,若感觉到自己贯通出的劲在对方身体中遇到障碍时,就是对方的劲正在运作。 有几种情况: 一、在接触点上,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尚未发出时,则应当用自己的侧近击对方的劲源。 二、若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力已发出一半时,则应当把对方的劲端引向自己的虚点,使对方失中。 三、若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已完全发出时,但并不影响自己的中心,则应当错开对方的劲头,由实中找出对方虚点,把自己的劲贯通到对方的落点而击之。为此,必须做到:灵机于手、灵活于腕、劲发于肘。这样才能懂劲,才初步具备和对方接手的条件。灵机于手于对方一接手,在这很小的接触点上,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听出对方的劲源。若接的点不合适,要及时变换,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点,也就是能贯通的点,谓之懂劲。灵活于腕腕要与手协调一致,听出手接的劲合适与否,判断要或不要。如果不要,腕一动,把对方的来劲引向其它方向,使对方失中。谓之化。劲发于肘要用肘给腕、手做后援。手若问通路线,肘就要及时把劲输到手:腕若把对方击来的劲头化开,肘就能及时出劲还拳:若腕一活把对方的来劲引向虚点时,肘就应及时配合去路,引出方向。一接点中求歌诀上下含于内,往返在其中,漂浮求奥妙,混元易理通。接点不接面,接面两不便,偶遇面碰面,及时松开变。12.点劲原理 点劲原理最易解,如同竹竿点圆球,点得球皮混无转,难得球心莫追求。 欲得球心不非难,刺破球皮球难转,球停自有重心在,再等球动刺位还。 点到重心要漂浮,听出彼劲是要求,点劲原来为懂劲,一切全在下手求。 下手得点如新接,变何方向要识别,要何点法须慎重,变换虚实要灵活。 点劲虚点不过腕,实点一贯串,点到重心时,换点位不变。 点劲如针刺,刺皮不刺骨,皮骨本相连,刺骨皮自堵。 点劲若遍千斤重,点位不移待敌动,敌动虚实必自露,扭转方向返回刺,再次仍过重心时,屈指引起加弹刺。 点位面中寻点点有面,面中点,点中面,面中得点待敌变,点中遇面即时断。 点劲一发如闪电,断劲严防面碰面,若能一接就是点,屈指引起再点断。 面中点,点中面,面中有点点有面。面即点,点即面,点面混合不须换。 点变面,面变点,悟透点面理难辨。 由面变点是神奇,变得对方无所依,纵让你能千着变,此时也难在转换。 点是螺旋的结晶,面是意气的边垣,若在外形求下去,枉费功夫莫猜疑。 13.击击即打也,当发现对方劲源后,必须使用粘连劲,在粘随情况下一离,也就是一断,这一断很重要,拍劲,断劲都由此产生,断开以后再回去。击劲击劲分五种: (一)问送、 (二)断拍、 (三)点断、 (四)弹劲、 (五)冷劲。这五种劲互有关联. 14.汪永泉老师论发劲:太极拳发劲有两种:一种是静发,又曰定发。一种是动发,又曰活发。定发:定发是以对方不懂脚步谓之定。学发劲必须先学定发,定发乃学发劲之基础。定发有五种:(一)问送劲、(二)断拍劲、(三)点断劲、(四)弹劲、(五)冷劲。学揉四手时必须先学掌握对方的旋转和开合的内外相合,方能懂劲。初学发劲者应先学问送劲,再循序渐进。因为问送劲是学习各种发劲的基本功夫。 (一)问送劲汪永泉老师谈问送劲:试用悬挂之古钟为例,因钟的中心有一条垂直线,下有钟锤可以旋转。钟线可以上下纵伸。因此用此例代替人的身形而说明之。 下有钟口即是胯圈;上有钟蒂即是肩圈;中有腰圈。 现在把垂直线分成五段,即五点示图和说明如下:(以上只是为定步揉手而言) 一、钟内钟锤的垂直线分为五点部位和名称如下: 二、各点的性质和作用如下: 三、点和点得互相关系和变化如下: 四、点和点相连 五、垂直线仍生孤,但孤线松软应如何问发?(原文是孤) 六、接触点部位的变化及路线方向: 七、接触点必须掌握分清敌我,若有变化时怎样掌握如新接: 八、三不打(二)断拍劲 汪永泉老师曰断劲的意思是断开、不等于离开。故拳谱讲要“劲断意不断”,断劲必须是在粘黏连随的基础上开始断劲。 断劲的距离只许在中指尖与中指根之间产生断劲。例如发断劲如投石,断时形势好,故发断劲时往往带有拍的意思。所以拍到他身体上不允许伤皮,而要伤内。 (三)点断劲 点断二字紧相连,其中奥妙仔细研,灵活应用须口授,学通点断是真传。 汪永泉老师曰:因拍劲影响他的内气,他必有反应。要借悖反出之劲的方向,顺其来势和去路吸引,谓之断吸和断引的手法。还有用手段憋住他的内气,谓之断截。断劲如断得机得势,如要发劲还必须用手法一动,找出他的缺点而发之。 断法有各种情况: 1、断离点劲在接触点证上一离。这一离要求在末离之前,必须把点劲渗入到对方身体各部份,突然一离,使对方感觉一空,必然失中,此即“劲断意不断”。 2、断吸在对方发劲前,根据对方来劲的方向,用断吸将他要发出的劲全部吸出,只是把对方的劲吸在手中,含于掌心。 3、断引把对方要发出的劲,引向空点,要在对方劲端之前引之其实延长。在断引时,随时都要控制住对方。 4、断含 5、断移 6、断分 7、断截汪永泉老师曰:还有用手段憋住他的内气,谓之断截 8、断拍 9、断弹 10、断冷 11、断发(四)弹劲 按字意解释是在用时要要(衍一要字)先有蓄力,而后弹出。弹劲要有弹簧力。弹劲是在姿势被动,不得已时突然弹出。要有力,但是要伤皮不得伤骨。弹劲必须要带动中心。(五)冷劲 冷劲属于击劲之内。发冷劲是突然的,是在对方不得已和不能防备之处突然击之。发出击劲时到对方身体上不伤皮肉而击到内脏,使脏腑损伤。若击到四肢上,使外边不伤而伤骨髓。但是,自己在身上多偏于用手背发击冷劲比较顺利,不可轻易用之。(例如用手击豆腐,只许豆腐碎,不许豆腐倒)。 15.平劲 平劲分实平、虚平两种 1、实平实平是有形式的练习,在练习拳架时,每一动作,由起式,运行到姿势的终点,都要以平为主,不论身形手式和姿势高低,都要平线对准要去的方向。这是有形的平线,谓之实平。 2、虚平虚平是无形的,一切都是假设的。在练习拳架时,每一个动作的外面都需要有一个假设的平点:随着姿势高低和转动,在手外也都要有一个平点。手和平点当中是意,即似接非接,似连非连,忽隐忽现。主要是要把平点放到虚点上去,不要让平点碰到实物上,因此平点必须轻灵变化,但平点虽轻,却要无坚不摧,使出要有力。 平劲的使用方法 1、平引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顺其来势力,引之使延长”。不要使对方劲力完全落空,手中掌握的平劲,应保持存在不变。 2、平纵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在对方劲端处,用自己本身平劲,旋迥逆流,朝对方劲源击去。 3、平横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在对方劲端处,用自己本身平劲的方向引之。 4、手得到平劲后,要时时掌握住对的劲源,随时寻找进击对方劲源的机会。去的时候,竖起自己的手肘,变为立圆就能发放出平劲。手得到平劲后的击引放松16.击引若遇到对方掤劲的浮点上涨,必须击引手法,为了保持接触点轻重适宜,以不失平劲为要。必要时可将平劲位置变更(如新接)继续平引。放松若遇对方双手松放下后沉,最容易失去平劲。必须根据对方未下沉前的平劲位置不变,仍继续向原平劲的方向推进。此时对方下沉之劲会自然反应向上接手,我方就可把平劲位置移动(如新接),再向原平劲的方向放之。(附记:已前收藏的帖子,虽然是讲太极拳的,但对于形意拳的练习,也有参考价值。私下认为,拳应有两种练法,即技击架和养生架,一为耗一为养,所以应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练习,养应该大于耗才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