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着熟”-韩文林

功夫秘籍 2014-06-08
《明王宗岳太极拳论》有“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句。字字珠玑,言简意赅地道明了习拳的阶段性及其切入点是“着熟”。何为“着”,词典解释,着同招,比喻“计策或手段”。太极拳之“着”,笔者理解是太极拳套路的每式动作及“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手段。套路是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武术单式动作的集合,太极拳的每式动作都是太极拳先哲根据阴阳之理及人体结构特点,历经汗与血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克敌制胜之术,故式式都是着,着着都是式。诚然,由于时代的变迁,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技击手段的地位大幅度下降,当今太极拳被世人称之为“健身第一品牌”,此正合张三丰祖师“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之遗论。然太极拳功能的转变并没有影响太极拳的武术本性,当今太极拳仍然是以武术动作为内容,式式动作中均寓含着虚实、刚柔、化发、攻防之技艺内涵,称之为武术文练,文练练的还是武着,故练者还当以武为务,从“着熟”切入,渐入太极拳之法门。“着熟”是渐悟懂劲、阶级神明的第一台阶。“着熟”之效:一、“着熟”才能至松。拳者皆知习拳要求放松,“松”是太极拳的灵魂,关于至松之要、之法,论者比比皆是,然要在拳式中正确体现出来并非易事,需要一个长期的心知体悟的磨练,就是由不会到会,由生到熟的过程,亦是学习、体悟放松的过程。如何放松,赵宪平拳师说的好:“越是有意放松越容易紧张,事实上,练熟了就自然放松了。”二、“着熟”才能周身一家。《中国太极拳大百科》:“周身一家是指练拳时全身内外合在一起,当完成一个动势时,各种元素同时参与,内外完整一气。”这里所说的各种元素当包括形、神、意、气、力(劲)、息等。拳界常以这样的词语称道某一拳家的拳势:拳架端庄稳健,形态舒展优美,动作轻灵自然,身法中正圆活,内外浑然一体。可以说这就是各种元素同时参与、内外完整一气的周身一家了,亦是我后学者追求的标准和方向。对此等上佳的表现,杨振铎大师在评价中将其概括为两个字“从容”。何为从容,笔者愚见,以“着熟”为基,着熟方能整合各种元素,着熟才能表现从容,正如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构成太阳的光辉,缺一色不行。笔者曾观看过一次业余歌手大赛,当一名歌手曲终后,评委李双江老师点评说:“你这首歌不熟,还得练唱100遍。”可见“熟”对诸艺都十分重要。三、“着熟”才能致用。宗师杨澄甫依据太极拳强身健体及技击功能提出了太极拳体、用两全的观点,著有《太极拳体用全书》留世,为太极拳的推广传承、发扬光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解读“体”和“用”,“体”侧重于健身,“用”侧重于技击,虽两者追求的目标方向不同,然理同、法同,练的都是五步八劲,起承转合,虚实相应,两者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共同的追求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一日之成效”。求成效当须“着熟”。侧重于健身练“体”者,从当前习练太极拳的人数来说是太极拳的主力军,只有练的着熟,精、气、神俱佳,才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效果。与此同时,在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各派太极拳术中都保持着精湛的技击水平,为数不少的习拳者在苦研太极拳之“用”,他们是太极拳传承、发展的领军人物,更当着熟至“屈伸开合听自由”,方能急应缓随应万端,“牵动四两拨千斤,上下相随人难进”。概言之,无论侧重于“体”还是侧重于“用”,实均为用,唯“着熟”才致用,生则涩,熟则甘,熟则市,生无值,是为识。“着熟”之着:习武无捷径,功夫唯有练。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之练习谈》云:“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练拳须得法,路数对,才能得此中三昧。练“着熟”,笔者粗见几点;一、苦练。拳谚云:“要练武,不怕苦。”“不吃苦中苦,难学惊人艺。”笔者从《太极》杂志摘抄三例,请君看看太极名家、高手是如何练拳的;——武禹襄先师练拳勤奋有加,每日晨昏无间,闻鸡起舞,每天打拳不下数十遍,而桩功一练就是一炷香甚至三炷香的功夫,史志记载武公禹襄两膀不下三百斤力气。——杨振铎大师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每天早上四点钟准时起床练功,每个单势成百上千次反复锤炼,挥汗如雨,直到练的站立都感到困难才罢休,回家连端碗的力气都没有了,练一套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规定时间是28分钟,杨振铎大师慢时可达50多分钟,快练仅用2分58秒练完,论快那真是矫若游龙,飘若惊鸿。——藏族太极高手扎西学拳非常刻苦,寒暑不易,大年初一和高烧39℃,也未曾间断,为了体验丹田之气的存在、运行和提高功夫,她练站桩6年,每天两次,每次两个多小时,直练的腿脚麻木,结果一年就打通了小周天。赵斌老师称:“扎西是我的武状元。”这就是大师,这就是高手。有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对他们精神的真实写照。二、多练。拳谚云:“三遍不忘五遍熟,九遍十遍长功夫。”“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万遍,神机自现。”是说练太极拳质的提高与升华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练太极拳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逐日自身之锻炼,经年积累,才能水到渠成。”多练非指广度之多,“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会,虽能依样葫芦,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而是要在深度上下功夫。赛场上不少见这样的现象,临场紧张,遗忘,丢落动作,搞错方向,此除心理因素外,当归动作不熟,不熟则慌,慌则乱,乱则错,纠正方法唯有多练,多练,笔者愚见当注重三个结合:1、集体练拳与个人练拳相结合。不少拳友闻鸡起舞,积极参加集体晨练,然不重视自身单练,离开集体心底无数,随大流的心理制约着自身拳技的提高,这是一种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应纠正此弊,在自身练习中,自强、自立、自修,详推动作要领,体悟自身感觉。2、单式练习与整套动作练习相结合。套路是由单式动作所组成,单式动作的良莠决定整体套路的优劣,故应注重练好每一单式,亦可组合若干单式为一单元,反复练习,逐步提高。3、自然方位与自身方位相结合。自然方位即东西南北,自身方位指前后左右。面南起势为循自然方位行拳,面东、西、北起势则须按自身方位进退顾盼,如不习惯,动作不熟极易出错,故拳者在循自然方位练习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多方位的练习。三、巧练。太极拳诸法皆心法,拳者当用心挖掘自己的智慧潜能,静心体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得事半功倍。笔者有几点粗浅体会:1、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们拿到一本教科书,要学习掌握其内容,不要求也不可能把其中的内容全部背下来,而是要抓住重点,对其中重点章节甚至要背下来,对书中难点要着力破解,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练太极拳亦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套拳路繁简有别,当区别对待,有如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笔者认为其重点、难点各六,其重点动作是揽雀尾、野马分鬃、搂膝拗步、倒撵猴、云手、金鸡独立。其难点动作是转身左、右蹬脚、斜飞势、玉女穿梭、下势、左右分脚、摆莲脚,有道是提纲挈领,练好了重点式子,突破了难点动作,对练好其它式子也就因刃而解了。2、拆着。技击性是太极拳基本属性,每招每式都具有鲜明的攻防含义,在规范掌握每式动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领悟其攻防内涵,拆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庄子•养生主》有篇《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是喻诸事经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则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太极拳拆着之序当参照《庖丁解牛》之精功,就某一单式彻明其攻防之机、刚柔、虚实、方向、重心转化、内劲运用之理,熟稔在心,何愁不达运势手法准确,劲力贯通顺达,内涵充实自得之效果!3、推手。练拳不推手,什么也没有,推手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重要阶段,反过来又正如《太极拳论》所云“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足见“着熟”与“懂劲”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互倚互益,相得益彰。太极拳是内家拳,有拳家说,太极拳是劲力的问答,太极拳之劲力源于太极拳力学原理,其劲力表现是松沉劲,螺旋劲,虚无竭劲,凌空劲……拳者若单务拳架则难得其真,有坠外家拳之虞,唯推手方能悟出劲道,练就“懂劲”之功。四、慢练。首谈慢学,学拳是慢功,不可急于求成,当从基本功起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中规中矩学好每一 式,否则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做为辅导员,本人教学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分三段,安排学时三个月,第一月,基本功,第二月,第一段16个动作(此段学好相当于掌握47个动作),第三月,第二、三段,同时贯讲拳理,本人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此“文火慢炖”下来,学员很快达到大众水平,并为学习其它套路及器械打下坚实的基础,看似慢实是快。松柔、缓慢、均匀是太极拳突出的外在表现,慢是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慢是一种慢条斯理的雅致,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高品位感觉,慢练太极,静心悟道,悉心品味方能化取分毫,惠辨尺寸,得其真奥。五、串练。即走出去,开放练拳,不拘于本辅导站,我站有部分拳友除在本站参加日常晨练外,规律性地于周六、日到公园、市区辅导站、老年大学等处学练,通过听辅导,切磋交流,参加站际展示活动等互动形式,既提高了自身拳技,又结交了不少拳友,实践证明串站拳友进步较快。以上粗见,不能盖全,错弊之处,请同道斧正。附:作者简介韩文林先生,现年71岁,退休干部,习拳23年,中国武术段位五段,曾历任辅导站站长、副站长,现任太原铁路局杨氏太极拳协会建北(太原市建设北路)健身辅导站辅导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