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家传太极拳三种套路与懒扎衣桩-孙建国

功夫秘籍 2014-06-04
武氏李传太极拳有三种徒手拳架套路,即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现将武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恩师所传三种徒手套路功法与懒扎衣桩功的关系解析如下:一路中捋架为中庸捋顺之拳架其特点:中正安舒,短小紧凑,平缓稳固,虚实分明,气势饱满,是含而不露文人雅致之拳架。此套路是为以后练习其它套路二路、三路奠定扎实的基础而备用的。通过练习此套路,一两年后将身体练就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之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之内三合。武氏家传太极拳虽重意不重形,重气势不重样式,重劲法不重招法,但是在初级阶段必须要严格遵从身法要领去练,每一招每一式就像写正楷书法一样,一笔一划从起笔,到落笔,到运笔,到收笔,全身心精气神贯注于笔锋,有入木三分之意。走拳架一步一个脚印,起步轻灵,落步稳重,前辈拳家有“脚抓地如树生根有入地三尺之意,练完功后有朵朵梅花在脚下,脚下分阴阳,太极在脚下”之说,虚实开合,清晰分明。每一式都应具备身法八要,即“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随时体会自身各个关节肌肉的角度方向是否顺从(腿关节,臂关节约135度左右为最佳角度)?肌肉筋骨是否贯穿?身法上下是否相随?浅析如下:(1)头之为首,下巴回收,下颚压住喉头廉泉穴,眼神聚焦平视前方,是颈椎竖直的要点即为提顶;(2)注重腰部命门后撑是身体上下衔接的关键所在,同是脊椎竖直的要点小腹上翻即为吊裆;(3)双肩尖微向前内扣,膻中穴微内凹即为含胸;(4)体内五脏六腑顺垂气自然下沉丹田,背后身柱穴、脊中穴有自然后凸之意即为拔背;(5)双肘尖关节下坠即为沉肘;(6)沉肘也是拉开双肩关节的要点,肩髁穴塌陷有一小坑即为松肩;(7)两膝盖微内扣足五里穴内凹即为裹裆;(8)左右两肘尖保护肋部的章门穴、日月穴即为护肫。这些要领都是上下相对应的,练拳架时要求做到这些要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要通过一招一式的拳架(如懒扎衣、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等)动作的变化,千遍万遍地演练才能逐步做,悉心体会一点一滴自然会慢慢逐步上身,故而有武禹襄祖师拳论曰:“先由心知,后有身知,身知胜于心知……”通过站桩(如无极桩,懒扎衣桩,金鸡独立桩……等)调心,调意,调气,调角度,调身形,调意志,每天在一定的时间站桩后再开始练套路,更容易掌握其要领。重要是站桩的肢体外形决定整体内在的因素,除身法八要之外,手脚的远近距离和角度更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甚至若有一公分的误差,体内就出不来最佳效果,即拳论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察。在此特别谈谈被武氏太极拳视为“祖式”、“拳宗”的“懒扎衣桩”。其要点即左右腿虚实分明,步法为丁八步或不丁不八步,前后两脚的延线角度为45度至60度,后腿为实腿,大腿与小腿的弯曲度为135度左右并膝盖微内扣。前腿迈出步后似直非直似曲非曲为虚腿,脚尖翘起脚跟先着地。迈出步的远近距离根据自己身材高矮而定。上身尾闾中正脊椎竖直,竖脊坐胯才能具备虚领顶劲之意。两手臂在胸前撑合抱斜圆,手臂的弯曲度在135度左右,双掌五指自然伸直,劳宫穴内凹,两手竖腕坐掌同为135度左右。左手位于左胸半部,距离左胸前约两大掌之距。右手位于右胸半部,距离右胸前约一大掌之距,双手左右互不逾越(不过中线)。左懒扎衣左腿在前,左手指尖高与鼻尖相平,小指沿向外,意贯掌根小鱼际及腕骨穴,右手指尖高与左手掌根的大陵穴相平,双手掌上下互抱斜圆。鼻尖对手尖,手尖对脚尖,三尖对一线方向。两腋下保持各有一拳之距不可夹紧,眼神专注,平视前方手指的方向,可左右互换站桩,时间尽可能延长,直到自身再不能坚持为度。通过正确的懒扎衣桩功练习逐步达到下盘稳固、下丹田充实、虚实开合分明、手脚上下相随的效果。体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站桩是定步的拳架,拳架是活步的桩功。桩功与拳架有机协调地结合起来,是练好太极拳功夫的重要过程。二路炮捶是技击实战应用之拳架套路其特点:快慢相间,蹦跳蹿跃,拳打脚踢,爆发点穴,招法连贯,劲法紧凑,意到,劲到,身到,发力猛脆,连环并用。是在一路中捋架及桩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应用的套路。其名称应用与一路中捋架也有所不同,如固心炮、前蹚拗步、回头披身、腰揽肘、大红拳、左右裹边肘、兽头势、演手全炮捶、大掉炮、裹果炮、翻身固身炮……等等,这些动作皆为击打敌方的要害穴位的(如膻中穴、华盖穴、鸠尾穴、风府穴、舰门穴、章门穴、期门穴、乳根穴、廉泉穴、耳门穴、晴明穴等等),一般情况下万勿轻用。为使习练者更快速明白运用虚实开合,动静结合的原理与敌方实战的方法展示,此套路刚多柔少,为之拳“子”。所以前辈说:“一定应有几年的中捋架的基础后再可习练二路炮捶”。因过去封建社会思想意识比较保守,武李两家皆为官宦富豪之家,有些家传内容不愿意让外姓人知道,恐怕惹事生非故而外传者很少。直到武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恩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中期才传于永年广府西街近邻的个别入室弟子。三路小架更是具有修心养性功夫之内涵的高层次文人拳架套路。其特点:不迈大步,不下大势,动作小巧紧凑,两脚之间只有一脚之距。两手高不过眉低不过乳。左右肘不离两肋。全是以意行气,气势贯穿内在劲路,周身上下节节贯穿,筋骨粘连,转腰磨跨,骨节由下而上涌动,呼吸深长,气势滔滔,体现出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周身一家脚手相随之境界。前辈恩师古拳谱诀云:1、小架如心经,藏于大架中,不练大架艺难成,不学小架心不明;2、小架不小,大架不大,去粗留精,奥秘呈形;3、意念深长,气势滔滔,疾如闪电,忌似木雕;4、架无定架,步无定步,物我不分,有如云雾;5、无柔无刚,无走无粘,有如雷霆,有如闪电。以上歌诀高度概括了三路小架从一路中捋架,发展到二路炮捶再上升到三路小架步步高升阶段之妙用。从基础功法到应用功法再到健身养生功法至少要有三个阶段,三种套路再结合必要的站桩功法才能完整练出内在的真谛东西,又从有刚有柔到无刚无柔,从有走有粘到无走无粘,又由太极变化为无极境界之感。从有形有意的一路中捋架到无形无意的三路小架是个漫长的过程。平素的习练者未有恒心毅力未遇到明师真传指点是不可能得之真谛的。综上所述可知,武氏家传太极拳“懒扎衣”为之拳“宗”传宗接代;一路中捋架为之拳“母”刚柔基础;二路炮捶为之拳“子”显刚外击;三路小架为之拳“女”重柔内养,三转九回为一宗。此文人拳论学术,正好符合老子学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又符合道家哲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故而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临终前将儿子李逊之叫到榻前说:“我练太极拳一辈子,就一个懒扎衣,其精髓真诗内含我还未完全能精通,你应好好继续努力苦练研磨啊”。李逊之牢记其父之教诲,常常在练功时用黑布腰带系住自己的颈部和双手腕部保持最佳的距离和角度,每天左右互换习练数百次悉心体悟其理。武氏太极拳“拳宗”懒扎衣桩功是打开太极拳技艺殿堂的“金钥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