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大陆学太极(记刘习文老师及所传太极拳艺)-萧淳元

功夫秘籍 2014-05-30
我名萧淳元,台湾花莲人,2002年—2009年留学美国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神劳体衰,心力日拙,闻太极拳修身养性、祛病健体,甚向往之,时拳界泰斗杨澄甫长公子杨守中(振铭)门徒朱振舜、朱国宏父子在波士顿传拳40余年,学者甚众,愚亦从而学之,不及两载,身体康复如前,自此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2010年从美国学成归台,任教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苦于附近所练太极拳与我在美所学不同,推手无伴,乃发邮件给(美国)业师朱国宏师傅,请他在台湾、港澳或大陆就近的闽浙、两广地域介绍一位水平高的太极拳老师。朱师傅复信荐引“如有机会去广西南宁,可请教杨少侯——张虎臣拳系传人刘习文先生……”,于是我按照朱师傅告诉的邮箱与广西南宁的刘习文先生联系,述说对杨氏太极拳的痴迷及渴望求教心情,刘先生即时复电“欢迎我到南宁来……”。2010年7月11日,我从台湾乘机首次踏上大陆(广西南宁)土地,顾不上旅途疲劳,即与刘习文先生电话联系,先生派其子刘宗凯安排我在五里亭附近的“银何假日通大酒店”住下,然后将我带进新秀公园附近的小区住所。这位刘先生,中低身材,不胖不痩,面目清癯,举止斯文,一副“秀才”模样,做人低调,不允称其为太极大师、名师,言“只不过年龄大一些,学拳时日长一些,与你一样——太极拳爱好者而已”,全然不是我想象中的武林高手形象。惟使我颇感惊讶的是:老先生65岁始学电脑,五笔打字,近几年来,在刊物上发表的多篇文章全以电子邮件形式发出;QQ网上可同时与两三个人聊天;初次拜访他时(2010年7月),他正以68岁高龄在南宁某驾校学开汽车……。刘先生问我习武概况和看过我的拳架后,命我与他试手,于是在宽敞客厅中我用在美国学的太极推手、台湾学的形意发劲与他相持,不可思议的是,在手臂接触中不管我怎样努力,总是处处落空找不到着力点,自始至终如同在与空气作战,只能随着先生腰身轻微拧转,手臂曲伸开合,如断线失控风筝,重心散乱无序,不情愿地随着先生手臂指向飘动游走,忽而以先生为圆心,陀螺般转动作旋风舞,先生谓之曰“磨转心不转”;忽而倒地,手足盘叠成各种造型,制约自我不能一丝动弹,先生谓之曰“捆仙绳、乱环术”;忽而双足被拔,腾然向上蹿蹦,先生谓之曰“雀跃”;忽而醉汉般东倒西歪、懵懵跌撞不能自主平衡,先生谓之曰“水上踩葫芦”……,此时一米七六、三十四岁的我已惶恐失色、汗出淋漓、气喘吁吁,而矮我半头多的刘先生却镇静如故,谈笑自若,脚步纹丝不动(乱)。霎时间,我心被神奇太极搏击技术所震撼:这不正是书上所说“太极高手与人较技,如戏孩童”的真情实况吗?眼前不起眼的老人正是我梦寐以求寻找的师傅!于是以百般虔诚恳祈先生收我为徒,决定整个暑假留住南宁学艺。兴许是心诚感动了上苍,刘老师对千里寻师的台胞格外垂爱,留住南宁学艺期间,师每日亲自传带我三次,每次一个小时:早晨青秀公园练拳架套路,在“松”“沉”上下功夫,力求形正气顺,气顺神宁,拳道归属自然;下午师的住所学推手,在“沾连粘随不丢顶” “舍己从人”上下功夫,以求避实就虚、得机得势,顺势借力,“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晚上民族广场在师的指导下与同门师兄弟揉手摸劲,以皮肤触觉辨别对方劲力方向、速度、轻重和意图,同步等速中听、化、拿、发,以求“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使我体验到学练太极拳从未有过的身心舒愉,体悟到太极拳技艺、哲理的博大精深和学无止境。同来南宁寻师学艺的还有一位四川籍肖师姐,使人感念不已的是,南宁夏日暑气炙人,每次练功都汗流浃背湿透衣裳,老师太太——我们的师母,怜我们远离亲人,旅馆吃住诸多不便,总是隔三跳二为我们洗衣服,做可口饭菜留我们在他(她)家用餐,宾至如归的亲情使游子不再思乡。2010年7月11日至8月19日暑假期间,我首次来南宁从刘习文老师学拳,历时38天;2011年1月19日至2月23日寒假期间,我再次来南宁从刘习文老师学拳,历时35天。时逢春节,师命搬进他家吃住,以达生活、学拳两便;2011年6月30日至9月8日暑期,我第三次来南宁从刘习文老师学拳,历时70天。三次南宁学艺,感受良深。杨氏太极拳是一种典型的慢练快用、文练武用拳种。慢练、文练有吐纳、导引之效,故能养生健体,快用、武用有顺水漂木、追风赶月之能,故能防卫击人;慢练、文练拳架谓之练架,又名功架、慢架,今人称为杨式中架、大架,中架的代表人物为杨健侯,大架代表人物为杨澄甫;快用、武用拳架谓之用架,又名快架、技击架,今人称为杨式小架,代表人物为杨班侯,杨少侯……故拳界在谈论杨氏祖传太极拳技时,有“露禅闯天下,班侯打天下,健侯养天下”之说;在谈论健侯、少侯、澄甫父子拳艺特点时,有“健侯走中架,少侯走小架,澄甫走大架”,“大架开展,小架紧凑,中架守中”,“小架偏于技击,中架偏于功力,大架偏于普及”,“小架难练,中架次之,大架易学”的评述。据此(从武学角度)分析杨氏拳精华应多在练架、用架(即中、小架),可惜多种原因所致,杨澄甫所传大架普及、流行于海内外,而杨健侯、杨少侯所传中、小架(即练架、用架)广陵散尽,鲜为人知,给后学留下了太多遗憾。刘习文,祖籍邯郸,长在北京,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客居南宁。刘师大学文化,好易学,通中医,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拳于京城名家张虎臣(1898—1979),2006年12月(永年)官方撰写、出版的《永年太极拳志》173、486页将其归属在杨少侯→张虎臣名下。刘师所传太极拳艺有三趟拳架套路——练架、用架和预架;练架为功架,门内称作太极家手;用架为快架、技击架,门内称作太极小式;家手(功架)、小式(用架)学之难度太大,取先易后难之意设预架,门内称作太极正路。现就个人三次来邕所学所知,简述如下:太极家手空松圆和、气势磅礴,其特点是圈多,各种圆圈组成形态各异的“太极球”,折叠旋转、螺旋起伏,“乱环”迷眼,景象万千。家手拳势复杂、虚实分明,下盘根基极固,由于拳势以腰为轴伸曲开合、柔顺舒缓,呼沉(展)吸提(蓄)更为深匀细长,从而激发内气更易“腾然”、“鼓荡”,练之极长劲力,故名功架、练架。太极小式轻巧紧凑、圈小劲坚、发劲刚脆、节奏明快,行架时而流水潺潺,时而波涛汹涌,轻巧如捕鼠之猫,迅捷如离弦之箭,拳势忽快忽缓,移形换位变化神速,师言“此即班侯、少侯,审时度势‘动急急应,动缓缓随’,所谓‘喜则假喜,怒则真怒,一动而诸侯惧’”,是实用性很强的杨氏太极拳快架、用架、技击架。太极家手、太极小式为拳中极品,近300个拳势,家手需耗时50—60分钟,小式要求5—10分钟一气呵成,体能消耗颇大,故极难普及、传人鲜少,非有机缘者不能得之。按照刘师安排,我首次来邕学的是杨少侯→张虎臣拳系的预架——太极正路,第三次来邕学的是杨少侯→张虎臣拳系的练架—太极家手。师言:正路是家手、小式的简化架,或曰养生架、普及架,门内取“八门五步” 之说,称作太极十三势,亦取“天罡36、地煞72星象数”之说,称作太极108式。个人学习、实践认为,太极正路与我在美国所学的杨澄甫-杨守中(振铭)式太极拳拳姿定式、拳式名称、动作顺序均基本相同,异者在于太极正路身正势圆、轻巧灵活、气势饱满,式与式之间连接变化更为复杂,拳势动作幅度略小、小中寓大,与太极家手、太极小式更为衔接、配套。杨氏太极拳由用架、练架(即小架、中架)向预架(即大架)的衍变,能感触太极拳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痕迹,故刘习文老师在《武魂》杂志2010年第1期《张虎臣先生传教的三个套路趟拳》文中写道:通过(太极小式、太极家手、太极正路)比对,可以发现由太极小式到太极家手再到太极正路的变化过程,即是由用架、快架、小架到练架、功架、中架再到预架、慢架、大架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中,杨氏拳拳速由快转缓、由缓转慢,拳式由难变易、由繁化简,最终由纯粹拳学向多功能体用转轨,使太极拳的哲理、文化韵味更趋浓重,从而为各种人群接受、喜爱,以至“旧时王谢堂前燕”、少数人掌握的太极拳技,得以普及造福民众、“飞入寻常百姓家”。拳架套路的学习中,师叮嘱注意拳式与拳式间的衔结:太极拳势,伸为阳、曲为阴,旧式已毕新式未启时,正是说静不静、静中有动,说动不动、动中有静,动静不分、天(地)人合一、阴阳未判之际,即许禹生先生1921年所著《太极拳势图解——太极拳经详注》中所言“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拳中太极、无极之象,参透此机,练之最长功力…有氧运动的太极拳,尤重呼吸方法。学拳初期,一心不可二用(避免偏差),多主张自然呼吸,力求吐纳随拳势伸曲、开合、起落,深匀细长,若练拳经年仍恪守“自然呼吸”信条,则有违“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拳训,终难大成。谈及呼吸方法,师以简化汉字象形义表述:“工”字,上下横为天地,中竖为人,名谓“顶天立地”,将“工”字中竖向下伸延为“干”字,名谓“顶天入地”。解曰:吸时“以意领气”,地心“能量流”从脚心涌泉沿胫股提收至会阴,入督脉进上丹田直至百会,谓之阴升;呼时头面俞穴、官窍、毛孔顿开“以意领气”,太空“能量流”鱼贯沉放进上丹田,沿任脉沉至下丹田,下行由会阴沿股胫沉入脚心涌泉渗入地心深处,谓之阳降。这种吸提呼沉,阴升阳降、升清降浊、推陈出新,天地交泰,促成宇宙(大太极)与人体(小太极)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实现天地人之间寒热、虚实、阴阳等指数最佳和谐(平衡)——个体差异所致,各人感受不一,其中奥妙,笔难达意,全靠练功实践中心领神会,去探索、感验、体悟、破译。推手,又称打手、搭手、揉手、靠手,是太极拳搏击技术的训练方式。现今流行的太极推手,竞赛场上多蛮力相抗,网上录像多故弄玄虚,公园偶见多机械性打轮、推磨……刘习文老师传教的太极推手,全然另一番风味。师言:推手的“推”字,应作推敲、探索、研究解,不能以民间俗语纯以“推”论。推手,就是推敲、探索、研究太极拳搏击手法(技术)的拳学实践。据悉,最早的太极拳搏击术,由太极沾(粘)连枪的沾粘不脱、蓄发相变、缠绕进退、封逼掷放衍变而来,讲求“缠沾即吐莫待迟”。由于“缠沾即吐”与抓筋、按脉、闭穴、截气、擒拿等技法结合,瞬间同步并施,故方法简捷、手段凶悍,杀伤力极大。“缠沾即吐”的训练,催生“沾连粘随不丢顶”求懂劲的推手技术问世,推手技术又随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清末民初,推手懂劲技术越来越高,抓筋、按脉、闭穴等技术含量开始减弱;现代社会,推手亦追求懂劲,但抓筋、按脉、闭穴等技巧已丢失殆尽,搏击技能日趋淡化,养生健体、闲情逸致、娱乐性能愈演愈浓……(引自《武魂》2010年第2期刘习文:《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推手大观》)刘师传教的推手技术有母手、子手之分,所谓母手,就是在推手时可以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作手法;所谓子手,就是太极拳拳架套路中的一个个拳式,亦名着(招)法,习惯上称作单操手。太极拳有三个母手:四正“掤捋挤按”母手又称小捋,可用于定步,亦可用于活步;四隅“采挒肘靠”母手又称大捋,多用于活步;开合式母手又名开合吞吐,习惯上称作圈手,即用于定步,亦用于活步。刘师所传推手特点之一就是将太极拳几十式单操手,乃至其他拳种的个别单操手,融入太极推手的三个母手中,随时融进,亦可随时抽出另换别手,并随母手一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运走变化,凭懂劲感触,顺势借力,随机而发,变幻无穷。刘师的活步推手,“手从腿边起,侧身步轻移”,走双鱼形太极图S线,“刚柔相摩(推),八卦相荡,变在其中”。侧身移步、搬拦进退走S线,续进续退则成S形滚动进退;双方逆向各进一步则合成〇形,双方逆向各进二步则合成8形,〇与8形可顺时针转,也可逆时针转,亦可顺时、逆时混杂转动,因而就成为S、〇、8形的顺逆滚动,螺旋式步法。这种步法比(现今流行的)直进直退式活步推手,不但技术含量高,形式上也妙趣横生、招人耐看。刘师传教的推手技术,母手、子手混用,以太极推碾(撵)、旋乾转坤圆形步法作S滚动,致使推手双方沾连粘随,在不丢、不顶、不脱中,拧裹钻翻混用、跌打摔拿并施,顺势借力随意游走,蛇行穿插螺旋跟进,急应缓随满场乱飞,技击性与观赏性统一,发挥的淋漓尽致,诚如前辈所言:“太极拳,二人活步推手,圆转变化,其精彩不下于外家拳之对打,亦可引起观众之兴味(引自陈微明1929年著《太极答问》)”,此即著名的杨氏太极拳散推(手),名曰“乱踏花”亦名“乱采沾(粘)”、“烂采莲”、“踏浪花”等,所谓“飘飘荡荡浪里钻”也。三次来邕学艺,所学、所得、所知甚多,学识浅陋,文难尽意,概而言之可谓越学越难,越难越妙,越妙越爱——是尊敬的刘老师将我带进似乎熟悉,却又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神奇殿堂,身心喜悦舒愉不已。三次来南宁,目的是寻师求知,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离开南宁回(台湾)高雄服务。我要说,我爱南宁,不仅仅是因为(大陆)南宁和(台湾)高雄是兄弟城市,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我向往秀山碧水,有我仰慕的太极拳老师……南宁,我还要来的!我期待将来能将大陆(南宁)所学的太极拳艺发扬光大,带给高雄的亲朋、同事、学生,带给台湾的民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