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与太极拳-施文德

功夫秘籍 2014-04-27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正是要求太极拳术者,勿以妄动为武功,要体悟自然生发,主观能力之发挥皆与外界敌方之劲力、动态、攻势相应相合,化其有余,攻其不足,发寓化中,化发泯然。故可功成自然,而不贪天之功,居为己有。自恃武功高强,一味攻击,却不知对方攻己如何应顺化解。虽说也有化有发,但以发为根本,难以进入一任对方攻击自己而浑然一体纯化之境界,终属太极中下品功夫。无为、无言之原则,在搏微太极拳术中贯做始终。搏微太极拳术,无论是太极拳架的学习,还是太极推手、太极擒拿的训练,在初学的一段时间里,要学些基本架式、姿态、步法、套路,推手之盘手法以及擒拿之基本手法外,根本的学习过程,相当为全过程,是学习化法。整个过程要求学习一纯自然,与对方吻合,勿过勿不及;舍己从人;一羽不加,蚊蝇不落。学习无固定之化的技巧,只要求自己每一处,每一点,都将对方攻击力化去,且要正好化清为止。正因如此,自己在每一刻每一秒都应自由自在。“随屈就伸”,在攻击、逼迫中求自由以发展。他不用技巧心机,处心积虑去攻击或逼迫别人。这种纯化无为的术极功夫,不悟老子无为无言学说,是难以身体力行的。只有放弃你自己主观妄动,才能有最大的主观潜力,象天地一样与万物合一而自然而然地无有造作,无有冲突,你才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你的太极拳才能如鱼得水,如花艳放,达太极神境。日本学者福永光司在他的“老子”一书中说:“老子的无为,乃是不恣意行事,不孜孜营私,以捨弃一已的一切心思计虑,一依天地自然的理法而行的意思。在天地自然的世界,万物的各种形体而出生,而成长变化为各样的形态,各自有其一份充实的生命之展开;河边的柳树抽发绿色的芽,山中的茶花开放粉红的花蕊,鸟儿在高空上飞翔,鱼儿从深水中跃起。在这个世界,无任何作为性的意志,亦无任何价值意识,一切皆是自尔如是,自然而然,绝无任何造作。”(福永光司著“老子”陈冠学评译。)福永先生的话,正是老子无为的极好注脚,亦是太极拳家的借鉴。有言之教,指号令教戒。不言之教,指非形式规范教条也。太极拳无论从教,还是从学来看,都要充分意识到有言之数不能使学者达到神明阶段。以为可以通过语言,规则、范例、技术要领的教导,达到太极至境,是完全片面的。学者只有在有言之教外,重视无言之教,去体悟文字之外的真实,把握语言之外的无意义,才能受到自然无为的熏陶,得到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指引,由上意识学习,进入到下意识的直觉的体悟。神明般的太极功夫,都是无法用语言说明的,但是,他真实地存有。他是难闻其言,难视其形,然而你却可心领而神会。一切东西的学习都存在着无言之教。古代书法家,除学习法贴外,还从孙大娘学剑中体悟到书法的精妙。太极拳的学习亦应如此,不惟打拳推手,还应扩展你的视野,在练拳之外,通过欣赏大自然,鉴赏字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来提高自己对太极拳之道的悟解与直觉的把握。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语译】不推崇贤能才智,使人民不为功名争夺,不垄断珍贵财货,使人民不做窃贼强盗;不显现引起贪欲的东西,使人民心思不被迷乱。因此,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充实人民的肚皮,淡化人民的情志,强壮人民的筋骨。经常使人民保持无伪诈,无贪欲的纯真状态。如此,纵有阴谋家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以无为的方式来治世,没有治不好的道理。【评解】本章是老子对政治统治的批评,也提出了政治统治的毛病所在。在政治上,统治者标榜贤名,封功晋爵,使百姓争相夺取功名利禄,在经济上,统治者,横征暴敛,巧占豪夺,天下奇品异货皆为其垄断,又要标新立异,可欲之物引诱,致使社会混乱,冲突并起,人们已超过了正常欲望,机巧伪诈,知欲显显,天真纯朴荡然无存。这些病症,在于为有为,结果人人智谋巧计,个个执着有为,欲望为可欲之物所激惹,早已超出了自然无为水准。改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以无为的原则来处理世上一切事与物,人心与行为才能与天地自然相吻合,没有治理不好的。这无为原则在第二章中已有说明,也是根据第一章的无来展开的。只有是无为,方可以无不为。本章,对太极拳术有如下几方面的指导意义:首先,练习太极拳虽有技术之作用,但此为朱技。不要为贤能之空名而争名夺权,也不要自己伪造空名,以太极拳为天下第一技击之拳,如此必会扰乱心神,残害身心,难享天年。其次,治太极拳也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太极拳之道乃合于天地变化之自然之道。要能贯通精进,无虚心,无法体察客观天地之分毫变化,只有不以主观妄断,才能合天地万物之自然道理。实其腹,从普遍性说,是指胸襟宽广,充满天地之正气,不为人为名教所迷惑,才能顺道游于万物之间。狭义地说,是在练太极拳时,放松你的全身,虚心静气,调息存神,凝视丹田,使真气往来於腹中,此时外极静而内极动。“拳经”谓“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以心行气,务令沈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十三势歌》说:“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这些都是说,心应虚而轻灵,以为主宰,腹宜松净填实,气腾鼓荡。“弱其志,强其肾”这是指太极拳术无论套路拳架还是推手擒拿散 打,都要专其意志,削除浮躁杂念,志繁意乱,无以精神内固。再者不能强其筋骨,气不领骨不坚。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曰:“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速” 以上四句,近人严复解及极为精辟,他说:“虚其心,所以受道;实其腹,所以为我;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撄;强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也 可作为太极拳的练习训练的要点看待。再次,太极拳系第二性拳术,一切顺应外界之变化而变化,不先人而先於人,不以计谋巧诈为务,不争名,不贪利,一顺自然化生,正与老子的“常使无知无欲”合。有知有欲之人,不愿捨己从人,不愿后人而化,更不愿处处时时应敌之攻击而化解之。总之,一旦有自己执着之知与好事之欲,便无任纯自然化去之可能。顺应自然的生发,很不容易,原因是有知有欲, 故而不顺,不化。《诗经》中有句话说:“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当你真正做到无知无欲达到顺应自然的不争境界时,那末,你的太极拳功夫,便会猛进。你能化解敌手任何之攻势,无论敌人如何奸险阴诈,用尽心计的逼攻,你均可顺势化净。这便是“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搏微太极拳及推手,正是从头到尾,就要求学员贯彻这条原则——为无为。无为是指一种无固定模式,无固定形态,无固定路径,无固定方式之行为。这种行为只能是一种主观高度与客观吻合的顺应物化之行为,因此方可无为而无不可。太极拳中最合其旨的就是化。可以说化是太极拳之根本。搏微太极拳的本质就是化解,化解,再化解。绝非一化一发,此化彼者可比拟,搏微太极拳在其教学生过程中,不谈发劲,只谈化劲者,源于此理。其实,太极好手,有了化的本质,发也顺应乘势,只是真正太极高手,看如发劲,实为化劲,而太极功夫中下之辈,虽能发人,但尚未化清,只是对方是下下辈而已。如遇上品高手,说汝发来,早已化毕,立见汝跌扑丈远。为无为确为作为太极拳之道的原则。为无为,则无不为,宋范应元有很好精到解说,现引录在此,以供太极拳家们参阅。范应元注曰:“圣人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莫不有当行之路,则为出于无为也。为出于无为,则事无不成,物无不知,乃无不为矣。”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语译】道体虚而不可见,而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它是那样的渊深啊,好象万物的宗主。它挫除一切锐锋,解除所有的纠纷,与万物和光,与万物同尘,是那样的无形无象啊,好象亡失而实实存在。我不知它是从何而来,似乎是在天帝之前就有了。【评解】道体是虚空而实际存有的。这就是无,是无而有的意思。它不能被人感觉到,因此,第十四章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又曰:“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正因为道体博大渊深,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其作用便是无穷无尽的。太极拳之道,源于道体,太极拳之动作、套路,推手之定步、活步以及各种攻击方法,化解姿式,都是有形之挍,源于道之虚空。悟太极拳之道,就是要从有去做去,逐步地体悟出道体之虚无。一旦化有形为无形,化有技为无技。才能说体悟到渊深的万物之宗了。那末太极拳形态拳式不是主要的了;同时技击法亦不是主要的了。主要的是练就无形无象。“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正合道体“无状的状,无物之象”。《太极拳真义》曰:“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内外为一);忘物自然(随心所欲厂,西山悬磬(海阔天空);虎吼猿鸣(煅炼阴精),泉清水静(心死神活);翻江闹海(元氯流动),尽性立命(神定气足)”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太极真义。一般说,太极拳家,练到妙处,方能体会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才会达到忘物自然,西山悬磬的境地。此时技法已算不什么了。唯有如此握无方有,有才能无尽。道体自然而虚,用而不盈。是万物之发生者,也是万物之复归者,故其渊深无穷莫测。太极拳中的化境,才会与道体相合。发,只是生化中的一个形态而已。故,道在万物中,都挫摧其锐气、锋芒,顺解其纷繁之纠结。它的髙尚与光和,它的卑下与尘同,不落一相,无对待,只是自然的生化而已。太极拳家亦应挫其锐、方能解其纷,高下同一,和光同尘。要学习似亡而实存。王宗岳《太极拳论》曰:“一羽不能加,蝇蚊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似亡而实存之状态。又曰“忽阴忽现,”也似道体之虚而实存也。总之,太极拳的至妙境界源于道体。因为道体你不知道它来自何处,然而确确实实知道它却是万物之源与归宿。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始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则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语译】天地无所谓偏爱,纯任万物自然生长,对於万物,当作祭祀的草扎的狗一样,用后弃之不顾;并没有仁爱。有道的人也无所偏爱,把百姓尽作刍狗一样,不加以干涉,任其本性发展。天地之间,就象一个大风箱,空虚而不会穷竭,动作起来风量愈来愈多。言论愈多,越离道远,反招致速亡,倒不如守持虚静。【评解】天地顺应道而自然生化,养育万物,最为仁爱,但并不显出仁爱样子,这是什么道理呢?纯万物自然而已。有道的人,治理也应任其自然,不加干涉,给于百姓充分自由。太极拳之道,贵於自然。拳技艺术境界高下,有一点是明确的:不矫揉造作,任其自然,捨其形,取其神。总之一切出於自然,才称得上至高境界。天地是道的派生,道体空虚,天地亦好虚灵,故可变化万物无穷无尽。太极拳只有体悟出空虚,才能生出无穷无尽的技法来。拳经有言:“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虚灵顶劲”、“神舒体静”、“意气须换的灵”,“全身意在精神”,“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些原则,就是要求从精神到身体每一部份,动静有致,静而寓动,动而寓静,不在动作,在于精神、意念。只有精神意念能虚,方能灵变,顺应敌的各种攻击而化解自然,莫测高深。《十三势歌》曰:“因敌变化示神奇”正是这个道理。老子说“动而愈出”此动皆自然而动,动皆出于空虚,故可无穷。太极拳家中,前辈们能应敌自如,变化诡秘,难以法度,都因了他们虚其身,顺敌势,动变无尽,故可使观者叹为神奇。多言数穷,是因为言论往往远离了道,而人为的多,就如空言仁爱,实际上束缚干预了人的本性。如果人人能如天地一样守着中虚之道,无所偏曲,物顺自然,各任其性,岂非无尽永化。太极拳具体的技法,也许是一个过程、但是守往固定技法,不可能灵变无穷。只有守住中虚之道技艺才可有猛进而无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