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天才 概览(天才功夫完整电影)

少林功夫 2022-11-08

最近,26岁的女工程师被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称号,成为铁四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劳模。很多人为这位青年榜样点赞,感叹“真是太优秀了”,但同时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引发热议的焦点在于“年轻”二字。

为什么年轻人取得不凡成就常常伴随着质疑的声音呢?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老”这个字有着特殊的意义:老练、老道、元老、姜还是老的辣,“老”意味着经验丰富,厚积薄发。我们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年轻”看上去,怎么都有点“不靠谱”。

照理来说,如果一个人一直保持学习和进步,时间越长,知识积淀和实践经验越丰富,这没有错。但直接将“经验”与“年龄”划上等号,就不免有些武断。同样是10年光阴,有人昔时如金,专注事业狠下功夫,有人蹉跎岁月,虚度光阴,这两个10年,又怎能同日而语?

过去,我们喜欢将年轻,却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就的人称为“天才”。莫扎特是大家公认的天才,4岁的他具备了完美音高的能力,能够分辨任何音乐的音调,甚至连时钟报时的声音、打喷嚏的音调,7岁的他就举行了大型的音乐会,这种能力可以说是万里挑一,而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心理学家做了这么一个实验,招募的24个两到六岁的孩子,在科学的训练下,一年以后,24个孩子全部具有了完美音高的能力。作者分析说,莫扎特的天赋也很可能是训练的结果,因为在他4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全职教他音乐了,每天的音乐训练强度比那24个小孩子还要高。“天才”可能确实有着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但个人所下的功夫绝不能被抹煞。

最近我看了《谈读书》这本书,朱光潜先生也反驳了“天才论”。在他的论述中,解释了最能体现“天才”的地方——“灵感”的本质。近代心理学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活动,这是一种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当我们长期专注一件事,即使在做别的事情,意识没有去管它,其实潜意识里也在默默地工作,“灵感”本质上就是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之中的结果。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赉的大半发明都是在街头闲逛中无意得来的,如果他平日里从未在数学上用过功夫,又何来闲逛出灵感呢?正如书中所说:“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了”。

无论是朱光潜先生坚信的“苦心”出“佳作”,“功夫”出“天才”,杜工部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刻意练习》的“训练可以铸就天才”的理论,都是说明一件事,成就与所下的功夫等同,而非年龄。

在这位女工程师的报道中,我注意到这样一段话“方案多次调整,一次次推倒重来,说不清自己画了多少图,流了多少汗,最关键是限界的问题,要找平衡点,到底是一线一跨、两线一跨还是三线一跨,做了大量计算和建模。可以说,天天在加班、出差和熬夜中度过,人才是熬出来的”。这个熬字,便是这个劳模称号最坚实的底座。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同时能用不同的角度和眼光看待事物,这是一件好事,正因为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才让我可以看到更多想法和观点,这也是网络世界的多元和包容。争论也好,质疑也罢,事情的多面性很多时候不是一家之言,而我们能选择的是,自己用什么角度去看待它。优秀的人身上都有着共同的品质,榜样的力量是对广大青年最好的养分,在这个五四青年节,我选择思考能从优秀的人身上汲取什么样的养分,从而决定自己如何度过将来的10年,20年,30年。

要走的路很长,年轻人要奋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