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定一:发扬文化,规范拳技

武林动态 2013-07-31

功夫资讯网讯 2013年7月26日至29日,由山西省体育总会主办,山西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太原市体育局和太原市体育总会承办的2013年傅山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山西省第二十八届传统武术、散打擂台锦标赛于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和中华傅山园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县)代表队,各武术馆、校,各武术社团,各行业体协,大专院校,俱乐部及新加坡、俄罗斯、亚美尼亚、智利、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94支代表队1200余名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进行激烈角逐。本次大赛套路执行总裁判长刘定一对赛事进行了精彩点评。

刘定一,现任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他195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自幼习武,尤擅形意拳。他有两位恩师,一位是形意拳名家张书田先生,另一位是山西省形意拳研究会首任会长张希贵先生。张书田幼时从师于山西形意拳名家穆修易先生学习形意拳,1922年在山西国民师范随河北形意拳名家张荫梧、李彬堂、王俊臣、刘殿琛习拳,后来又随山西车派形意拳名家陈际德先生习拳,兼得河北派和山西派两派形意拳精华,兼擅八卦掌,曾在榆次县国术馆担任教师,1983年参加全国武术表演赛获老年组优秀奖。在张书田先生的教诲下,刘定一在形意拳的演练技法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一定的造诣。张希贵先生是山西武术界的领军人物,曾在山西体工队任教,培养出众多的优秀武术运动员,离开体工队后,从事武术的挖整和推广工作,发起成立了山西形意拳研究会并担任首任会长,对山西武术尤其是形意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艺精多门,兼通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岳氏八翻手、浑元一气功、鞭杆、傅山拳法等多门拳械功法,创立浑元武学体系。刘定一随张希贵先生习拳后,不仅对形意拳的技理有了更深一步的提高,对其他拳种也有了深入的研究。刘定一长期从事高校体育教育,曾获“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体育教师”、“全国高校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北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山西省教育厅、省体育局表彰。他创建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并形成了合理的学科梯队。出版教材13部,其中8部经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5部被选定为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2004年获山西省高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一等奖,2006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还出版了介绍山西武术源流、内容、特点、技法、文化内涵等内容的《三晋武术》一书。两项教学成果被鉴定为“国内领先”,2006年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做为院长,他深入研究该院三个不同学科的特征与发展规律,为其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带出了一支“团结和谐,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团队。中北大学被评为“全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优秀高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校”;获全省高校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团体冠军;获山西省高校体育科学论文“团体第一名”,刘定一教授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定一认为本次大赛与以往的27届大赛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傅山文化的推广发扬发方面。本次比赛冠名为“傅山杯”,傅山作为历史文化名人,在山西妇孺皆知,他作为优秀的文学家、书画家、医学家、爱国志士,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飞笔点太原”等传说更是在山西民间广为流传。然而傅山作为武学大师却鲜有人知,香港著名新派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在《七剑下天山》一书中将傅青主(傅山)描绘成一代武学宗师并非向壁虚构。因而本次大赛文化气息非常浓,它的举办对于人们了解傅山文化、傅山武学是一个绝好的平台,为傅山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创造了条件。

太极拳是目前世界上习练人数最多的中国传统拳种,然而,长期以来,武术文史学者们对于太极拳的源流、创始问题众说纷纭,难有定论。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深入考证,傅山所创编的傅山拳法就是早期的太极拳,并且早于目前社会流传的任何一个流派的太极拳。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当今的太极拳的演变痕迹,这就为太极拳的文史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本次大赛首次增加了傅山太极拳、傅山太极剑项目,对傅山拳法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刘定一教授统计,本次大赛参赛人数共有1200余人,与以往赛事相比,人数并非最多,但参赛的拳种和项目却远远多于从前。以往参赛人数最多的拳种是形意拳,本次不仅有山西车毅斋支派、宋世荣支派、贺永亨支派、刘元亨支派以及河北刘奇兰支派、郭云深支派的形意拳门人参赛,还有洪洞通背拳、岳氏八翻手、子母绵掌、龙形拳、三教门拳、三义拳、弓力拳、金刚拳、傅山拳法等流传于山西的拳种包括稀有拳种亮相,更有不少外省流传的拳种传人前来参赛,比如,源于北京潭柘寺的清拳,仅在北京和河北宁晋等少数地方有少量传承,濒临失传,即使在原传地都难得一见。本次大赛上就有来自河北宁晋的清拳传人献艺,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喜。因此可见,本次大赛是全国各拳种武友一次友好的技艺大交流。

关于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刘定一教授认为大多数运动员都展现出良好的功底,但依然普遍存在技术动作欠规范的情况。这里所说的“规范”并不是说像武术专业队那样做到统一的“国家标准”,每个人的动作都做成一个样。恰恰相反,传统武术讲究因此施教,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前提是一定要符合该拳种的基本要求。因此,这里所说的“规范”指得是各拳种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规范”,才能展现出各拳种独有的风采。然而,赛场上很多运动员却因为缺乏“规范”,很难看出所演练的是何拳种的内容,尤其在器械比赛中最为突出,不同拳种的习练者演练的刀枪剑棍等器械,似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很难分清他们练得属于哪个拳种内容。没有特色,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运动员们一定要在“规范”上下功夫,力求展现出所习拳种的风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