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武术 刻苦习练

武林动态 2011-12-15

上世纪80年代,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红遍全国,从而激起了一代人的习武热情。刘龙昌像所有人一样,带着对武术的渴望及未来的憧憬,走上了习武道路。

30年过去了,当年的《少林寺》若不是重新翻拍,或许很少有人记得,而因电影成功追逐武术的发烧友们,也如大浪淘沙般被时代所淡忘。但刘龙昌始终坚守着他最初的那份执著,只不过当年对电影的痴迷已经转化为现在传播武术文化的一种责任。

结缘武术 刻苦习练

刘龙昌1973年出生于山东潍坊,家中4个孩子里,他年龄最小。在父亲的带动下,他们兄妹4人都走上了习武道路——压腿、踢腿、下腰、扎马步,成为他们每天早晚跟随父亲必修的内容。1985年,哥哥、姐姐都因各种原因放弃武术的时候,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刘龙昌遇到了他武术道路上第一位启蒙老师——张尚民,也是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刘龙昌正式与武术结缘。

当时追随张尚民学习的有二、三十个学员,学费是每月30元钱。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30元钱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他回忆,有一段时间家里经济比较拮据,为了能继续练习武术,他就把春节积攒的压岁钱当做学费,继续学习。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刘龙昌倍加珍惜。那时他们的上课地点是一个学员家中的院子,无论风雨,他每次必到,从基本功练习到基础套路领悟,他是众学员中最认真、最刻苦的一个。也是这一年多的努力,为他日后成功奠定了基础。

历经磨砺 终有所成

1990年,刘龙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潍坊三中,学习的压力并没有让他丢掉练武的习惯。在高中二年级时,他认识了人生中的第二位指导老师——周效文。那时,早上不到5点,他就来到数公里外的体育场跟随周老师练习武术的相关基本功和器械套路,练完后再骑40多分钟的自行车去学校上课,单调、乏味往返于学校和体育场的生活一过就是两年,也是这两年的磨砺、隐忍,让他在人生的转折阶段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习武的日渐精深,刘龙昌参加全国、省级武术比赛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武术带给他的回报也日渐丰硕——1996年参加山东省首届形意拳交流大会,荣获3个一等奖;1998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形意拳邀请赛,荣获银牌;1999年参加形意拳国际邀请赛,荣获3个一等奖,2000年获山东省首届传统武术赛全能冠军……

到目前,刘龙昌已是鸳鸯门第三代传人、宋式形意和形意八卦第四代传人、国家一级武术(套路、散手)裁判。

诲人不倦 传承精神

褪去成功的光环,卸下荣誉带给他的满足感。刘龙昌走入幕后、步入课堂,继续传承着武术的文化精髓,用他的话说,其实一直都在,只不过换种角度去热爱。

作为老师的刘龙昌,依旧像之前练武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训练中同样也高标准的要求学生。他经常对学生说道,“习武如同做人,要不偏不倚,堂堂正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始终如一。只有具备宽广的胸怀,才具备一个真正习武者的素质。”凡是跟随他训练的学生,从进门第一天起,在他的引导下,就学会去如何做人。所谓习武先学礼,练武先习德,正是刘老师对学生们在品德上的严格要求和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使得他所带领的潍坊中学武术队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已取得先后培养出了省、市级武术锦标赛冠军8人、亚军10人、季军12人的好成绩。

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刘龙昌还利用业余时间为社会传播武术文化。跟他学习武术人很多,无论基本功如何,他都耐心进行讲解示范,对待学生平易近人,非常亲切。还多次与他的弟子一起为社区义务表演,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刘龙昌告诉记者,他所做这些事情,只是想用自己的行动为武术传承和推广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使源于社会的武术再回归到社会中去。

本报记者 蒋亚明 实习生 邵帅

来源: 中国体育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