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武术潜藏诸多危机 优秀拳种面临失传

武林动态 2013-08-06

功夫资讯网讯 在云南昭通,武侠不仅存在于小说和电影之中,它还是活生生的现实。21世纪的今天,昭通依然门派林立又纷争不断。老师还称作“拳师”,负责人还称作“掌门人”。昭通武林几乎包含了武侠世界的全部要素。邹家与彭家的一段恩怨,又像极了电视剧《霍元甲》中霍家与赵家的故事。很多人到了昭通,都会如此惊叹:“昭通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练武!”

但昭通武林也潜藏着诸多危机,一些优秀拳种甚至面临失传。彭勤创立的彭家拳,很多弟子都已经六七十岁,平时大家各玩各的,很少碰在一起,也都没有招收徒弟,直到最近,77岁高龄的李裕不想看到这门拳术失传,才收了9名徒弟。邹家拳在昆明传播得很好,但在其“家乡”昭通,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在练,邹家拳掌门人许明富,主要精力并未放在武术传播上。昭阳区四中老师郑其平,为昭通绵拳第四代传人,一心想在学校里面传播武术,校方却说:“学生本来就调皮,再教他们武术,他们到外面逗灾惹祸的。”

“这些年我总结下来,练武之人,要想练就一身武艺,走上扬名之路,需要日积月累,千锤百炼,耐得住寂寞。同时要有打铁的身板、足够的家财支撑、名师指点和展示的平台,很多人少年练到晚年,也没能走出昭通。现在的年轻人,即便爱好武术,也因为吃不了苦,多是浅尝辄止,难成气候。”镇雄武术家陈庭华说,他一生痴迷武术,把全部的精力耗在武术上,经历过多少酸甜苦辣,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陈庭华在开办文化武校之前,他的武馆搬过六七次家,期间曾有做不下去,想要放弃的时候。他深知武术这碗饭不好吃,并未让子女走自己的老路。

有一个说法叫穷文富武,但昭通的很多拳师都没有经营之道,教徒弟从来不收钱,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不能把武术转变为财富,穷苦一生。在昭通,像陈庭华那样能把武术做成一个产业的,少之又少。昭通市文仲武术文化中心的李文仲,在开武馆之前,卖过茶叶,开过汽修厂,还开过饭店。他的武术文化中心用了十多年时间才在昭通站稳脚跟。但他教的都是外来武术,而且以套路武术为主,并不讲求技击,与昭通传统武术相差甚远。

门派之间的成见,也影响到武术的传播。“他们当时是昭通最大的派系,最跩的门派,与省上和昭通市的一些领导关系密切,很多甚至是世交,还出了康戈武这个大师。我和他们一起在体育馆教拳,他们一直容不下我,在排挤我。但是我一直在总结,想着要提高自己,不然有一天被别人挤垮掉。”李文仲说的是彭家拳弟子。“所以昭通武术很不容易发扬光大。”

“我看到报道,有个国家举重运动员,退役后到浴室里面帮人家擦背,想起昭通武术界的不少落魄拳师,我非常痛心。原广西国术馆的陈涛,精通金刚拳、十二路谭腿,年轻时上过擂台,后来长期居住在镇雄,贫苦一生。80岁了还在卖药谋生,一个20多岁的男青年听说他功夫厉害,要打他,反被他打伤住院,那么老了还被判刑。有的武术家,因对徒弟要求严格,徒弟对其不敬,老来却十分落寞。昭通有一个老拳师,无儿无女,死了都没人送终。这些负面的榜样,影响到后人对武术的兴趣。”陈庭华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