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电视剧名趣味低下

武林动态 2011-08-09

李长春同志对7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让文艺复归心灵 让创作贴近现实 十大恶俗阻碍文艺健康发展》一文所做批示,在文化界引起很大反响。近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民间文艺界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深度探讨,热切希望文学艺术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恶俗之风亟待匡正

笔者曾经接到国外一读者的电子邮件,说看春晚相声,很似浮世绘,一叶知秋。不敢相信,国内道德层面已到如此地步:男女、性、钱、房、人际……当时有些惊讶,我怎么没有感觉呢,难道已经习以为常?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曾搜了1000多部电视剧的剧名进行梳理,发现除了女人就是男人,一个剧名可以翻新出十几个、几十个同类名——《女人花》、《女人如花》、《女人泪》、《女人不哭》……还有不少是新改编的剧目,可见趣味之低下,想象力之匮乏。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刘铁梁说,现在的文艺创作,没有贴近时代和人民,搞小圈子,沉沦在各种奖项、工程中,而群众关心的事情却没有被反映出来,比如有人为掌握土地资源、个人获得更大利益而花钱买选票当村委会主任;城市化的过程中的强制拆迁;集体企业被私有化等。不少地方借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大搞庆典,劳民伤财,完全是领导政绩工程的需要,未落实到让百姓在文化精神方面满足的实处。

民协专家刘锡诚发现,有些艺术之乡的论证是非常肤浅的,把关不严。他说,文化机关是比较穷,要依赖财团和地方,但必须要严格要求,论证的专家也要自重。

北师大教授万建中认为,现在的创作活动被课题化,有经费,相当一部分作者不是出于创作激情,而是为名为利写作。

十大恶俗需更严谨定义

关于“回避崇高、情感缺失、以量代质、近亲繁殖、跟风炒作、权力寻租、解构经典、闭门造车、技术崇拜、政绩工程”十大恶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认为轻重不一,似乎不在一个层面上,文艺界可以认真探讨,从根源上深挖,归纳概括得更为准确些。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像《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焦裕禄》等主旋律作品并没有回避崇高。

民协副主席、中央美院教授乔晓光认为,十大恶俗需更严谨定义,把创作方法、手段归为恶俗值得商榷——写卑微、写小人物不是错误,回避崇高只是创作的取材问题,践踏崇高才是恶俗;解构经典是学院派的经典创作方法,我们搞美术的不仅要解构西方经典,还要解构民间艺术,为我所用。没解构好,糟蹋了经典才是恶俗。权力寻租更多属于官场行径。闭门造车是手段,文学艺术不仅要深入生活,也要沉淀思考,更多的在于内心的再创造。有些现象离开特定语境叫“恶俗”就不准确了。3D是技术崇拜吗?创作手法上追求进步不是错误,只有认为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才是错误。

文艺界的恶俗是社会的恶俗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说,恶而为俗最可怕。恶还是个别人做,俗就是大家都做了。现在的问题是,真话你找不到地方讲,讲了没有人听。很多报纸只发养鸡养狗类的关系文章,忘记、丢掉了文艺“认识、教育、美感、娱乐”的重大使命。过去“娱乐”不登大雅之堂,现在却只剩这一个功用了。

陶立璠说,归根结蒂,反映真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敢讲、不愿讲真话,不能都归结于文艺和文艺批评本身。刘锡诚希望中央重申党的文艺方针。他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一个方针统领多元化的创作。文学艺术是指引人民前进的灯火,不能容忍把丑恶当有趣来展览。如果能提供讲真话的环境,文艺创作和批评就能够触及现实,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不容易泛滥。

民协副主席、中国社科院教授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认为,这篇记者综述中的现象都是存在的,但原因还在于整个社会,光文艺界是解决不了的。这些年来,市场经济造成了价值观紊乱,社会主流价值缺失,灵魂的声音很微弱。上世纪90年代讨论人文精神,最后不了了之,一切以GDP来衡量。让经济学家主导社会方向是不行的,需要大哲学家、大思想家来引路。精神的生态环保也应该采用问责制。

北师大教授万建中认为,这篇并不算尖锐的文章影响如此之大,说明我们的社会缺少杂文,缺少批评。许多过去被深恶痛绝的东西现在熟视无睹,精英们都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乔晓光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艺界的恶俗是社会的恶俗,是价值观的恶俗。恶俗,是缺乏敬畏的时代不尊重常识与伦理的产物,缺乏信仰的社会没有底线。他呼吁回到有常识、有信仰、人民文化得到尊重的年代。

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