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创业成海外人才“热门之选”

武林动态 2011-06-25

昨天,“2011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南京人才项目合作洽谈会”揭幕仪式上,记者采访发现,目前,越来越多“海归”回国创业并颇有成就,“海归”在海外人才中的肯定度越来越高,带回来的项目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他们对国内创业软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在他们身上,记者看到了近年来“海归”创业的最新动向。

转变:今天的“海归”都被看成是“有门路的人”

美国硅谷创新集团、北美华人科技协会理事长刘亚平告诉记者,当年搜狐掌门人张朝阳决定回国创业时,告别会是他牵头组织的,那时的“海归”都被看成是在美国混不下去的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三年后张朝阳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现在能回国创业都被看成是‘有点门路的人’,‘海归’在海外人才中受到的肯定度越来越高。”刘亚平说。

据悉,由市侨办承办的这次对接活动中,60位海外人才,绝大多数有成功运作项目的管理经验,他们都在海外学习、工作多年,有的是供职于海外企业的高级研究技术人员,有的是在大学从事教学研究的博导,带来的对接项目专业领域覆盖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方面,这些项目一旦对接成功,将对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期待:创业软环境要“海水”化

“‘海归’要在‘海水’中才能游得远。”昨天,现场不少海外人才表示,有没有适应创业的软环境是今天的“海归”们最看重的。

旅英中国工程师协会理事长阴祖华说,国外的风险投资一旦评估通过,承诺的投资金额会按时到位,且投资人不会半途撤资。而国内风险投资环境不成熟,投资人盯着项目催促出成绩,承诺的投资金额不能一步到位,“海归”担心资金随时被抽走。

“归国人才大多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不了解国内情况,帮助他们进行项目对接很重要。”已在南京创业成功的“海归”诚迈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老总王继平说,每个“海归”带回来的项目都有不同特点,需要不同的落地对接服务,要为他们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辅导,而不仅仅是提供简单的优惠政策。

建议:高端创业项目要与国内市场实际相结合

尽管昨天60位海外人才带来的技术项目先进、新兴,但部分项目在国内可操作性不强。来自美国的一位海外人才带来了物联网、云计算城市智能交通项目,该项目需整合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资源,操作难度很大。项目提供的“私人交通资源公共化”设想操作难度也较大,此前该项目在北京、杭州对接都没有成功。

刘亚平说,海归的创业项目方案在制定阶段就需要得到国内相关信息支持,否则技术和项目不能与国内市场需求合拍,再顶尖也没有用。

本报记者 韦铭 实习记者 储笑抒

本报通讯员 颜军海

(本文来源: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