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太极拳学

武林动态 2011-04-10

功夫资讯网香港讯 若水先生致力钻研太极拳并爱好四出讲学,现将其太极拳学原文转载如下,供读者共同研究及参考。

什么是“太极拳学”?是以太极拳和太极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太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太极拳作为武术门类中的一种拳术,它是太极文化在功夫领域中的独特表现形式。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形体语言表述,是太极学术的特殊载体。

一﹑习练太极拳的目的和意义(太极拳的价值) 作为一项运动、一门学问,太极拳之所以被人们喜爱,是因为太极拳有其独到的价值。 1.康体价值(保健性) 拳论云:“终推用意究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说明了太极拳的康体价值。太极拳为什么能够强身健体,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呢?是因为太极拳融传统中医(经络、五行)、传统气功(吐故纳新)、传统武术(拳打脚踢、手舞足蹈)于一炉,比较全面地锻炼了身体的上下、表里、阴阳、身心各部位。而且寓动于静,快慢相间,不野蛮,不暴烈,不固执,不死寂,不偏颇,是一种非常柔和、斯文、卫生、环保的运动。 2.审美价值(娱乐性) 太极拳既是一种运动,又是一门艺术。有人将其与书法、围棋、京剧并称为四大国粹。太极拳的运动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静相和,其传统套路的编排起、承、转、合,好似一曲幽雅跌宕的旋律,又好似一幅落错有致的书画,习之耐人寻味,练之乐此不疲。运动着是美丽的,思考着是美丽的,太极拳将这种“动”和“静”高度合一。静如泰山,动若雷霆,外示安逸,内显坚刚,既体现了形体美,又体现了气势美,多采多姿,意趣无穷。 3.防卫价值(技击性) 技击性即自身防卫的实用性。太极拳若无技击的实用价值,不能应用于自身防卫,就不可能在传统武林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称其为“太极拳”,而只能称其为“太极操”或“太极舞”。把太极拳练成了“操”或“舞”,只具表演性,不具实用性,这是太极拳的悲哀、武术的悲哀。武术姓“武”不姓“舞”,功夫界历来视“花拳绣腿”为通病,贬为“中看不中用”。太极拳是将道家哲学用于功夫修炼的高境界的武术,它的“随曲就伸,无过不及”、“挨着何处何处击,妙手无处不浑然”、“以德服人,后发先至”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武术的高超智慧和终极价值。 4.认知价值(学理性) 太极拳就像个宝贵的辞书,具有认知功能。“太极十年不出门”,不仅仅是在说功夫无止境,更是在形容知识无止境。太极拳具有很深的学理性,或称为易理性、哲理性。正如《易经》所表述的那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太极拳效法天地,运转阴阳,用三才、和五行、演八卦,进入了太极的世界,就是进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就是翻开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天书。 5.修心价值(精神性) 初习太极者,以人练拳、以动作行拳,得其体;太极入门者,以心练拳、以气行拳,得其韵;太极高妙者,以拳练人、以牶练心,得其神、入其道。“致虚极,守静笃”,“知其白,守其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太极拳可谓进入上述修为境界“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结论: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应是上述五位一体的精美合一,就像水之各种形态一样。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禅、武合一,求真悟道是修炼太极拳的根本目的。

二﹑习练太极拳的方法和途径(太极拳的修炼) 太极拳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和运动,有了学习的主观要求后,还要有科学的练习方法。武术谚语中的“低头弯腰,师承不高”、“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修”、“学拳容易改拳难”等等,都是讲的练习方法要正确。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南辕北辙。至于所谓“勤练、苦练加巧练”等,主要还是在说练习的决心和态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练功方法。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拳术,太极拳的修炼方法是相当辩证的,简述如下: 1.外练与内练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是所有武术的共同要求,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的“外练”指的是拳架准确、工整、规范、系统,“内练”指的是意念入静、神气内敛。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是“准确”、“规范”,还是“入静”、“内敛”,都不是三言五语能说到位、三天五日能做到位的。 2.武练与文练 “要练武,不怕苦”,抻筋拔骨、桩功套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些都属“武练”。“习拳容易明理难”,“明理”属于“文练”。要明拳理,必须研读拳经、拳论,学习前辈的练功体会,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找到切实可行的练功方法。在这方面,也要“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来不得半点的虚荣和盲目。 3.已练与对练 “已练”指自己练套路、盘架子,“对练”指太极推手或散手。已练(套路)为“体”,对练(推手)为用。太极推手到了一定层面那就是艺术境界的“手谈”,高妙无比。

三﹑具备一双慧眼(太极拳的选择) 太极拳种类多多,陈、杨、吴、孙、武、赵堡、武当……即使是同一式,也出现了“南传”、“北传”、“京派”、“海派”等等,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所谓“一师传九徒,连师十个样”。但是,太极功夫不是标新立异的艺术,首要的是先继承传统。创新也必须立足在传统之上,先把传承搞清楚。吾一多年拳友,20多年前就在京城等地遍访名家,把访拳对象设定在70岁以上的老拳师,他认为只有通过这个年龄段以上的武林前辈,才有可能寻觅到“逝去的武林”。果然,他从王培生等前辈身上学到了“真东西”。 在太极拳也被包装成了商品的时代,需要“慧眼识珠”,去伪存真、去华返朴,选择能“出功夫”、“出功能”且适宜自己的“拳种”、“拳式”来习练,方不至于被拳法的五花八门所困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