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戈前进——中华武术实战力的真相!

武术流派 2017-08-24

功夫资讯网讯 “武”是一个会意字,从字的结构上看,主要由“止”和“戈”组成。“止”字,古同“趾”,指脚、脚趾头的意思,在这里可理解为迈步前进;戈,则泛指各种武器。可见,“武”字的意思就是持戈前进,进行战斗。这一个字就点出了武艺的本质,即战斗的技艺。

当代也有一种看法认为“武”字的含义是停止杀戮、止戈为武。我认为这种含义更多的是对武德的强调,而“持戈前进,进行战斗”更符合从武艺的本质和目的。但这两种看法实际并不矛盾,在文中我们还会探讨。

中华武术是一个统称。从技术上说,是在华夏大地薪火相传的各种制敌技术的统称。历史上,华夏大地流传的搏杀技术曾被称为“技击”“武艺”等,民国以来又被称为“国术”,当代则称之为“中华武术”或“中国功夫”。为行文方便,本文均以“中华武术”称之。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经历战争最多的地方。这种观点我未经考证,不便评论。但在中国历史上,各种对内、对外的战争极其繁多确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华武术,就是从战争中而来,并服务于战场厮杀的技术,一直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是一个合格战士的必修课。

明代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将军在《纪效新书》中明确指出: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杀贼救命的勾当!“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既然是杀贼救命的技术,其实战能力是经过战争考验的,不实用、无法作战的技术在战斗中会被无情的淘汰!

近年来有一种论调,认为武术不重实战,格斗能力低下,中看不中用。我分析过这些观点,发现这些观点普遍对武术认识不清,把一些花架子性质的“武舞”当成了中华武术的全部来抨击,并且缺乏有力的事实依据,很少能提出有技术含量的分析,更多的是对中华武术进行捕风捉影的“莫须有”式批判。我也曾学过几年枪棒拳脚,虽然练得稀松平常,却都打过实战,也见识过高人。在我看来,中华武术的实战力是令人敬畏的。

一赤手空拳——凶狠毒辣的踢打摔拿

根据是否使用武器的不同,中华武术可分为徒手格斗技术和器械搏杀技术两大部分。徒手技术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多,但被认为是武术的基础。正如戚继光将军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所讲:“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确实,在枪来刀往的战场上,你的拳法水平再高,也不如提刀上阵杀敌方便。但是在中华武术中,拳法却是习练其他兵器的基础,“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因此,虽然赤手空拳(白打)在十八般武艺中排行老末,但我们还是先说徒手格斗。

中华武术的拳法(这里泛指所有中华武术的徒手格斗技术)是非常讲究实战的。其打法特别讲究整体性,顺着劲打,非常讲究集约利用身体的各个攻击点,争取用最少的消耗取得取得最大的战果,擅长运用迅疾的步法、敏捷的反应、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并且比较歹毒。

从攻击方式上来说,讲究头、肩、手、肘、胯、膝、足七拳并用,远踢、近打、搂着摔、抓着拿,综合运用腿法、拳法(这里含掌、指法)、肘膝、摔法、擒拿攻击对手。

腿法:铲膝、跺脚、截腿、撩裆、蹬腹、踹肋、挂面、扫头,脚脚追魂。

拳法:冲拳、贯拳、抄拳、反背拳、砸拳、鞭拳、砍颈、插肋、啄眼、掐喉,手手绝命。

肘膝:顶腹砸颈、抓发撞脸、挑颌扫头、撞肋击胸,长于贴身近战。

摔法:绊子、背口袋、抱腿摔、接腿摔、夹颈摔、撑拨腿、手别子、乌龙翻江(过顶重摔)、豹子抖尘(靠摔)、兔子蹬鹰等等,摔他个七荤八素、人仰马翻。

擒拿与反擒拿:缠腕、掰指、锁肩、折肘、卸腿、摘盔等等,专门卸骨摘环,拿其一点制其全身。

中华武术讲究整体性,踢打摔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配合使用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金丝缠腕”,对方抓我方手腕欲加以控制,我一个金丝缠腕就让他跪下,对方疼,想挣脱了走,我顺劲起身一脚就蹬对方肋骨上;又如“二龙戏珠”,对方腿攻来,我挂开来腿同时移步近身走内圈,一脚踢裆,然后接着二龙戏珠攻击眼睛;对方重拳击来,我迅速向外侧移步闪身,同时前手化开来拳(控制中节),后手重拳同时撞击对方软肋,然后进步前手一圈正好拍后脑勺上,这叫“肘底捶”;化开敌人进攻冲进中路,照腹部来上一拳,接着双风贯耳打个耳鸣,抓住头发一个顶膝解决问题。

上述打法只是随便举个例子,根据对方的动作顺出来的,都是很传统的打法。看似是我做了一个假设,然后在理想状态下进行拆招,实则不然。上面的几手打法实际上是本人真实经历的回忆而已,当时就这么打的,都是根据对方的情况自然而然出来的动作。当然这几下都收手了,尤其是二龙戏珠这样的危险动作,只是踹小腹上,然后捏着对方的脸推一边而已,对方虽然疼,却没受什么伤。

我们学这些打法,成天练,熟了以后就会成为本能动作,实战中就能自然而然的打出来。在实战中,根本没有时间思考该用什么招,完出于本能反应,而且越放松越好。你可以金丝缠腕,另一只手来就换肘拿,拿不住就在他脸上闷一拳,怎么打完全取决于对方,不用钻牛角尖。一般来说,打完之后总结的时候才能想起当时用了师傅教的哪种打法。在当时为什么这么打?因为这样打才顺!

学的招式、套路其实都是前辈们举的例子,就好像学数学少不了做例题,学文学少不了熟读经典名篇一样。例题学的精,练得熟,解题时思路就广;熟读经典名篇,摸着规律了,自己写作就会出口成章,韵味十足。

学武术也是这样。师傅教的招式、套路都是训练手段,就像例题、名著一样,是通过招式、套路告诉后来人技击制敌的规律而已,并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真正的数学难题套例题是解不出来的,写文章一味地引用名篇就有剽窃的嫌疑。同样的道理,学招式、套路只是为了摸索拳理,是一种练法而已,真正的实战靠的是本能反应,靠的是训练出来的功夫底蕴,是功力的体现!

有人说,中华武术功架底,是坐着打拳。

说错了,那些低的架势是长功力的练法而已,打的时候高架低架随便,怎么方便怎么来。有些人要求传统武术打人必须扎好马步按架势来,照这个逻辑,自由搏击选手深蹲练得好、卧推练得多,那么对敌的时候就必须立刻蹲下、马上躺下,等敌人过来的时候再把敌人顶翻?练法而已;

有人说中华武术的攻防技法有大量象征性的仪式动作。

又说错了,我见过的传统攻防技法不但没有所谓的象征性的仪式动作,而且所有的攻防技术动作都在处心积虑的想把对方干掉。

八极拳,顶抱掸提跨缠,招招想把人往死里揍,步步紧逼、上打下封,堵死退路,想跑都困难;

螳螂拳,讲究八打八不打,八不打杀招一出,拧脖子啄眼睛折胳膊,下手极狠;戳脚,引手随即踢断敌人小腿,转身一撩敌人魂飞胆丧;

咏春拳,一手管两手,日字冲拳中线猛攻,直叫敌人遍体鳞伤、头破血流。

还有以“八卦刁、太极滑、最毒不过心意把”著称的八卦、太极、心意六合拳,“半步崩拳打天下”、“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形意拳,以步取胜、绝手乱拳的梅花拳等,这就是我所见到、所了解到的中华武术的徒手格斗,凶狠、毒辣,整体性、综合性非常强,技击制敌非常有效。

二 披坚执锐——驰骋疆场的弓矢刀枪

“对于中国的习武之人来说,不仅要学习各种徒手格斗技术,还要熟练掌握使用各种兵器的作战技巧。学习中华武术,只练拳不练兵器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拳法和兵器的密不可分是中华武术从战场走来的印记。下面,我们来讨论兵器。

1、百步穿杨——中华武术的远程攻击

是否“善射”,长期以来一直是考验一个人武艺如何的重要标准,可毙敌于百步之外的射箭技术一直是中华武术远程攻击手段的中流砥柱。现代的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发现了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史料记载在夏商周时期即有专门研习射箭的专职人员和机构,可见射箭术源远流长。

孔子教学,射箭作为“六艺”之一是必修课。唐朝首开武举制,武艺九项考试内容中有五项是射箭,明代武举考试要求骑射九中三、步射九中五方为及格,足见对习武之人射箭技术的重视。各个朝代的武举考试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射箭是必考的。说起射箭,就不能不提养由基。《战国策.西周策》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这就是著名的百步穿杨的故事,也是后来习武之人射箭的榜样。

中华武术的射术重视姿势、呼吸、心态等因素对射箭的影响,姿势上“前腿似橛,后腿似瘸,随箭改移,只在后脚”“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握虎尾”(《纪效新书.射法篇》)。在呼吸调节上,讲究“怒气开弓,息气放箭”。怒气开弓,则气力充足,开弓如满月;息气放箭,则心静手稳,箭去似流星。心态上,要求“胆大力定,势险节短,则无不中人,无人能避矣”(《纪效新书.射法篇》)。就是说对敌要毫无畏惧、心态平和、气力稳健、出手迅速,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快、准、稳。

中国射术讲究实事求是,根据射手、目标、场合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弓箭、适宜的射法。不同的射手,其力量是不同的,因此射手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调弓制箭,以达到人和弓箭的完美结合。

由于箭的运行轨迹是个抛物线,因此射箭时,在角度的把握上,宁可高而过,不可低而不及。道理很简单,一群敌人冲来,如果射一箭底而不及,箭插在地上,什么也射不到。如果高一点,哪怕角度把握有偏差射不中原来的目标,但是箭顺着抛物线下落的时候,仍然有很大的几率射中后面的敌人,这就是战场上的经验之谈。

丛林战、巷战时,以近射为主,接敌不过二三十步,直射的威力就显露出来。箭在弦上,且勿尽满。战机一来,张弓就是一箭,可洞穿敌人。射敌人时,把握最大的一箭必定送给敌人的军官、先锋等价值大的目标,若能成功实施狙杀,强过射杀N个小兵。若敌人骑马,则把人和马当成一个整体来射。单独射骑手很不容易,如果把马射倒,人估计也摔得差不多了。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实为至理名言。

将弓、臂、机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另一种非常致命的远射兵器,那就是弩。传说弩是黄帝发明的,现有的文字记载显示,至少在商周时期就有弩。到春秋战国时期,弩得以大规模应用,一直为中国军队所装备。与弓相比,弩的连续发射的速度慢,但是弩的射程和杀伤力要强于弓。拉弓需要很大的力气,瞄准时间越长,力气消耗越大,手越不稳。而弩可以用全身力量上弦,一直处于待发状态,瞄准射击非常方便,更精准,更狠毒。

单兵作战时,弩手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手,放冷箭狙杀敌将,甚至可以改变战局。集团作战时,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创造了三排弩手轮番射击的战斗方式,现在我们去参观秦兵马俑的时候仍然能看到当时弩手的三排战斗队列。一声令下,万箭齐发,敌人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我们的前辈在战争中,也在不断总结弩的使用技巧,如明代武术家程宗猷写过一本专著《少林弩法阐宗》,详细介绍了弩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同样是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也收录有弩的战法。

遥想当年,我华夏武士开弓张弩,箭如流星,射得匈奴强盗身如刺猬、人仰马翻,何等豪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百兵之王——势不可挡的长重兵器

大枪,杀伤力巨大、枪法莫测,一直以来被中华武术界称为“百兵之王”。枪的主要攻击方式就是刺,所谓刺死砍伤,枪的每一次有效攻击都是致命伤。大枪由尖锐的枪头、枪缨、枪杆和枪鑚组合而成,又分为铁杆枪和木杆枪。铁杆枪较威猛、木杆枪较灵活,完全取决于使枪的人,并无高下之分。木杆枪多用质密粗壮的白腊杆作为枪杆,枪杆表面多用油处理过,强度更大,在战斗中并不惧怕刀砍。

要说白腊杆可真是好东西,密度大、强度高、弹性好,打人不震手,练熟了可以和人的力量完美结合。

习武之人常说:“棍怕点头枪怕圆”,枪头抖成一个圆圈,枪缨飞舞,让敌人眼花缭乱(枪缨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挡血,防止敌人的血过多地溅到枪杆上导致手滑)。突然一枪刺过去,敌人若贸然格挡我方的枪头,正好把枪一抖,在兵器相碰的瞬间借着对方兵器的力抖一个小圆圈枪头就钻了进去,一下就把敌人扎个对穿。敌人闪开,则借着枪杆的弹性就是一抽,枪头奔着敌人的脖子划过去,跑不了。敌人一枪刺来,我方抖枪一拦,从中节拦开,顺势一个中平刺将敌人扎倒,这叫“中平枪,枪中王”。

这里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枪法其实根本的就是拦拿扎,也可以扫、砸,非常灵活。枪法练好很难,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学会听劲。双方交手,一接触直接听着对方兵器的劲就钻进去了。或者干脆不接触,对方刚有动作,在暴露破绽的瞬间,我方一个孤雁出群就将其扎倒,关键看谁的功力深、反应快。

说到了百兵之王,就不能不说兵器的老祖宗——棍。棍棒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武器之一,也是习武之人习练兵器的基础武器,可能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武器。

棍的攻击方式是圆和直线的变化组合,即可抡扫劈砸,也可用棍端戳刺,这是棍的杀招。其实中华武术的棍术糅合了大量的枪法,有三分棍法、七分枪法之说。

虽然棍端是平的,但功力深者的一记戳棍仍可损伤敌人的内脏,造成重伤。攻击技法有劈棍、扫棍、拦腰棍、提撩棍、戳棍、点棍等。防守技法有拦、架、格、绞、截等。棍子的结构虽然非常简单,却攻防两利,变化无穷,深得武者喜爱,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将军就擅用棍,当时号称天下第一,还指导过少林武僧练棍,戚继光也跟俞大猷学过。俞将军研究棍术入了迷,写出了本武术专著《剑经》,影响极其深远。

同时代的少林僧兵曾舞着铁棍把擅用武士刀的浪人倭寇打得刀折人亡、望风而逃,更是反映出棍子这个爷爷级的兵器虽然老,却并不好惹。棍术流传到现在,已非常丰富,如疯魔棍、伏魔棍、齐眉棍、群羊棍、六点半棍等等,其技法势如猛虎,刁钻难防,实为制敌防身之必备。

手提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实际上根据目前的史料来看,在关羽的时代青龙偃月刀还没发明出来,关羽应该没有机会使用此刀。不过使不使青龙偃月刀并没有关系,史料记载关羽能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取敌将首级,已足以说明关二爷的武艺超群。

青龙偃月刀也叫冷艳锯,现在叫春秋大刀,是典型的长重兵器。前面是造型夸张的刀身,中间铁杆,后面有尖锐的刀鑚。春秋大刀舞动起来非常威武粗犷,劈砍能力超强,每一刀的气势都欲把敌人砍成两段。要说一般的单刀把敌人砍两段还得费点劲,但春秋大刀的重量沉,少说也得几十斤,加上锋利的刀刃,一旦挥舞起来,势不可挡。一刀劈向敌人,敌人只能躲闪或用兵器化开锋芒,硬挡基本无用,搞不好连人带兵器都得被砸散。躲闪、拨开没关系,刀身一撤,刀鑚又过来了,一鑚就扎肋上,然后刀头回来,顺势一斩,战斗结束。敌人兵器袭来,大刀后端一拨,刀头顺势前扫,直接砍头。或者前端一化,近身撩刀,更为狠毒。春秋大刀在很多拳派中都有流传,风格大同小异。

除了大枪、棍棒、大刀以外,中华武术的长重兵器还有很多。例如可刺可钩可砍的多功能兵器戟,势大力沉、威武难当的力量型兵器钺斧、瓜锤、狼牙棒,造型诡异、阴险毒辣的镋等。

3、短兵相接——光寒敌胆的利剑长刀

剑,是中华武术的至尊兵器,被称为“百兵之君”。《史记.黄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可见中华民族用剑的历史极其久远。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述了一个被称为“越女”的剑客,其对剑术的论述十分深刻:“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侯气,与神俱往”一席话,把剑术的精气神讲述的十分到位。

最初,由于铜剑性能的局限性,剑的长度普遍不长,也就是五六十厘米。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到战国时期,秦军大量装备了长近一米的青铜八面秦剑,剑柄加长,可双手握剑。到了汉朝更不得了,长剑普遍超过一米,双手持握,以百炼钢(现在叫花纹钢)打造,有四面、六面、八面汉剑之分,无论是硬度还是韧性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剑是刺兵,剑尖锐利,十分适合刺杀。同时,剑两边开刃,也可划割劈砍。

剑的结构决定了中华武术的剑术并不提倡硬劈硬架,而是强调柔化,并不与敌人硬碰硬,而是善于抓住敌人瞬间暴露的破绽将敌人斩于剑下。敌人兵器攻来,我方不予硬架,只是一搭,使其偏离方向,突然近身抹脖斩首;对方挥刀砍来,我方移步闪身,把剑一分即砍其手臂,荡回来又是一个抹脖子;对方一剑刺来,我方闪过去,直接崩其手腕;化过敌人兵器走内圈,直接刺喉穿心;我方一剑刺其喉,对方格挡,则顺劲往下砍,移至外围再突刺其肋,等等。中国剑术善于在游走中避开敌人的锋芒,直接对着敌人的身体下手,刺喉、抹脖、斩首、砍脚、穿胸、捞肋、撩裆、拦腰、截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直叫敌人有力无处使,身上偷心凉。剑术不好练,精通则无敌。

刀(这里指作为短兵的刀),汉代以来一直是短兵相接的主战兵器。

刀单面开刃,背厚刃薄,十分适合劈砍。同时刀尖锐利,也可以用来刺杀。到汉朝,以百炼钢打造的环首长刀就是部队的制式兵器。远了用矛刺,近了就抽出环首刀砍,环首长刀在华夏武士消灭匈奴的战斗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唐刀与汉刀一脉相承,开始也有环首,后来把环首去掉了,制作更加精美华丽,在唐朝开疆扩土的战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唐刀让倭人学去,发展成了武士刀。明代倭寇又跑回来抢劫杀人,以戚继光为代表的华夏武士们在收拾倭寇的同时也注意研究改造武士刀极其用法,发展出了流传至今的苗刀(当时就叫长刀)。

刀又分为单手刀与双手刀,单手刀有明清腰刀及民间的牛尾刀等,双手刀有汉刀、唐刀、苗刀及后来的抗战大刀等。其实这都不是绝对的,像汉刀短的八九十厘米,单手用方便;长的则超过一米,更适合双手,很多汉代画像中就有武士双手持环首刀的形象。

而腰刀也可以双手握着砍,苗刀也有单手的用法,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中华武术的刀法和剑法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刀有背,可用手扶按协助运刀,可以缠头裹脑,而剑就不敢做这种动作。所谓“刀走黑”,刀法招式狠辣,侧重于劈砍,利用厚实的刀背和锋利的刀刃的有利形状,大劈大砍,气势逼人。敌方向上盘攻来,我方一个缠头刀化开敌人兵器的同时就冲了进去,刀绕回来顺势劈砍。裹脑刀也可以,走的是外圈,近身刀绕回来就奔敌人脖子过去了。刀背可以磕,磕开敌人兵器的同时近身,落步就斜劈,经典的迎面大劈刀,29军大刀队的拿手好戏。刀背还可以挂,挂开敌人兵器的同时刀刃正好到位,接着劈、追着刺,敌人兵器已经出去,回防不及,极其被动。双手刀法还糅合了枪法,冲锋陷阵、连砍带刺,防不胜防。

短兵相接中,还有一件兵器虽极不起眼,但在贴身肉搏中非常危险,那就是匕首。这里有两个经典故事:《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这是一个匕首作战成功的案例。还有一个失败的案例,那就是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燕策三》记载:“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虽先发制人,却没把握住机会,被秦王躲开。一旦秦王长剑出鞘,荆轲就没有机会了。《战国策.燕策三》继续写道:“(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八面秦剑一出,一下就砍断了荆轲的大腿,躲开飞刀又连刺八剑,断绝了荆轲所有的生机。这两个典故都说明,匕首是一个险中求胜的兵器。

近战时,匕首可以从任何角度发起攻击,速度极快,并可以和各种手法、脚法相互配合使用,防不胜防。匕首有正握和反握,主要攻击方式是刺和划,有直刺、劈刺、挑刺、斜刺、反刺、横划、斜切、撩劐等。匕首虽无法和刀剑正面对抗,但其便于隐藏,携带方便,长于偷营摸哨、近战肉搏,一直为刺客所钟爱,也是习武之人防身必备之利器。今天的特种部队,仍把匕首作为必备的武器。

除了刀、剑、匕首以外,中华武术的短兵器还有力量型的鞭、锏,短小精悍的峨眉刺,简单实用的鞭杆,造型复杂、武装到牙齿的虎头钩等。短兵器还可成双成对使用,如双剑、双刀、双匕首、子午鸳鸯钺等。双兵器可以相互配合、相互掩护,杀伤威力极大,同时对习武者的要求更高。

4、出奇制胜——柔中带刚的软兵器

十八般武艺中,绵绳套索就是软兵器。软兵器可以折叠缠绕,携带方便,且攻击方式刁钻、善于变向,可以使敌人摸不着头脑,有出奇制胜之功效。中华武术的软兵器主要有梢子棍(连枷棍)、三节棍、九节鞭、皮鞭、绳镖、流星锤等。

梢子棍在棍的基础上多了个梢子头,和长棍之间以铁链相连,除了可以使用棍术的技能外,还可以甩出梢子头砸击敌人,威力极大。如果长棍短一些,就成了手梢子,可单手使用,甩出棍梢劈扫弹抽,打击力大,且不震手。并且梢子棍的两节一长一短,所以丝毫不用担心梢头弹回来打着自己,只管抽敌。因此手梢子曾作为骑兵的打击类武器之一。三节棍非常灵活,即可以持握三节的任意两节挥舞,也可握住中节或梢节挥舞,且变换迅速。对敌时,如果距离近,则手持前后两端,就像握着两根短棍,劈砸戳刺;中距离则握中端和后端,劈扫抡抽;如果距离远了,则握其后端,劈扫敌人。

使三节棍的好手能根据战局需要随时调整距离,不断变换攻击手段,令人防不胜防。九节鞭(也叫七节鞭、十三节鞭,节数不同而已)就像铁链子,收起来一小撮,放出去扫一片。一旦抡起来,就像是一根铁棍子扫向敌人。近战时,九节鞭可以折叠起来抽打敌人,还可以像绳子一样绞缠敌人的兵器和身体。有些九节鞭的鞭把装有尾刺,近战时可以当匕首扎刺敌人。九节鞭还有个经典杀招,叫抖鞭,就是将鞭抖起来甩头,顺劲将镖头甩向目标,使镖头将目标击穿。这一手不好练,练好了很可怕。

绳镖和流星锤的打法基本一样,都是在绳索旋转地过程中突然以自己的身体的某一个部位使镖头或锤头加速、变向,飞向预定目标。绳镖可以通过绳索从手上打出去,还能以绳索借力变向从肘、肩、膝、腿、脚等部位打向目标。带镖时,看似把自己捆得五花大绑,其实都是活扣。突然一抖手,绳索就会迅速散开,镖头如流星飞向目标。

5、暗箭难防——阴险毒辣的暗器

暗器技术,以其诡秘、毒辣、出击突然而在武术中独树一帜。与弓箭、战弩等杀敌于百步之外的远射武器不同,暗器体积小,主要是近射武器,射程短,一般情况下也就是在十几步的距离见输赢。虽地位无法与弓箭、战弩相提并论,但其擅长突袭的特点使暗器能在一些场合能取得极大战果。使用暗器常为君子所不齿,但是技术本无善恶之分,关键看使用暗器的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使用暗器。暗器可分为手掷类暗器、机射类暗器、索系类暗器等,索系类暗器如绳镖、流星锤等也可归为软兵器,理解角度不同而已,本文暂且把它们放在软兵器一类讨论。

手掷类主要有飞蝗石、标枪、飞镖、飞刀、甩手箭、乾坤圈、金钱镖等。手掷类暗器的祖宗其实就是石头,习武之人给他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飞蝗石”,人类很早就会,不新鲜。

石头虽然杀伤力不如飞刀之类的利器,但是如果练得熟、打得准,可以瞬间让敌人头破血流,无力再战。况且石头遍地都是,不需要特别加工制作,是一件非常实惠的武器。

飞刀的打法有两种,一中是利用顺劲,刀飞出去的时候不翻滚,刀尖直接沿抛物线钉向目标,一般用于距离较近的场合;另一种是利用抖劲,刀旋转着飞出去,以刀尖钉住目标,要求手感好,能准确把握刀的重心,旋转圈数估算准确。其实这两种打法关键都是手感。飞镖有镖衣(当然也可不用,光杆镖和飞刀同理),可以稳定飞行方向,因此打法更丰富,配合身法,既可以正手打、阴手打攻击前面的敌人,还可以从腋下、肩上、裤缝甩出去攻击后面的敌人,攻击角度多变。乾坤圈比较狠,就是一个外沿布满尖刺的大铁圈,握手处浑圆,抛出后高速旋转,像一把钢锯飞向目标,既有穿刺力,又有切割力,杀伤力极大。铁蒺藜(平面版,立体版的是扎人脚的)和乾坤圈原理差不多,都是在高速旋转中利用边缘的尖角连割带刺,只是威力小得多,但是携带方便,出手似流星,所以也叫流星镖。

我个人认为杀伤力最大的手掷武器是标枪,它曾是军队的制式兵器。军用标枪非常长,并不算暗器,戚继光就曾训练士兵用标枪收拾倭寇,屡立战功。作为暗器的标枪多是短标枪,虽威力不如军用标枪,但携带和投掷更加轻便。

机射类暗器主要有袖箭、吹箭、背弩等。袖箭筒有弹簧和扳机,把箭压进去,一按扳机就可发射。袖箭可拿在手心里,也可绑在手腕上,往往是手一指箭就出去了,非常隐蔽,近距离极难躲避。背弩就是特制的弩绑在背上,事先上好弦装好箭。使用时一弯腰,手一拉腰上的绳子箭就从脖子后面射向目标,看似是鞠躬半跪行大礼,实际是要伤人,阴险。吹箭多用于偷袭的场合,悄无声息,箭头多抹上药物,凶狠异常。

文章写到这里,我们对中华武术的杀敌技术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中华武术的拳脚、射箭(弩)、长兵、短兵、暗器等,包括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战斗情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斗技术系统。凶狠凌厉的踢打摔拿,招招见血的刀枪剑戟,我们要问:练好了武艺去打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