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武术:大运河滋养孕育的“文化传奇”

武术流派 2017-07-13

新 闻 配 图

“这次沧州之行真是来对了,不仅学到了传统中国功夫,还遇见了一些武术大师。”来自俄罗斯莫斯科一家功夫学校的校长安东(音译)告诉记者。

12日清晨,在沧州城区大运河畔的清风楼广场,安东在内的12名俄罗斯学员和一些中国学员正跟着沧州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刘连俊练习八极拳。学员们动作一致:脚步稳健、挥拳有力……

安东今年28岁,学习武术已经11年了。安东接触到武术比较偶然,一开始他是练体操的,为了身体的复健,接触学习了中国功夫。

这是安东第一次来中国。当记者问安东为何选择来沧州学习武术时,这次武术夏令营的随行翻译王明霞告诉记者,去年安东从一个朋友那听说了沧州,安东的那个朋友曾来沧州学习武术,并且告诉他沧州是中国“武术之乡”。

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州全境,自隋代开凿至明清,始终是交通命脉。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每年都有约400万石漕粮经沧州运至北京,漕运的繁忙和南北物资的融汇给沧州带来了经济繁荣。大运河还衍生出沿线丰厚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形成了沧州当地特有的运河文化,那就是名扬天下的武术和杂技。

沧州武术办主任刘永福表示,沧州武乡的形成,与其沿运河滨海、南北要冲、畿辅重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等历史因素密切相关。

“在沧州形成南北水旱交通要冲后,为确保商品货物安全,武技高强的武师很抢手。明末清初,沧州赢得了‘镖不喊沧’的名声。”刘永福进一步解释说,各地镖局为表示对沧州武术的尊重,只要镖车经过沧州地面,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若在沧州喊镖,则有逞强之嫌,自此沧州有了“武术之乡”的称号。

刘连俊8岁习武,曾师承于中国八极拳第七世掌门吴连枝。刘连俊表示,俗话说“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初创地就是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

刘连俊说,沧州人把练武称为练“把式”,他小时候经常在运河边上练武,在河堤上跑步热身。练武所需空间大,运河岸边是一个理想场所,此外河边土质比较松软,摔打踢拿都不怕。

“运河沿岸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为研究运河沿岸聚落商埠的形成提供了佐证,也提升了人们对大运河的心理认同。”河北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刘智敏说,大运河文化遗产证明了运河文化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充分证明大运河是一条立体的活态文化遗产走廊。

沧州199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唯一的地级市武术之乡,沧州武术2006年被国务院和省政府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统计,在国家目前审定的129个拳种中,源起或流传沧州的拳械门类达50余种、约占40%。目前,在沧州全市1803所大中小学校中,已有1291所开展了武术教学活动,武术进学校普及率达72%。

武术已成为沧州对外宣传和交往的重要媒介和平台。为使沧州武术更好融入世界,沧州注重扩大开放,加强内外交流。据统计,沧州武师赴外讲学和外国学员来沧学武者,涉及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瑞士、比利时、新加坡、巴西、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如今,安东在莫斯科的功夫学校里有150多名学生。“很荣幸能有此次武术之旅,回国后,我和我的学生会进一步推介中国大运河和沧州的武术文化。”安东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