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拳与义和拳

武术流派 2017-02-22

功夫资讯网讯 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先天无极道圣拳、无极道圣道圣拳、义和拳等,于明末清初由八卦教创始人刘奉天(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故于康熙三十二年,即1617—1693)与弟子郜云龙文武功法合一共同研创。郜云龙后人的女儿传其子山东冠县的杨四海,杨四海传山东嘉祥的杜恒信,由杜恒信先师发扬光大,又叫杜家拳。文圣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国家体委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挖掘整理,时称“山东四大名拳”(即:文圣拳,螳螂拳,孙膑拳,四通捶)之一,后称为“中华历史名拳”,“义和拳”、“中华圣拳”、“中华文圣拳”、“中华拳”、“中华龙拳”、“东方神拳”之誉称,2009年9月2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义和拳”之名称,在历史资料记载考证中最早出现在乾隆中叶。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九月镇压王伦清水教起义后地方大员罗巴延三的奏折中:王伦起事,“俱由白莲邪教而起,又诡名义合拳,煽惑乡愚”,该折中特别提到,义和拳是“传授咒语拳棒”。在清代笔记《邪教戒》则云,王伦以教拳棒往来兖东诸邑,阴以白莲教诱人炼气,炼气为文弟子,拳棒为武弟子。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据山东巡抚国泰的报告:“山东冠县地方,有民人杨姓,聚集多人,立义和拳邪教,邀请村人每人出钱三五百入教,学邪拳之事”(乾隆四十三年山东巡抚国泰奏折796号)。所谓杨姓民人,即冠县朵庄(碗儿庄)的杨四海。另据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高宗实录》:“按察使于易简等前赴冠县严拿义和拳邪教杨姓一案,拿获杨四海,后刑判发配西藏。据供,伊父在日会拳,借此防夜。”以及1779年1月12日直隶总督周元理的奏折中:“奉旨:山东冠县及直隶元城县有民人杨姓等起立义和拳邪教,聚集多人之处,其所称童姓,既有义和拳名色,为行路推车人之所知,断难掩众人之耳目”。之后在1813年“癸酉之变”八卦教也有一个组织叫“义和门拳棒”。乾隆中叶以后,也出现在天津府的沧州、青县、静海的义和门或离卦教义和门、以及如意离卦教义和门等,都是离卦教的流裔,或离卦拳多年流衍嬗变而出。义和拳源于八卦教的离卦之习拳练棒,逐步发展成离卦教的一个支派。义和拳的发展与明清民间秘密结社有密切的关系。到嘉庆年间,在清政府的档案中,开始有了“离卦教义和门”记载。雍正六年(1728)的一道上谕中说:“闻卦子匪类隶籍于江南之庐、凤及河南、山东、直隶、山陕地方,其男妇皆习拳棒技艺”。“卦子匪类”,即指八卦教徒,其时已分布数省。从杨四海之父“在日会拳”看,义和拳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乾隆初年。从其本质分析,它既是一种拳术的名称,又带有习武结社的性质。在其不断发展中逐渐从义和拳到义和拳(门)的变化,并到义和拳(门)成为离卦的一个支派的形成。从义和拳到义和拳(门)的形成,标志着义和拳组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义和拳在离卦教创立后已初具雏形,其源头是文圣功,也是文圣功在清朝康乾时期不断发展的过程。义和拳由文场和武场组成,一般来说“义和门教”所指是义和门的“文场”,“义和门拳棒”所指是义和门的“武场”,其文场占有重要地位,以文场统领武场;文场也是指导弟子们习武练功和参加拳派活动及其它事情的基本指导思想,武场其活动是演习拳棒。义和拳至少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前后,已震惊朝野,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在民间已有很大的影响力。据传郜云龙嫡传后人有一全面继承离卦文武功法的女儿嫁到了山东省冠县桑阿镇杨朵庄(过去称“碗儿庄”),传其子杨四海(1714—1784)。杨四海,原名杨治明,乾隆年间文武双进士(也有传为“监生”),潜心修文练武,进一步完善发展了文圣功并创离卦义和拳(门),广收门徒,传承八方弟子,其传承的文圣功当时又叫神拳。杨四海是清朝前中期文圣拳的代表人物,离卦教著名宗教领袖之一。杨四海将离卦文武功法全部传于其乾卦弟子山东省嘉祥县黄垓乡井庄的杜恒信。杜恒信是杨四海义和拳(门)的重要传承人之一。文圣拳先师杜恒信1756—1838),自幼嗜武,先随本庄井家拳师习练六步架,杜恒信悟性极高,学而即通,用而既妙,井家师傅遂不肯授其绝艺。杜恒信慕杨四海之名,只身一人河北投师学艺三年。杨四海六十四岁时因“义和拳”案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腊月被发配西藏,杜恒信随师杨四海一起到西藏充军,侍师吃住六年,全面继承了的义和拳文场武场功法。杜恒信回到家乡山东嘉祥县井庄后,广为传播该拳并不断推广到直隶、山东、河南与江苏等地,并进一步将儒道文化和阴阳五行之理融入文场武场,充实完善和发展了文圣功。杜恒信侠义乡里,名博四海,功震八方,在运河两岸传承甚众,影响巨大,素有:“北京到南京运河两岸都是杜家兵之称”,更有民间传五步架子,白莲教,皇上听了吓一跳之说。五步架子,就是现在的文圣拳,将五步架子与白莲教齐名,可见其当时影响之大。杜恒信中晚期,脱离教会,退隐故里,躬耕田园,闲时走师访友,专心传授武艺。据传嘉庆二年(1797)大学士刘墉奉旨到山东办案,专程至嘉祥县黄垓乡井庄暗访杜恒信,秘查其是否参加和领导教门活动,因未查出参加教门证据,杜家免遭一难。刘墉欲招杜恒信为朝廷所用,杜恒信婉言谢绝。当时刘墉在杜家坐过的枣木圈椅及摆在厅堂中的八仙桌,现在仍摆放在杜家传承人杜仲山先生的堂屋中,亦可作为沧桑历史之见证。杜恒信去世后,为纪念他传播武学做出的贡献,将文圣功称为“杜家拳”。之后,经过杜家传承人和杜恒信的八大成名弟子王新刚、邱颜、姬庭松、刘东科、高皇、侯宝安、侯慧信、杜景川等入室门徒及众多门外弟子的努力下,又不断将文圣功推进到了新的高度,门徒众多,传承地域广阔,对离卦教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离卦武学的广泛传承起到了巨大作用,历代众多文圣拳门人为文圣拳弘扬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圣拳从刘奉天—郜云龙—杨四海—杜恒信传至四世,从杜恒信至现在的杜家传承人杜仲山先生离时六世,即:杜恒信—杜玉珍—杜广穆—杜金房—杜学颜—杜仲山。因郜云龙至杨四海之间近百年间郜家屡受“民间宗教案”牵连,其多代主要家庭成员被朝廷镇压,之间文圣功传承难以理清并断代,故只能以过去老人口传文圣功早期传承为刘、郜、杨、杜,并尊称四位先师为真人。现在文圣拳传承遍布南北,以山东嘉祥、郓城、汶上、梁山,江苏沛县、丰县,以及河北临西等主要传承地为中心,辐射全国,习练者数万。明清时期众多民间武术团体与民间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很多民间武术在发展中在其思想和文化上受民间宗教的影响,他们多以结盟、传教、习武等活动为凝聚方式,使习拳练武与宗教结社相结合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各地习教与习武结合的现象自清初开始一直在不断发展,也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现象,不少秘密结社组织以传习武术方式组织下层民众传经布道,并与农民的反清运动相结合,在中华武术史上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一页,这也成为推动民间拳械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促进中国传统武术在民间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八卦教是清朝时期重要的民间宗教,其同教异名颇多,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也对中国民间武术的发展影响巨大。由离卦教派生的义和拳(门)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省)一带,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浓厚的“反清复明”思想,在八卦教和民间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由于满清政府视义和拳为心腹大患,长期对其进行清剿和镇压,所以只能在民间隐秘传承,众多门徒多因农民起义牺牲和因“民间宗教案”罹难或发配边疆不毛之地,有的隐匿民间隐姓埋名,但义和拳“反清复明”之火从未熄灭,其不屈不挠的反抗起义运动一直贯穿至清朝的灭亡,,谱写了一部部下层民众反抗满清压迫斗争的壮丽史诗。真正使义和拳(门)名扬天下及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是十九世纪末农民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898年10月26日,闫书勤、赵三多、高元祥等在山东冠县梨园屯(今属河北威县)蒋家庄首起发动义和拳武装起义。赵三多为了发动和组织群众,将其习练的梅花拳名称改为义和拳。蒋家庄起义后,随着义和拳反洋教运动的兴起,直隶、山东交界地区的红拳会、神拳会、大刀会、红枪会和部分乡团以及八卦教等民间武装团体和秘密结社先后改称义和拳。此时的义和拳从八卦教离卦门的一个分支到八卦教诸门合流的义和(拳)团,汇聚了席卷1900年震惊世界的义和团运动洪流。梅花拳是汇合成义和团运动的一股支流,其首倡“扶清灭洋”口号,在义和团运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义和拳(门)直到光绪二十年以前,一直是八卦教离卦的一个支派。1899年,时任山东巡抚毓贤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义和拳的反抗运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压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从清中叶后,义和拳成为农民反抗运动的一面旗帜,在中国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力,其浓厚的反满抗清意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不甘封建专制高压下的民众,起而抗争。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伦清水教起义至嘉庆十八年(1813)的林清、李文成天理教起义,以及到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几乎所有的华北地区爆发的民众造反运动都与其有关,或受其影响,因此屡遭清政府的残酷镇压。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清秘密宗教已远去,但传承下来的义和拳(门)武学永放光辉。作者: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圣拳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当代武术名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文圣拳》三部武学著作作者。《文圣拳武学三部曲》,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文圣拳武学三部曲》,计约8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