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军:大武术观

武术流派 2016-08-28

功夫资讯网讯 “大武术观”是保证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大武术观”讲的是站在全局的层面上,以对武术事业整体发展高度负责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武术的一种价值观和认同感。

中文名:大武术观

高小军: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

属性:一种价值观和认同感

保证: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概述

“大武术观”是保证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大武术观”讲的是站在全局的层面上,以对武术事业整体发展高度负责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武术的一种价值观和认同感。

宗旨精神

首先,“大武术观”是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的基本前提。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技术形态各异。每个拳类都是武术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每个门派都是武术百花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期的闭门传习,只能走向自生自灭;长期的不合群,只会导致一盘散沙。全国的各类武术组织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在“大武术观”的指导下,能够实现大联合,营造大环境,建立大市场,形成整体优势,互利共赢。所以,只有敞开大胸怀,才能迎来大合作,促成大发展。

其次,“大武术观”是加强协调、促进和谐的思想基础。天下武林是一家,武术界素有以武会友,礼让为先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武术界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有的不顾整体利益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肯定自己,否定他人;片面强调局部和个人的利益。有的不顾民族利益和武术长远发展,追求眼前和暂时的效益,迎合一些市场炒作行为损害武术的形象和民族的尊严。有的甚至自私自利,不惜牺牲他人或武术事业来换取私利。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和号召大家,用“大武术观”来约束自己,培养起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自己处在哪个位置都要站在武术的全局和整体上思考问题,使人人都明白做大家武术,成武术大家的道理。

第三,“大武术观”是武术工作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大武术观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富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不仅强调和追求武术发展的多元化路径,而且也强调追求武术发展的历史性、当代性和未来性价值的利用和开发。它不仅追求武术发展过程中不断满足本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更追求武术发展当中满足世界人民文化交流的需要。“大武术观”对于实现武术的普世性价值的全面挖掘和开发,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大武术观”对武术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武术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服从和服务于弘扬民族文化,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民族特证

大武术观的民族特征,可以从武术的内容、功能和受众三个角度,体现出它的民源性、民生性、民俗性。

1、武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贤达们,已把单纯的格斗技术与文化哲理融合,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格斗技术的中华武术。在《庄子.说剑》、《越女论剑》等先秦文献中,我们都能看到华夏先贤们为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贡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时,符合“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另外,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地理相异,气候不同,不仅形成了“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等地域武术特点,还演进出了同一拳种多样风格的特点。例如太极拳,就有陈式、杨式、和式太极拳、武式、吴式、孙式、李式以及龙形、八卦、傅式等多种。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内容博大是“大武术观”的基础。武术与中华民族同源于中华大地,这一点可称为大武术观的“民源性”。

2、丰富多彩的武术练习形式,具有着多种多样的锻炼功能。从历史角度看,古代武术技术,主要用于战场格杀,体现的是技击功能,昭示着武术具有保家卫国的攻防价值。发展到清朝的咸丰年间,武术文献中出现了“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练武宗旨。这是武术健身功能引起人们关注的例证。随后,出现了“武术是制人育人之术’’的概念。这里强调的是武术的教育功能。如果看看宋代露台争跤、打擂夺魁,武术的竞技功能和娱乐功能早就受到了民众的青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武术的技击功能与民族的兴亡有关,武术的健身功能与民众的健康有关,武术的教育功能与培育后代有关,武术的竞技与娱乐功能与人们的文化需求有关。多种多样的功能与民族生存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点可称为大武术观的“民生性”。

3、武术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功能吸引着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传承人、研习者、锻炼者和爱好者。不同的习武诉求者,都能在这座宝库中拾得瑰宝;都能在这片百花苑中采得奇芭。“天下武术是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了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跨年龄的武术人的共识。广大的参与者活跃着武术园地,推动着武术发展。参与者广众、人多力量大,是“大武术观”的受众特征。

中华民族喜爱武术、参与武术,乃至把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个亮点。这一点可称为大武术观的“民俗性”。

总起来说,武术的民源性、民生性和民俗性,综合地反应出了大武术观的民族特征。

时代价值

武术在体育全球化、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文化教育三个方面体现出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1、武术在体育全球化趋势中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对于健身而言,对于终身体育锻炼而言,运动方式的选择,既要有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运动形式,也应该有提倡和谐精神、内外兼修的中国武术运动形式。就全球体育的完整概念来说,只有东西方体育运动的结合,达到真正的同场竞技、

同台展示,才能反应出世界体育的全貌。“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中国武术协会于1990年牵头成立的国际武术联合会,如今已有141个国家和地区会员,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中的正式成员。武术不再是一村一寨、一家一族的宠儿。 已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瑰宝。我们应该用世界眼光,用大武术观去推动武术的国际发展,为体育全球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2、武术在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的价值。武术运动的价值渗透在建设体育强国所涉及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科技和国际影响力等方方面面。武术是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最为普及的项群,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广大青少年德、智、体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国际影响力方面,武术以其区别于西方体育运动的特征,昂首步入世界体坛,展示着中国体育特色。我们应该在大武术观的推动下,充分展示武术的独特体育文化功能与民族精神价值,为加速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作出更大的贡献。

3、武术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的价值。2010年胡锦涛主席在访问毛里求斯时指出:“学习武术,第一可以强身健体,第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第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武术的价值,代表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武术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民族情结。2010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的《关于推广实施的通知》中指出:“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教育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武术的竞赛与表演在文化娱乐方面也深受欢迎。舞台表演、擂台争霸,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影视的武打功夫片,塑造出英雄人物,演绎武术故事,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武术在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现武术的自身价值,满足社会对武术的需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大武术观,确立起中国武术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全新理念,建立起开放性的平台。我们要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求同存异,殊途同归。我们要团结广大武术传习人,整合武术资源,发挥整体力量,推动武术全面、协调、持续地大发展。

规范发展

标准化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针对武术工作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将2011年作为武术工作标准化年的安排,这与国家体育五年发展规划是一致的,完全符合国家体育总局年度工作的要求。

(一)实行标准化建设是武术事业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

 一是形势发展的要求。从国家到行业都在建立自身标准,全国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在强调标准化建设,各项目都在建立和完善自身标准化体系以谋求更大发展,武术的国际推广对标准化提出更高要求,做好武术的国内普及提高工作也依赖配套的行业标准。

二是落实任务的需要。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实现武术工作五年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都依靠标准化体系的确立,抓落实必须体现在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各项成果上。

三是突破发展“瓶颈”的钥匙。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和薄弱,是长期制约武术工作发展的“瓶颈”,是造成武术组织管理不规范、实际工作中人为因素较重、随意性较多、思路比较零乱、成果无法延续的主要原因。建立起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有助于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是内外环境条件具备。武术已经有了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基础,有人才队伍,有大家思想认识的统一,更有体育总局和各省(区、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有全国武术协会各级组织的积极参与,这些有利条件都是做好标准化年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标准化建设是武术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标准化是为了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的组织管理的需要,在规章、计划、结构和操作过程的质量、规格、通用等方面规定的技术标准。通过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量化准则,在一定的范围内重复使用,达到统一的目的。

标准化包括硬件的标准化和软件的标准化,即事和物两个方面都有各自的标准化体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只有在软硬件上都实现了质量、规格、结构、操作四个方面统一通用的技术标准,才能够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的组织管理。因此,标准化建设必须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并重,缺一不可。

中国武术内容博大而精深、异彩纷呈。武术标准化就是为竞赛、训练、活动、服务、装备管理制定通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各拳种有各拳种的标准,没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拳种流派。武术竞赛规则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评判标准,是武术竞赛的基础。没有标准,无法进行比赛。段位制教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考试标准,是武术段位考评的基础。没有标准,无法进行考评。武术进入学校,同样离不了标准,标准是循序渐进地编制教材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

标准化是推动武术普及从小范围走向大规模的基础。同时,也是对繁难内容的一种简化。为了满足武术工作的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精炼,确立更加合理的结构,通过协调,使整体功能达到最佳,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益。在这方面,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普及是个很好的例子。1956年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成的简化太极拳,由于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很快就从传统武术家传、师传方式走向了社会传播,出现了互教互学、自学自练方式。1998年天安门广场的万人太极拳演练,2009年奥运鸟巢近四万人的太极拳演练,都是从未晤面过的太极拳爱好者汇聚一起合练的场面。上万人甚至数万人动作整齐划一。显然,简化太极拳的大普及和大规模的合练,得益于标准化。

就武术市场来说,标准化的工作,决定着发展方向。标准,是产品质量的依据。有了标准,武术装备的生产制造企业才能蓬勃发展,武术的产品才能逐步增加人气,形成品牌,武术产业才能上规模,最终实现以武术产业支持武术事业发展的目标。

(三)全力做好武术标准化的理论研究和十个方面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武术标准化的理论研究是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是对标准化体系准确性的验证。国家武术研究院将以课题、研讨、论坛和专题调研等形式开展对标准化理论的探索工作,对重点内容组织专家力量攻关,发动各级各类武术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向研究工作,结合院校研究生实习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会议和武术赛事活动,结合培训、集训和交流等进行调研论证工作,在武术学术界形成阶段性的研究主题,为建立国家武术标准提供理论保证。各省(区、市)武术主管部门,各院校武术院(系),各级会员单位也都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结合自身武术工作特点和专业特长,主动提出研究方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标准化体系理论宝库。

参考资料

[1] 武术世界:树立大武术观,加强标准化建设 .. [引用日期2014-04-21]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