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武交会名家论坛杨晓黎演讲“徽州与武术”

武术流派 2016-05-13

功夫资讯网安徽站讯 2016“世界太极拳月”首届合肥国际武术文化交流大会隆重开幕了,并举行了武交会的《名家高峰论坛》,来自安徽南北各门派拳种名家聚首,云集庐州,谈武论技,展示各自武功技艺。功夫资讯网将陆续刊登报道这次高峰论坛的名家演讲的稿件,今天隆重介绍的是黄山市委党校教授、徽州武术学者、徽州武术名家杨晓黎发表的“徽州与武术”演讲,供所有爱好武术的武林朋友分享。

杨晓黎教授在合肥武交会《名家高峰论坛》上演讲

平时在黄山市新安江边习练徽州拳法

徽州与武术

我来自黄山,黄山有个别称叫徽州。徽州人重教育、重文化世人共知。徽州人重武却不那么被人知晓,或者是被人忽略。更有人甚至提出,徽州只有文化,没有武学。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其总是被徽州怎么会有武术,它是从哪儿来的所困惑。一、徽州武术的渊源徽州武术其来源是多渠道的。第一,北方名门望族南迁时随行的看家护院的高手把武术带入了徽州。早在汉末,为避黄巾军就有人由北南迁来到徽州,以后凡是中国历史上多乱之时,便是中原名门望族南迁入徽高潮之期。如公元311年人“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晋朝迁都至江东建康(今南京),自此史称东晋。从地缘的角度看,徽州离南京较近。 又如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开始的,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促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史书描写为“四海南奔似永嘉”。再如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乱”也促成了较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南迁,徽州距南宋的首都从地缘的角度看也很近。这几次大规模的南迁,都是从中原过长江南下。有的在长江中下游定居下来,有的继续往南至广州、福建等地,也有的主躲进了徽州。这些南迁的名门望族,除非自己武艺高强,可以自保,否则,只能靠武艺高强者护送,他们定居徽州,自然也把武术带入了徽州。第二,岳飞当年路过徽州,留传下来的岳家武艺也是徽州武术的重要来源之一。岳家军在徽州活动范围较大,岳飞本人也在徽州停留与活动。宋代名臣胡舜陟与岳飞就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岳飞当年在绩溪曾拜访过他,并有诗书往来。祁门的金字牌有岳王井,歙县城内至今仍较为完好保存着“岳飞饮马槽”。现在绩溪、歙县的乡村中,还有人练岳家拳、岳家八段锦等。岳家拳动作朴实无华,采用侧身半马步,手法有捆、锁、靠、挫、打、刁、捋等。桩步稳固,直进直退,以攻为主,注重实用。第三,定居于徽州的大族聘请的武艺高强者教授,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出高价,聘的时间也长,有的聘期短。也有的教拳者在徽州山区流动教学。第四,外出谋生的徽州人在外习得武术真传返乡传授。如休宁的程冲斗,其父给他三千金,要他到京城贩运土产,他途经河南,被少林寺武僧的盖世神功所吸引,竟然置贩运土产于不顾,在少林寺专心学习少林棍法十年。程冲斗没能成为商人,却成了著名的少林武术家和武术著作家。他著有《少林棍法阐宗》、《长枪法选》、《单刀法选》、《蹶张心法》等武学著作。另外,云游四方的方外之人游到徽州传授武术于徽州人和隐姓埋名的高手秘传至亲之人或有缘之人,都是徽州武术的来源。二、徽州人练武术的目的徽州人练习武术目的多种多样,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第一,为了看家护院。对徽州文化稍有接触的,都知道在徽州流传问及此事这么四句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主要是说徽州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生存困难,必须向外寻求出路。一般的男性少年,十三四岁就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最主要的也就是学经商做生意。所以在徽州,男性少,在家留守的主要是妇孺老者。少量的成年男性,责任重大。为了家中安全,古徽州人是被动防御与主动防御相结合。被动防御主要体现在房屋建筑上。徽派建筑墙高窗户小,而且砌的还是空斗墙。盗贼抓钩不易甩上去,墙上打洞,墙体内的泥沙要下来,即便埋不住人,动静也很大。这种防御方式比较被动。徽州人主要是通过练武进行主动防御。所以在徽州,练武之风甚浓,也有一些女性也参与练武的行列。传说有的女性裙里腿功力相当厉害,《歙县民间艺术》一书中还印有王村农户家中一对老夫妇对练拳术的照片。更主要的是练武必有教武者,能传授武功的人绝大部分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在村中或大户家教授武术,也是村中或户口家的防御力量,甚至是中坚力量。第二是为了外出防身。徽州人在外经商,进货时带的是银两,进好货又要贩到别处销售,路上行走,安全系数很低。有可能会遇到强人的抢夺,也有可能遇到猛兽的侵袭。不练习武术,只能任人宰割。明代徽商方良材曾让人从开封携带千金同其他的商贾一起到杭州买货,中途却被“暴客乘快响马尽夺之”,只得向官府报案,几经周折,才将罪犯缉拿归案,并追回被抢的银两。官府衙门虽有缉匪捕盗之责,但并不是每个案件均能侦破。因此,长途行商,需要武功高强的人方能保住性命及财产。所以练武防身是徽州人学习武术的直接目的。第三是为了抗击外来侵犯。徽州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社会动乱,徽州大都稳定,所以古徽州有“徽州无大难”之说。但也有外来势力入侵的时候。许承尧说:徽州武劲之风,成于梁、陈、隋间,如程忠壮、汪越国,皆以捍卫乡里显。第四是为了走科举之路。科举是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唯一桥梁。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我国封建社会,下层社会通过科举考试,求得功名富贵利禄的现象。但这主要是指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而能使人做官快,也显贵的快。通过武考艺而求得功名在徽州是少之又少。有中国第一状元县之称的休宁县,历史上曾产生过19位状元,其中只有两位是武状元。第五是个人爱好。有的人对练习武术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尤其是年龄偏小的男生,对武术颇感神秘,对武功高强者又十分地崇拜,一旦着迷,便难以自拔,久而久之,就成了自己的爱好。第六是为了强身健体。徽州武术中有不少健身的功法,对于人们强身健体确实有其特殊功效。三、徽州武术主要特点徽州武术特点的形成有其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徽州文化的影响,徽州人重文,习武不耀武。二是徽州山区土形的影响,北方平地大开大合的拳种,到了徽州施展不开。其特点主要是:1、注重实用,以防为主武术有句彦语:“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可是,徽州武术却与此大相径庭。徽州武术注重桩功,很少起腿,即便起腿也是划圈而起,未起便收。徽州武术蹲桩很低。惯用滚跌。这主要是因为徽州多山,且很陡峭,如果在山上交手,上坡的人必须蹲得很低才能稳住自己,下坡的人只要蹲的低就可以躲避上坡人的攻击。上坡人起腿既容易被下坡人躲过,也容易因自己的踢空而给对方以可乘之机。下坡人起腿踢上坡人更是很难奏效,弄不好会因自己的脚跟不稳而自溃。所以徽州人练腿功,主要是注重腿脚展转进退的灵活性与落地生根的稳固性,起腿远击的技击性动作并不多见,腾空技击的动作更是少之又少。即便是在村中交手,因徽派建筑主要是依地势而建,石磅、阶梯高下也较悬殊,用腿技击的可能性也很小。由于难得用腿进攻,所以徽州武术的攻击性较弱,但是由于徽州武术架子低,展转进退灵活自如,所以徽州武术的防御性又特别突出。为了更好地防御,徽州武术注重双手及臂膀的封架格档训练,两手格档十分严密。“不求伤人,但求自保”是徽州武术的最基本要义。2、各自为阵、藏而不露徽州人练武,忌讳张扬。一般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进行练习,并不为外人所知晓。而且徽州人练武,师承各不相同。有的是家中或族内武艺高强的长辈传授,有的是聘请外地高手执教。因而呈现出一种各为阵,相互保密的特点。同乡不同村,师傅不一样,同村不同族,师傅也会不一样。徽州人相互间或许风闻他人练武,但具体练什么并不太清楚。由于徽州人特别重文,对练武仅限于用。在徽州,虽然练武者众多,但是并不被看得很重,即便是考上了武秀才,人们也不以为然,最多只是说:“可以卖掉一担粪桶”。武秀才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如文秀才,所以在徽州,几乎没有人以武为业,即便是身怀绝技的高手也是深藏不露,究其原因,除了练武时所接受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更有强中手”等强调自我约束的思想观念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因素就是没有炫耀武艺的市场。3、崇文习武,以文掩武崇文是徽州人的普遍心理,练武属于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徽州人练武并不谈武。古徽州被世人誉为东南邹鲁,徽州人也以此为荣。所以徽州人总认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家有良图惟俭与勤”在徽州人眼里,孔武有力并不值得炫耀,大多数情况下反而会被人看作是粗鲁的表现。在徽州,练习武术虽然比较普遍,但是并没有人专为练武而练武,而是学文与练武同时并进,并且学文可以大张旗鼓,练武则是遮遮掩掩,有时甚至是以文掩武,即学文上稍有进步就大加炫耀,练武则闭口不谈。4、兼收并蓄,本土化成效明显武术是办成的。同一个师傅,所带的徒弟因身体、资质等因素的不同,所学所练的成就也就有很大不同。更何况不同地区,不同人的传授,教学效果很有可能大相径庭。所以无论是南拳还是北腿,传入徽州,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也会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最主要的是被本土化。一是适应山区地形势对技击的要求,二是融入徽州文化的内涵,三是在传承演练中创新。所以同样是岳家拳,徽州的与福建的就有明显的区别。枪法被融入支柴担的技法之中。

杨教授每天在新安江边习练击打硬功夫掌印在立柱的印记

徽州民间武术传人余国平在论坛上表演“黑虎掏心”拳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