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形意拳中“贵和尚中"的民族文化精神-王海波 康德强

武术流派 2014-04-01
摘要:文章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传统形意拳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逻辑分析,透视出传统形意拳理论和技法体系是在“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制约下所形成的,并在长期而系统的功法、套路、对抗等训练和实战中,将其内化为习者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最终在日常生活方式上体现出“贵和尚中”的民族文化精神。传统形意拳是以阴阳为母、六合为法、四梢为根、三节为用、五行合一、象形取意等为其主要理论体系,以三体势、五行拳、十二形拳、进退连环拳、杂式捶、鸡形四把、抖大枪、捋麻辫、撕扒等为其主要技法体系,以锻炼内在精、气、神、意、劲为宗旨的内家拳文化体系。因此,长期而系统的形意拳训练,不仅能提高习者的实战技击能力,而且能够内养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培其本而壮其体、实其内而坚其外,达到增大肺活量、疏通经脉、促进新陈代谢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在各种学习、训练等类本质的对象化活动中,将其内蕴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文化模式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习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规范着人们现实的生活方式,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表现为一种武术文化精神。从全息论的视角来审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分支的传统形意拳,必然会因其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内在地整合了儒家、道家、兵家、养生家等的价值因素和文化成分,而内蕴有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全息文化基因,即民族文化精神,如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以人为本等。本文的核心就是揭示中国传统形意拳文化“贵和尚中”的基本文化精神,希冀为修习传统形意拳的武术人找到文化精神支柱,同时也为传统武术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1 “贵和尚中”的文化基本精神“贵和尚中”这一文化思想是历代前贤对自然、社会、思维现象和规律的哲理性认识,是对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和实践的中庸原则的高度概括。在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中,这一思想历史凝结在民族文化模式之中,成为维护民族和谐、团结和发展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从儒家经典《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戢们可知,“中”是根本,“中”为体之中、时之中、量之中、度之中,是处理一切事情必须坚持的“执两持中”的用中原则,即在实践中要遵循中道、变通、适中的中庸原则;而“和”是中和的意思,是多样的和谐统一和多元的整体平衡,是在实践中遵循“执中”原则而实现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的理想状态。因此,“贵和尚中”就是在实践中崇尚并坚持中庸原则,来实现整体而和谐的统一、平衡的理想状态,可以讲,“和”是理想、目的,“中”是途经、手段。然而具体到传统形意拳文化体系,“贵和尚中”作为其理论和技法体系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以中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来指导习者的形意拳技艺修炼过程,即在形意拳功法、套路、对抗以及实战的训练和格斗中,通过中道、变通、适中的中庸式训练与实践,来最终实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的技艺与人生的和谐境界。2 “贵和”文化精神在形意拳文化体系中的体现形意拳宗师刘奇兰认为:“形意拳之道无它,不过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而已,从一气而分阴阳,从阴阳而分五行,从五行而还于一气。十二形之理,亦从一气、阴阳、五行变化而生也。”也就是讲,形意拳文化体系的人体观是建立在气一元论的哲学基础之上的,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人是由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精微之气构成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系统,而形意拳的各种技法训练,如三体势、五行拳、十二形等,都是通过易骨、易筋、易髓三个阶段的修炼,来改善习者的精气神的总体状态,提高身心和谐、人与技击招法的统一程度,增强实战技击能力。2.1 功力训练使身体达到整体协调的中和状态形意拳从创编之日起,就以刚猛迅捷的劲力闻名于世,这与其重视功力训练是分不开的。而习者功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训练过程,其根本上是将人体内外上下的各种潜能提高到最高水平,并使其协调一致达到最佳的中和状态、健康状态、内外六合的实战竞技状态。首先,形意拳通过以三体势为主的桩功,进行调身、调气、调意的静中求动的修炼方式,提高内部各脏腑及其四肢躯干的素质,更重的是提高心意对人之五脏六腑、四肢筋骨、皮肤毛发等的指挥能力,改善身体在心意的指挥下,内外上下各部高度协调,实现心意的攻防指令的能力。正如形意拳宗师李老能在太谷传拳时强调:“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这种心意与内部五脏六腑、外部四肢百骸的整体中和状态,在身心表现为健康状态,在拳表现为刚猛迅捷的劲力,体现为较强的实战技击能力。要想达到上述目标,必须遵循三节合一、四梢警起、内外六合的原则,进行长期而系统的训练,因为这些规则本身就是整体中和思想的具体要求。具体来讲,如形意拳的三节理论认为,就全身来讲,上肢为上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下节,而这三节又可分为三节,上节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节之三节,胸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下节之三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全身九节,身背五弓。如果三节不明,就会出现“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倾跌。”的现象,因此,形意拳三节合一理论就是全身九节、五弓在心意的指导下达到高度协调的中和状态,发出刚猛迅捷的劲力的具体要求。又如形意拳四梢理论认为,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指为筋梢,牙为骨梢,四梢虽为体之梢端,但在攻防实战中爆发劲力时,要警起四梢,即怒发冲冠舌顶颚,牙欲断筋指透骨。显然这种四梢警起是一种全身整体协调的竞技状态的体现,具体来讲就是,在心意的指挥下,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瞬间变化,使体之四梢都谐调一致,服务技击攻防。四梢理论是形意拳的技击劲力的具体要求,但是在平常训练时,应保持似警非警、似松非松的发之于中节的松沉劲,否则,这种大强度、大运动量的发劲训练,会造成过度紧张的积累,有害健康,缩短寿命。再如形意拳六合理论认为,“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有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合一,称之为六合。”六合是形意拳的总体原则,不管是在桩功、套路和对抗训练中,还是在技击实战中,都以此为圭臬。其他如三节合一理论、警起四梢的理论,都是为了实现人体身心内外整体协调的六合竞技能力。其次,在形意拳的功法训练中,还有各种抖大枪、拓板、捋麻辫、揉球、打砂袋、撞树等辅助训练方法,用来提高头、肩、肘、手、臂、腰、胯、膝、足等身体各部的力量、速度、反应、柔韧等素质,提高功力水平。在这些辅助训练过程中,也必须遵循三节合一、四梢警起、内外六合的原则,这样就能更快、更强地提高习者的身体各项素质,从而提高其实战技击能力。2.2 套路训练使人与技、人与器械达到高度协调如一的状态形意拳套路的本质是一系列基本拳法或招法的有机组合,通过套路的训练不仅仅可以提高人体的身体素质,更为重要的可以提高人与技法的类本能的合一,人与器械的整体如一的协调。在进行形意拳的套路训练时,运用各种基本拳法和套路的训练,建立各种实战招法意念,通过千锤百炼的重复训练,使每招每势都达到高度协调而精准的类本能的随意运动,没有任何多余浪费的动作。在这种动中求静的形意拳套路训练过程中,同样要遵循形意拳形神合一、三节合一、四梢警起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实现人与技、人与器械的整体六合的竞技状态。在套路训练中,首先要进行五行拳、十二形拳、进退连环拳、杂式捶、鸡形四把等单练套路的训练,其次进行对练套路的训练,这样可以为下一步的对抗训练打下坚实的技术招法的基础。2.3 对抗训练使人达到随感而发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的竞技实战状态通过功法、套路训练,使人具备一定的功力基础和招法储备,然后就要进行接近于实战的对抗训练。具体的传统形意拳的对抗训练方式有双人对练、单势拆招、定步或活步打桩以及撕扒等,在这些对抗训练中,主要训练运用形意拳招法于实战攻防的能力,在不同的距离间,运用形意拳的各种步法、手法、腿法、肘法、膝法、身法等,将形意拳的各种刚猛迅捷的抖绝劲作用到对方的身体要害。实战技击能力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必须在对抗训练中,既要将十二形动物的进攻特技及其神意内化到自身的攻防技击中,更要揣摩体会形意五行拳中内含的似斧、似闪、似箭、似炮、似弹的神意,培养出心身内外合一、三节合一、四梢警起、整体六合的形神意高度统一的竞技实战能力。随着对抗训练的深入,这种因时因地制宜的攻防实战能力,逐渐达到随感而发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的最佳竞技状态。综上所述,遵循形意拳形神合一、三节合一、四稍警起、整体六合等形意拳理论的指导,通过长期而系统的功法、套路、对抗训练,能使心身达到整体协调的中和状态,也能使人与技法、人与器械达到高度协调如一的状态,还能使人达到随感而发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的竞技实战状态。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整体中和的“贵和”文化基本精神。3 “尚中”文化精神在形意拳文化体系中的体现“尚中”是我国古典哲学中的中庸思想,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已历史地有机地凝结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各分支之中。在形意拳文化体系的周身要领中有追求中正安舒、奇正相生的中道原则,在其实战中也有体现中道思想的守中用中的中线原则,在其训练中有循序渐进、无过不及的适中原则,在其实战中有体现时中思想的因时因地制宜的通变原则,这些都是“尚中”文化基本精神在形意拳文化体系中的体现。首先,本文中的“中道”是指《中庸》中讲的“中立而不依”,即平常所说的“不偏不倚”,具体在形意拳理论中,是指中正安舒、奇正相生的稳定身势。在技击实战中,下盘稳固的身势是发劲取胜的基础,而这稳如泰山的下盘功夫固然要经过长期而系统的三体势等桩功训练,但也离不开正确的周身要领的指导。形意拳周身要领的具体要求为:虚领顶颈、松肩坠肘、舒指塌腕、含胸拔背、松腹塌腰、敛臀扣膝、脚底平稳等,几乎所有的形意拳技法训练都要遵循这一原则,才能锻炼出前进不栽、退步不仰、左转不偏、右转不斜、中立稳固、不高不低的实战身势。另外,形意拳理论要求,实战身势要似正似斜、看斜似正、奇正相生,这样的实战身势,既有利于反侧趋避,有利于进退攻防,还有利于减小攻击面,便于防守。其次,用中执中的“中道”思想在形意拳的技击理论中,体现为进中攻中守中的中线原则。如拳经云:“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脚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仙也难防。”又云“进步发掌,先占中门,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又云“上打咽喉下撩阴,左右两肋在心中。”又云“肘护内五行,手护外五行。”从这些拳经可以看出,人体中线是形意拳进攻防守的核心部位,一方面,人体重要穴位、要害主要集中在人体中线,人体的重心也在腰腹部中线,进击人体中线既容易破坏对方的平衡,也会给对方造成严重创伤,而守护住自己的中线是保证不被击倒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当中线相对时,击中对方的距离最短,速度最快,受力较大,伤害较重,易于制服对方,因此,形意拳的实战技法基本上是以进攻和防守人体中线为主,体现了用中执中的中道思想。第三,形意拳具有系统而完善的理论和技法体系,各种技能的提高是以理论的学习和功法、套路、对抗训练为基础的。在形意拳的修炼中,既要遵循技术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的适中原则,在具体训练中,也要遵循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恰当适中的原则。因此,按照“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内家修炼理论,形意拳的训练要进行易骨、易筋、易髓的三步功夫,来循序渐进地改善人的气质和体质,而形意拳的劲力也要进行明劲、暗劲、化劲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劲力修炼,要掌握火候,循序渐进地修炼,不能越级而炼,否则,效果事倍功半,甚至有害于身心健康,因此,形意拳的各种技能的训练,必须遵循适中的原则,也正是这种适中的训练理论,体现了“尚中”的文化精神。第四,重视功力的修炼是形意拳实战的基础,但招法多变的能力也是形意拳实战的重中之重。在形意拳的技法体系中,基本拳法只有五行拳,十二形拳的技法是劈钻崩炮横按照象形取意、整体六合等理论原则的组合变化,而其他形意拳套路也都是以五行拳和十二形拳进一步的组合变化,所以,从形意拳的套路体系就可知,形意拳套路训练不是为练套路而练套路,而是训练一种根据实战需要变招发劲打击对方的能力,即形意拳技法的通变能力。当然这种技法通变能力,是以三节合一、四梢警起、五行合一、整体六合等理论为前提条件的。具体在攻防实战中,这种变招发劲打击对方的通变,一方面,就体现在把身体头、手、肘、肩、胯、膝、脚等作为身体武器进击对方的七拳变化理论,只要有利于进击对方,身体各处都能作为进击对方的武器;另一方面,体现在身体九节五弓调整发劲的方面,通过身体三节起、随、催的节节贯穿的变化,将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整体抖绝劲力作用到对方的要害。总之,不管是形意拳套路训练的目的,还是七拳变化攻防,还是身体三节变化发劲,都体现了时中通变的“尚中”文化思想。4 结语综上所述,在形意拳文化体系中,按照中庸的实践原则——中道原则、适度原则、时中通变原则——进行形意拳的各种训练和实战,可以使人心身达到整体协调的中和状态,也可以使人与技法、人与器械达到高度协调如一的状态,还可以使人达到随感而发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的竞技实战状态,进而提高习者的功力、技艺、实战技能,达到儒家致中和的和合境界,最终体现出“贵和尚中”的文化基本精神。参考文献:[1]来可泓.大学直解·中庸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41,143.[2]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拳意述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07.[13]太谷县志办编,吴殿科主编,程素仁,吴秀峰,刘鹏副主编.形意拳术大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4]曹志清.形意拳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18.[5]曹志清.形意拳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207.[6]曹志清.形意拳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316-320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