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武教头” 传承武术有恒心

武术流派 2013-07-05

功夫资讯网讯 穿过石城大道的喧闹,转进曲折的学院路,步入一户门口立着两个石狮的深宅,洪亮有力的吆喝声渐渐清晰,“马步、推掌、冲拳、踢腿……”日前,记者来到安徽省铜陵市铜都武术馆,在一间一百多平方米的练功房内,十几个后生挥拳踢腿,练得有板有眼;一位身形健壮的老人在一旁悉心指点。

老人名叫崔昌喜,今年66岁,现任铜都武术馆馆长和总教练,中国武术六段位,是远近闻名的武教头。崔昌喜自幼随外公习武,师承峨嵋派,拳种为外家拳,刀、枪、剑、棍、拳,样样精通。1983年,他代表铜陵市参加安徽省首届武术工作会议,同年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他领头组建铜陵市武术协会,连续六届当选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1994年,醉心武学的崔昌喜自筹资金开办铜都武术馆,延续自己的功夫梦,授业近20载,学员逾千人,该馆的学员在省内外比赛中经常摘金夺银。2009年,崔昌喜带队参加澳门“文武中国”武术精英大赛,获团体第二名。

目前铜都武术馆学员中,有20多岁的在校大学生,也有几岁的孩童。今年10岁的谢倾轩,在武术馆练习了5年,他母亲戴来娣告诉记者,孩子自从学武后,简直像换了一个人,原来早上赖床的习惯没有了,最重要的是毅力、意志与身体素质增强了许多。

崔昌喜两个女儿尽得其真传,成为铜都武术馆的两名教练。由于学员的进度不同,武术馆实行分班式教学。“学习武术热情不如以前,学武的人越来越少。”崔昌喜坦言,有不少是孩子愿意学,家长不太情愿,“也难怪,现在孩子学习课程多,分不开身。”崔昌喜的小女儿崔燕介绍说,“现在来学武的,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有的希望强身健体;有的是为了升学加分,因为武术特长生考试可以加分;还有的就是纯粹对武术感兴趣,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尽管生源有限,但铜都武术馆的收徒却十分严格。崔昌喜看重徒弟的品质和练武的出发点,品行不好的不要,恃强斗勇的不要。

崔昌喜主张“学拳先明礼,尚武先崇德”,武术馆学员间以“师兄弟姐妹”相称,实战对练仪式感很强,对练之前,双方先行抱拳礼,右手拳,左手掌,当胸一推,让人觉得两肋生风,豪气顿生。“不要软绵绵的,把精气神亮出来!”、“这么娇气怎么习武!”在教学中,崔昌喜是出了名的严厉,孩子们有时会被他训斥得哭鼻子,但课堂下,他给孩子们擦汗、买水喝,俨然是一位慈祥的长辈。

面对迅猛扩张的跆拳道馆、空手道馆等健身机构的挑战,崔昌喜表现得很坦然。他认为,自己和他们不是一路,传统武术强调师徒传承,武术的修练周期长,没有跆拳道、空手道有那么多的晋级乐趣,“3年小成,10年大成,传统武术要的就是‘滴水穿石’的韧劲。”

尽管心里不承认传统武术整体在走下坡路,崔昌喜还是把自己闲置的房屋拆分出几间对外出租,以维持武术馆的正常运营。自1994年开馆以来,崔昌喜就想着建立一家武校,以实现“体教结合,文武双修”,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搁置。随着年纪渐增,崔昌喜开设武校的念头更盛,他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两个女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铜都武术馆近期准备举办一场新老学员功夫演出活动,除拳术和器械表演外,还穿插有学员自己编演的本地民俗舞狮、踩高跷节目。在崔昌喜看来,只要能光大传统武术,不丢掉武术当中的忠义、恒心、博爱等优良品质,对武术进行适度的包装,是值得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