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凋谢的柴家窑鞭杆拳

武术流派 2012-06-08

塞上清冽的晨风中,两位农夫打扮的人都手持一根长不到1米、形如鞭杆的细木棍,在田野间近身搏击。一人身材中等、目光凝重,一人个子略矮、面色黝黑,二人手中鞭杆上下翻飞,一个棍如毒蛇吐信,一个鞭似疾风扫叶,前俯后仰,腾挪闪让,变化莫测,看得人眼花缭乱。倏忽间,二人身形一分,抱定守势,凝神相对。在他们身后远处,沧桑的古长城,残破的明宣威楼遗址,和那罩在雾气中的群山成了绝佳的背景,这一切如同武侠小说中的场景,呈现在记者的眼前……

6日,记者来到天镇县新平堡镇柴家窑村。据说该村人历来崇尚习武,所以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句俗语“柴家窑的架打不得,新平堡的闲话说不得”(意思是,柴家窑村的人多会拳脚,到了这里不要随便跟人打架;新平堡村的人各姓氏之间多有联姻,说不准谁和谁是亲戚,所以闲话说不得)。而这里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一种古拳术——鞭杆拳,刚才在田间对打的就是柴家窑鞭杆拳仅剩的两位传人张来有、李宝业。

张来有今年55岁、师弟李宝业53岁,都是自幼习武。他们告诉记者,鞭杆亦称短棍,短而无锋无刃,常藏于袖筒之内,是没有锋刃的刀剑,结合拳法成为鞭杆拳。这种拳术上打耳门、面孔,中打腹背和胸,下打腿脚关节,攻击性非常强。据说,过去一些往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的商人就用这种拳术防身,碰到抢匪后假意脱衣,乘其不备抽出鞭杆直打要害,一击退敌。张来有说,在很多地方都有鞭杆拳,但有的演变成了“社火”活动中表演的武术技,有的被改良为适宜健身的武术操,柴家窑鞭杆拳却一直保留着实战技击的特点。

张来有说,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说不清鞭杆拳来源于哪里。但从小听师傅说,很早以前,本村2个小伙子,一个叫张武(后名五和尚),一个叫王秃,幼年乞讨到少林寺,遇到高僧学会了鞭杆拳、手拳、甩棍拳三种拳术,以及布阵术和四门斗敌阵等。但这一来源并没有得到考证和确认,不过,张武、王秃确有其人,据说后来二人回到村里,把这些拳术、阵法传给了村人。

张、李二人是小学时候开始习武的,师傅是第三代传人,他们二人属于第四代。当时他们和其他同学组成柴家窑小学武术队,曾在乡镇学校比赛中获过集体奖。可惜后来第三代传人相继离世,一块儿习武的师兄弟,有的搬到外地,有的弃武不练,村里学武的人越来越少。原来的好几套拳,如今只剩张、李二人还会其中的手拳和鞭杆拳,但不够完整,更令人担忧的是,再往下根本没人学了,极有可能要失传。

来源:大同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