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老北京面人

武术流派 2011-05-11

功夫资讯网(记者:孙红丽)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老北京手艺人手里的绝活儿传承到今天,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散在北京各地。圆明园第16届踏青节上,作者在园内遇见老北京纯手工面人制作者——民间艺人胡先生。

据胡先生介绍,面人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以此来塑造各种形象。

面塑创作“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特别是“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通过搓、捏、揉、滚、压、揪、挑等技法,对细节充分拿捏,反复勾勒。从衣服褶皱的颜色,到旗子上的字迹图案,场景中的雕梁画栋,再到人物的眼睫毛、双眼皮、头饰发髻,无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细致入微。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胡先生说,如今北京制作面人的越来越少,没有人愿意学习,面人手艺逐渐在失传。做这个并不能挣大钱,养家糊口却是没什么问题。胡先生认为,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面人的市场还是有的。他希望有人能跟他学习,将面人工艺传承下去。学习面人制作工艺不仅继承了民间工艺,还解决了就业问题。有兴趣的还可以以此为平台来创业,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编者注:面塑艺术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俑”和汉朝的“傀儡”,宋《东京梦华录》、《老学庵笔记》,明《宛平杂记》和清《扬州画航录》等文献中都有记载,马王堆汉墓也有“面俑”出土。在北方民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时所做的带有吉祥图案的“花馍”可视为面塑雏形,而北京地区真正带有玩偶、观赏性质的面塑艺术则始于清末,当时民间庙会、集市上常见民间艺人捏售面人,其典型形象为拎着马扎儿、背着木箱子,“面人汤”与“面人郎”已蜚声海内外。解放后,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设立面塑车间,相继出现核桃面人、葫芦面人、微塑面人、仿玉面人等新品,防裂、防蛀技术也日臻成熟,使面塑真正成为可以长时间保存、居家鉴赏的艺术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