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好形意拳

武术流派 2010-08-18

从心意拳、心意六合拳的问世,直至衍变成形意拳,虽然历程长久,但在以前却鲜有人知,从清末至今才逐步传播开来,如今已遍及海内外,成为影响较大、传流较普遍的优秀拳种之一。许多精于其他拳种的武林高手鉴于形意拳的势简意赅,技法劲路独具特色,因而多爱好它并兼而学之。其中有许多人,一经锻炼形意拳就着了迷,甚至放弃原来多年所学而专修形意拳,如把心意拳改为形意拳的开山鼻祖李洛能就是最早也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至于其后则有李存义、尚云祥等名家,更无不是精于其他拳种而后专门改习形意并成为享誉武坛的大家。因此人们不能不承认形意拳的道艺是引人深究的,技术是别具独到的,下面就谈谈怎样认识和练好它:

一、形意拳突出意的作用对袪病健身有实效

形意拳从操练静与动内外兼修的三体式桩功开始,到锻炼形与意内外并用的动作和套路。难度较大,强度较高,它对人的筋骨、肌肉都有较好的抻展和发挥高度技巧的训练,它在抻筋拔骨和活血舒力精神贯注的操作下,能按轻松、自然、合协的技法要求入手,实践验证它确有较好的恢复体力、振发精神和治疗一些慢性病的疗效。它对心、肺的运动和训练,使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都能起到袪病、保健的作用。尤其是运用“气沉丹田”的横膈呼吸,不仅加强了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又助长了人体的新陈代谢,还对内脏起到按摩作用。特别是它所要求的“惊起四梢”、“发动内五行”,突出的还有“意”的运用,用“意”引气来调动内在的精神,对中枢神经起到良好的调解训练作用。这种“意”的作用,也是用“意”引气的技法,我们应充分了解和加以运用,因它在我们治病、健身和技法运用中都在起着主导的作用,不怪乎形意拳的前身曾叫过“意拳”。谈到“意”的运用和作用,尚派形意拳从站三体式桩功时起,就着重对它的训练。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都是要我们掌握和运用好“意”的作用。如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精神内守”,使“意”贯注到上肢的梢节——手的时候,在沉肩、坠肘的配合下,如能做到有关技法要求,手掌就有麻胀感或有热流和气感,指关节有吱吱的响声。这就是“意到气行”而起到的作用。在意注下肢时,做到前膝挺,后膝里扣,在“龙折身”的配合下,能做到有关的技法要求时膝关节就有酸痛感,或者热流和气感,膝关节时而吱吱作响 。当姿势正确、意气顺逐时,若再运用逆呼吸,当呼气气沉小腹、“意”注丹田时,小腹就有热流或气感,口内产生大量津液,随即咽下,以“意”引送到“丹田”,久之就会有咕噜声直下小腹,人就会顿觉腹腔舒畅,气顺腹实而又有力,这就是所谓“练丹田之气”、“丹田久练灵根本”的妙用。如此不仅使功力迅增,也使内劲有了发动的能源。也可以说这就是在“静中求动”,发挥“意”的作用而取得的成果之一。另外,人们多感到练习形意拳由于它的“手脚齐到”、“同身一力”的劲儿,练起来特别感到提神、舒气!它的治病健身效果也好、也快。但是与其它运动比较,却找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通过近人研究发表的“脚部穴位病理按摩法”,人们在诸多原因中找到了难于理解的一点,由“脚部穴位”使人联想到练形意拳所用的“槐虫步”,它是用后脚迅猛蹬劲,趟进前脚,当手脚齐到又劲疾踩落前脚以发劲(这种“踩落”之劲是指脚落地迅疾,并有使“踩劲入地”之力,以求根固,但绝不是用“撞跺”之力)。使脚部诸穴都得到频繁而又较长时间、有一定力度的按摩和刺激,特别当前脚踩落时,使处于脚根部位的生殖腺、前列腺、尿道等病理反射区,受到较强的刺激和较大力量的按摩,故它对生殖系统、肾功能及神经系统均可产生较好的治疗作用。但有人练形意拳为了显示其劲大、力猛,于是在发劲时就特意用力跺脚,这种练法是非常错误的,长此以往,就会使小腿和脚的肌肉、骨骼受到挫伤,待年纪稍长,两腿就会沉重而又僵滞,造成行动维难。且跺脚会震及头部以致伤脑,对健康生活不利。事实上人们在行拳之中,经常遇到由于落脚发劲时稍有不当伤及脚跟的情况,脚跟一伤,举步落足脚跟就会疼痛,甚至不敢着地,既痛苦又影响练功,一定要引以为戒。

二、形意拳理论和技击之法独特

在形意拳发展历程中,拳名、内容以及技法、理论都发生过不少变化。总的来看,它的理论全面且精深,在各拳种中独具特色,与太极拳的技法理论堪可媲美。太极拳前辈大家陈鑫著有《三三拳谱》,竟能以太极拳技法来解释形意拳理论,不管其论如何,足以说明内家拳间相互影响,具有共同特点。形意拳的技法理念有如下特色。1、“三节”:人体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根节、中节、梢节,并单独提出它的技法要求,取名曰“三节”,拳经中有“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的技法要求,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技击实战中的重要意义。“三节不见形”是因为它“合而能为一,分而能为三”。比如上肢,腰要催肩,肩要催肘,肘要催手,在这“三催”一气的作用下,使腰力得发,又可使上体完整一气。如果分而为三,又各有所司,各起各的作用,仍在“三催”劲的作用下,手被截则肩、肘仍催,即可在被截处发劲打之,这就是“拳打三节不见形”的妙用。从中也可看出形意拳提出“三节”技法的可贵之处。2、“六合”:人体外在的上、下肢各个“三节”和劲路结合起来,称为“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这个“合”是指动作和发劲时上下肢要做到动齐而又劲整,并非指上下相对。人体内在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三合”。内、外三合并称“六合”。“六合”为形意之本、动作之法,也是整劲之源,没有“六合”就等于没有形意拳上下相合、内外一体的整劲,它是整个动作和技法能否得以发挥的关键。形意拳较早提出“六合”理论,且比其他拳种更为具体。3、“束身而起”:形意拳对手和臂的要求突出在“束”与“催”的技法运用上,与太极拳所要求的“松”与“圆”的技法有很显然的不同。形意拳经所讲的“践钻法”(有人称它为十六处练法)其中提出“四就”,所谓“就”指的是“束身”,既周身上下束而为一的意思,它在一身之法中所讲的“束”不仅是为了把周身“束”成一个上下相合、内外如一的整劲,而且“束”正是为了“展”,为了打和放,换句话说就是它在运动中在未发动之前,为发劲做准备。经曰:“束身而起,藏身而落”,这里所说的“起”是指去也,也就是说当我们准备进攻对方时,就要做到“束身”而去,这个“束”也是“就”,也就是为了蓄力,以便在一接触到对方时能沾身发劲,当然这个“束”不是用力收缩,而是在轻松自然状态下本着“肘不离肋,手不离心”的技法要求去动,不动则已,一动则同身俱动,势如奔雷坠石,只有这样才能使臂借身力而力大。要您做到臂借身力,就得利用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作用,只有在“束”后再展,又能做到“催”而发则功成矣,也就达到了臂借身而得发的目的,习之既久,自然能使身臂的动作和劲路逐渐形成一体,而致“意动则发”。这一技法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活”藏于“实”中,“动”隐于“静”中,体现出不讲用招专讲变劲的技击特点。它所说的“劲”不是人们常说的一般臂力或力量,而是指靠正确技法锻炼出的特有的技巧力量叫“劲”。这种具有高度技击技巧的“劲”,也只有练得上下内外以丹田为本,周身一体,才能掌握到窍要,才能找得到真劲,到此地步不动则已,一动周身俱动,因而产生巨大威力,进而才能打出沾身纵力,而且沾到哪,哪都能发劲。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高超技艺境地,父亲李文彬先生教人时突出讲究练功找劲,其道理就在于这里。4、“硬打”:形意拳有一个独特的理论和技击之法叫做“硬打硬进无遮拦”。它和一般武术在技击上的“见招破势”、“随机应变”的理念截然不同,也和精于“打动不打静”、“以静制动,化而后发”的内家拳的有效经验背道而驰。因之有的人对“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技击之法不理解,或误认为是“蛮干”,是冒险的鲁莽行为。而一生专攻形意不计其他的尚云祥先生,本身又是个身材矮小,体单力簿的人,然而正是他通过自身的勤学苦练,以及几十年的实战验证,提出来应该拿这个“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技击标准当面镜子让人们来对照,以检查技法对错和取得的成就高低。这一提法一般人是难以理解它的内涵和实际作用的。人们都知道内家拳所讲究的“打动,不打静”、“以静制动”的技击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引动对方在动态中,不仅能借其力,而且其根不固,打之易发。如果在静态中站之既稳,步子虽小也会步实根固,发之不易。这个道理和实际体验,练过武术的人概多知道,从表面看只认为“打静”是比较难,但从实质探究应该说是“刚劲”未练到家。不用说没劲,就是有劲也发不出来!要揭开这“打静之门”解决这“放劲之窍”,就得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这面镜子来对照。先生教练形意拳很少讲招法,着重要求“练功、找劲”是有道理的。因为再好的同一招法,也会因人的身材高矮、力量大小、身手快慢不同,产生不同使用效果,甚至个别还会出现反作用,所以先生很少讲招法,而突出要求“练功、找劲”。既讲“练功、找劲”,那么该先练什么功?又要先找什么劲?由于形意拳的进阶之路,有“三乘功夫”、“三步练法”之说,通过前贤的验证,万法归宗,必须先解决强身致用的问题。要练就先练能求得内外完整一气的“六合”之功。没有内外六合的完整功夫,周身散乱便失掉一切,要找就先找迅猛刚实、无坚不摧的阳刚之劲,没有这阳刚之劲便没有追求三步功夫的基础。所以只有从“练功、找劲”中求得了它,才算悟得正道,在不努气,不用拙力,从自然、合协中先把阳刚之劲打出来,再求提高,再把刚劲练得既迅猛又刚实,练出如猝裂山崩的“爆发劲”来使内劲逐渐充盈,能动得疾、打得实、放得远,表现出迅如闪电、炸如崩雷的微风和干脆劲来,才算有了不借惯性,不用外力,自身发动,沾着就有的真本领。有了它才能体现出形意拳的真劲,“火机一发物必落”、“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技法真谛。只有这样劲随意发,打从心愿,想打就能放,才算真正有了主动权,才算真正有了发人的本领。先生提出拿“硬打硬进无遮拦”当面镜子自我照一照便有自知之明,拿它当个尺子,来自我量一量,便可知道自己的技艺水平,这是对自己有切实地促进作用的。岂不知从技法上知道“硬打硬进”又能在实践中敢于使用,仅这一点在理解上已经高人一筹。因为人们如果不知道基本技法,甚至连想都不会想,又怎能谈到使用呢?虽敢用,但是打不动,这说明不是没有真劲,便是用劲方法不对,如果还能打得动,但是打得不理想,则不是技法不纯,便是功力不到。这足以说明“硬打硬进”不仅是检验自己技术水平的尺度,也是验证他人技法水平的试金石,在形意拳的技术理论和技击之法上除有“硬打硬进无遮拦”外,还有“火机一发物必落”的要求,这在技击效果和运用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说形意拳的理论和技击之法有独特处,仅此两则,不是足以说明问题了吗?!上述的几项技法和理论着重讲的是肌体动作的,下面再举一个能震撼精神的理论例子就更耐人寻味。5、“四梢”:这一技法是根据中医理论而把它运用到武术技法上来的,实质是发挥“意”的作用,使神之所至,振起精神,胆大气壮,使动作技法能起到威撼的作用,实质就是形意拳的对“意”的运用。人的毛发为血梢,指(趾)甲为筋梢,齿为骨梢,舌为肉梢。四梢的发动曰“惊起”,说明它有振起精神的作用,亦即“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也。”如经云血梢:怒气填膺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毛发虽微摧敌何难。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撼,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舌之威落魄丧胆。筋稍: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爪之所至皆可奏功。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皆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按上述内容人们把“四梢”之威化作简要的比拟,则更生动而又便于记忆:“舌若摧齿,齿若断筋,甲若透骨,发若冲冠”。心一战内自动气自丹田发,四梢但齐内劲自出。或云:“四梢无不齐,内劲无不出”。综上所述,都是说“四梢”的精神威力,要求在平素锻炼中能处处时时注意,则神之所至,自会气壮神旺,用于技击之中自然摧敌不难。先生在教练形意拳时,强调“神”的运用,以惊起“四梢”之“神”,还有发动内五行之“神”,即“心动如飞剑,肝动似火熖,肺动威雷声,脾动肾加功。”我们平时锻炼,只要身体一动,“四梢”之“神”即能惊得起,内五行之“神”再能振旺,与身形劲路相互结合就可形神完整,若再能内劲充盈,操之既久水到渠成,则不论用之于健身或御敌,自然都会起到可贵的壮气提神的作用。形意拳在理论和技击上多此一壮气提神之法,证明它有独特之处,可谓信乎不假,仅举这些实例,已是说明问题,余例多则毋庸赘述矣。

作者简介:李宏,1954年出生于北京,齐齐哈尔市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国际武术散手道联盟荣誉顾问,中国尚派形意拳第二代掌门人,中国武术八段。自幼随父亲李文彬学练形意拳,在国内外武术比赛上屡夺桂冠,多次担任武术比赛裁判长及仲裁委员。编著《尚派形意拳械抉微》系列丛书,出版尚派形意拳系列教学光盘,桃李满天下。因对武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于2007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武术名家”,2008年被评为“世界武林百杰”。吕沅潞,女,李宏老师得意弟子,现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武术特长生,擅长形意拳、通背拳等传统武术拳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