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好状态 给对手压迫感--丁俊晖专访(下)

武术流派 2010-05-28

不再是几年前那个讷言内向、不惧世事的“神童”了,在回忆这些年所走过的路,23岁的丁俊晖对赛事改革、职业发展、人生选择,开始有了辩证的思考,幽默地作答。

对于斯诺克一般十多局、有时长达三十多局的马拉松式赛制,丁俊晖也觉得“确实太长,整个人不太适应”。

丁俊晖认为,在长局赛制下,前半段,大家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力很高,能够打出好球来,但在经历长时间的焦灼,导致体力、脑力消耗殆尽时,选手的失误就增多了。“观众也没什么看的了,就是……看大家一起在失误”。

丁俊晖表示,自己年轻,虽然还没到前面说的那个失误频出的程度,但世锦赛“完全没必要那么多局数”。

对于把比赛改短一些的改革,丁俊晖认为应区别对待。局数的长短要根据赛事级别合理设置。高级别赛事可以放得稍微长一些,低级别的可以放得短一些,局数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让运动员觉得这个比赛差不多、恰到好处是最好的。

丁俊晖的成功之路曾被中国相当一部分家庭所效仿。他们倾尽全力,把小孩送往各地学习台球,期待一朝成名。

对此,丁俊晖再次表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走这条路。“如果以前没有接触到台球,不知道练习台球是个需要吃苦、需要天赋、甚至需要磨难的话,就不要逼迫自己的子女去走一条不知道未来的路!”

丁俊晖告诉记者,当时他练习台球是本身自己喜欢,不是受到家长压迫去学的。自己喜欢,再加上家长支持,丁俊晖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如果现在的小孩、家长,看到中国球员的成绩越来越好了,就觉得在台球方面可能发展一下,那这种想法就太简单甚至幼稚了!”

“其实,我们是练了多少年,然后才会有一点点成绩。家长有没有想过,把自己小孩送到一个训练场所,在天天训练、枯燥无聊的环境下,这对小孩是多大的一个……”,丁俊晖似乎想到当年自己的艰辛,“如果他们要真正让孩子有一条很好的路去走的话,我觉得,去帮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好的。”

丁俊晖回忆说,当年自己16岁,一个人到国外去练球。那个年龄的他是有一些胆怯的,人生地不熟,在英国又没有朋友,两国的文化环境不一样,丁俊晖不知道该怎么交流,也怕交流后受到对方歧视,干脆不跟他们去交流。到后来慢慢适应了环境以后,经常跟其他球员打球,大家有一些交流并最后成了朋友。“到现在,才完全适应”。

现在中国打斯诺克的人很多,很多青年选手的成绩也不错。有人认为,中国人很适应这种技术性的运动,斯诺克的未来在中国。沉思了一会,小丁幽默地说:“其实这种运动,地球人都适合”。

“你要是有天赋,你喜欢这个运动,你又坚持去训练,我觉得很多人都能够打好这个斯诺克,也不是说光是适合中国人。现在中国的台球市场是最大的,很多赞助商也愿意投到台球上来,以前中国公开赛一年有一次就不得了,现在还有两个国际大赛。”

丁俊晖也希望能够多打些比赛,能够多一些高水平比赛在中国进行。“毕竟每次在中国进行的比赛都会有很多外卡发给中国运动员,能够让中国年轻运动员对国外选手有接触,能够亲身体验一下高水平比赛,对中国选手的成长比较好!”

从初入职业斯诺克的一个混沌少年,从原来的单纯到想法多,再到学会让自己不要多想,丁俊晖觉得自己的变化很大,对台球这项运动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小时候打球精力比较旺盛,也很容易集中,不管什么情况,一下子能够把自己集中投入到台球方面,现在想的东西比较多,有的时候打球很难集中到场上面。”。

“当然现在经验比以前好得多了,见识也多了。也输过很多球,从输球当中能够学到很多经验,我觉得现在最主要的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得稳定一些,让自己在比赛中能给对手以压迫感,这对我今后成绩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