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套路与拳架分析-赵艳

功夫秘籍 2014-05-19
武术的套路是武术攻防招式的组合,太极拳的套路也是如此。太极拳套路在传承过程中又会形成不同风格特点的拳架。以杨式为例,就有大架、中架、小架,还有虚腿架、实腿架、提腿架。从行拳的速度上分,又有慢架和快架。套路和拳架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含义。本文就是要探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一、套路是拳术的本体,拳架是套路演练的风格。武术套路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前人在搏击格斗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若干个实用有效的招势,为了方便训练,利于记忆,就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个招势串连起来依次演练。这种顺序,是依照动作的开合、虚实的转换、攻防的规律来进行编排的。例如,太极拳套路中为什么“单鞭”之后接“云手”?因为“单鞭”完成之后的定势是两手在体侧打开的状态,按照太极拳的运行规律,下边的动作必须是先“合”才能进行。而“云手”的运动轨迹恰恰是先合后开的。这两个招势连接起来就能自然顺畅地演练。再从攻防格斗的规律来看,“单鞭”完成之后的定式是一个“打开门”的状态。这时,自己的头、颈、胸、腹部的要害部位都暴露在对手的攻击手之前。所以下面的动作,必须是先用两手“合”来防守对方的进攻,保护自己的要害部位。而“云手” 一势的先“合”,恰恰能放开对手的进攻,然后一 “开”又能打击对方。这时开合连接、虚实转换、攻守易位的巧妙设计,是有着科学的规律的。这样,几十个招势串连起来演练就成了套路。武术家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会不断吸取别人的妙招充实进自己的套路,也有人以动物的搏斗中吸取招法编进套路的,如虎扑、鹰旋、蛇缠、螳螂手等。使得武术的套路越来越复杂,甚至形成拥有数十种套路的一个门派。武术套路一经形成就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其结构顺序和招势的练法就基本定型,既便于演练,又便于一代代传承下去。它同时也具有了技击功能、健身功能、表演观赏的功能。拳架与套路紧密相联,没有套路就没有拳架,拳架就是演练套路的不同风格特点。然而这只是从外形上看,不同的拳架它的练法、功能、技击作用都有所不同。下面比较一下杨式太极拳的几种拳架:太极拳中架(也称“健侯架”)中架的姿势高低,动作幅度适中,是初学太极拳的入门架子。中架除了练习太极拳的基本劲路外,还是练圆。在练习时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做到圆活追贯、上下相随、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在实践中主要用于中盘。中架是太极拳中的练架、功力架,练起来权长功力。太极拳小架(也称“班侯小架”“少侯小架”)小架的特点是姿势高、速度慢、动作幅度小,故称小架。整个套路中两手掌始终似抱球运动,不带发劲。从表面看,似乎比中杂简单,其实小架比中架更难练。必须有中架的基础才能练好。因为小架是由招功、劲功进入气功的阶段,真正把阴阳、则柔、虚实、动静、蓄发、体用和为一体,乃至无形无象,全身透空之境界。故此,该架被历代传人视为珍宝,密不外传。加之,班候、少候脾气急躁,徒弟甚少。社会上很少见太极小架的踪迹。北京地区只有许禹生的传人张虎臣一支流传。可幸的是杨式太极传人路迪民先生把自己学的班候小架套路发表在《中华武术》杂志上,使得学习和研究杨式小架者有了可靠的资料。顺便说一下,有人认为小架既然动作小,必然速度快,因而把小架和快架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小架也是慢架。杨式的传人全佑把小架改造发展成了吴式太极拳。可以说吴式与杨式小架的风格最为接近。太极拳大架(也称“澄甫架”)大架招势顺序与中架基本一样。因手法舒展,步行宽大而称为大架。是杨澄甫把中架改造成了大架。他为了推广太极拳,把一些招势的练法进行了简化,还刪去了几个难度大的招势。因此,大架是中架的修改架。有人说是“定型架”,是不妥的。实际上,在杨露禅那个对代,杨式太极拳就己经定型了。这从近些年挖掘出来的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就可以看出。“府内派太极拳”的套路结构、招法、功法都已经很成熟的“定型”了。而“府内派太极拳”是没有经过杨澄甫修改的。如果对拳架套路进行过修改就算是定型的话,那么现在又编出了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岂不是给杨式又定了一次型?大架拳化繁为简,易学易改,再加上杨澄甫和他的弟子传人在全国和海外的推广,是杨式太极拳中普及得最广的拳架套路,在全民健身中贡献很大。这是必须肯定的。太极拳提腿架提腿架本人只听说过,没有习练过。这种拳架的书籍也没有出版过,资料很少。在互联网上我到了杨式同门的拳友演练提腿架的视频。这个拳架的练法,是上步时不是往前迈步,而是一条腿支持体重,另一腿高高地提起来,如同金鸡独立一样,然后支撑腿弯下去,提着的那条腿如同做仆步一样搓出去上步。这种练法显然能很快地增长两腿的动力。而且,由于每一个招势里都有一条腿悬空,便于用腿踢、蹬、踹、摆,有利于实战。但是,这种拳架极费体力,极吃功夫。所以,练的人很少。太极拳快架快架的招势顺序与中架相同,其特点是速度快、姿势低、步子大。一百多个式子的套路在三分钟内一气呵成,故称为“快架”。快架还有一个显著的持点,就是很多招势要发劲儿。此拳架难度大,发功快,技击性强。必须在练好中架、小架基础上才能练快架。初学者如杲直接学快架,很容易练成刚猛的外家拳。杨式太极拳的几种拳架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本质上居于一个体系——杨式太极拳体系。这几种拳架的关系是:中架是练架;小架,提腿架是功夫架;大架是基础架、养生架;快架是技击架。当然,这种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练功夫架也能养生。练养生架,再练好了推手、散手、内功,也能进行技击。二、不同的拳架会形成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拳架,虽然拳理一样,但演练出来风格可能会大不相同。长期的发展传承,逐渐会形成不同的流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班侯小架”经全佑、吴鉴泉、王茂斋发展成了吴式太极拳。孙禄堂精于形意拳、八卦掌,他晚年又学了武式太极拳。他在武式太极拳的拳架套路中融进了形意拳、八卦掌的身法、步法、手法、修改了武式太极拳的拳架,从而最终形成了孙式太极拳。济南的洪均生是跟陈发科学的陈式太极拳,他传的拳现在已成了“洪式太极拳”了。就是在杨式太极拳内部也有不同的支派。除了不同的师承之外,就是同一师承,拳架也有不同。例如,杨澄甫的弟子郑曼青,他的拳架风格与别的师兄弟都大不相同,因此,已经被称为“郑子太极拳”,俨然自成了一个流派。流派众多,拳种丰富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拳种丰富,流派众多,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内容性很强的表现。中华武术连动物的猫窜、狗闪、兔滚、鹰翻的技法和形象都能容纳进来,自然对各种武术门派的精华都能吸收容纳。太极拳也是如此。例如,杨式太极拳中“双峰贯耳”这个招式,在武当山太极十三式和陈式太极拳老架中都是没有的。而这个招势在少林拳、长拳里确实经常出现的。这就说明了杨式太极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纳了外家拳的一些东西,经过改造,为我所用。这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三、套路。拳架虽不同,但都是正宗。太极拳有着陈、杨、吴、武、孙、赵堡、武当等多个流派。杨式太极拳又存在着多种套路和拳架。有人就会习惯性地问:哪一流派、哪一种拳架是正宗的?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都是正宗的。传统武术界过去经常有“正宗”之争,关键就是对“正宗”这个概念没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清晰的界定。以至于很多人只认为自己师傅教的才是“正宗”,别人练的都不“正宗”。于是,争端就起来了。我认为对于“正宗”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应该主要有两条:一是要合乎拳理;二是要传承有序。先说合乎拳理。太极拳不管有多少流派,有多少种套路和拳架,只要它是合乎太极拳理的,合乎《易经》的,合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就是正宗的。其他的问题:套路的长短,拳架的高低,速度的快慢都是外在的东西,不影响本质的。就好比京剧,只要是皮黄声腔,不管是梅派的端庄华丽,还是程派的低回婉转,或是荀派的俏丽活泼,都是“正宗”的京剧旦角。这个合乎拳理的标准必须有。不然的话,假如有人会练一套螳螂拳,硬说自己是“螳螂派太极拳”的开山鼻祖,又该怎么办?拿太极拳理就能区别开。传承有序,就是指确确实实是传统太极拳哪一派,哪一支的第几代传人,师承于谁都清清楚楚。有这个传承,就具备了“正宗”传承人的重要条件。政府给各拳种传承人颁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就非常重视这个传承关系。(当然,传承人练得如何,功夫高低是另一回事。)这个传承有序的条件也是必须有的。因为现在自学太极拳的也很多。如果没有这个传承的界定,很可能有人只照着光盘比划了几个动作,就敢自称是太极拳第几代的“传人”或者“大师”了。我认为有了合乎拳理、传承有序这两条界定,就能把握住“正宗”的本质属性,避免在细枝末节上做无益的争论,使太极拳健康地发展下去,推广开来,造福于人民大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