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松感哪里找?-张志明

功夫秘籍 2014-05-09

松感是练太极奉时正确放松的结果,是正确放松所引起的肢体节节松动、舒适畅快的感觉。松感是人体生理自然、心理自然、运动自然、艺术自然的反映;是以心行松、以松运身的运行体验;是苦练巧练的收获,滋润生命的营养,开启智慧的钥匙,陶冶情操的炉火,洗涤污垢的圣水;是由着熟阶段进入懂劲阶段的绿灯。松感对人产生正激励,使人产生正情绪、正意向,是催人回归生命本真,追求善和美的正能量。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角度说,松感能协调身心各部位、各器官、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其各归其位、各负其责、各尽所能、互相沟通、相互促进,以理顺生命机制,挖掘生命潜力,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健康长寿。从修身养性的角度说,松感能使头脑冷静、神情平和、胸怀开阔、言行准确,有利于适应环境,有利于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提高太极拳技术的角度说,松感是内功运行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身心舒展、肢体协调、动作流畅,使自练时能够用意不用力,用重量不用力量,用偏沉的方法启动和推进拳势运行;使技击时能舍己从人、不去不顶、沾粘连随、以柔克刚。从艺术修为的角度说,松感能激励身心,使人伸缩自如、起落随和、盘曲折叠、开合互辅、奇正相佐、随意赋形、舒卷柔和、以情催动、抑扬顿挫、行云流水、悠游不迫,产生内涵丰富的艺术效果,使练者身心愉悦,观者拍手叫绝。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说,松感给人浸筋入骨的舒畅,与心中对传统文化的美好印象,与阴阳相济、构建和谐、处雌守柔、无为而为、上善若水、弱者道之用的传统思想是一致的,有一种下意识的吻合。松感像是传统文化入心的暖流,使人倍感亲切,对继承和弘杨传统文化,有情感上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松感重要,却难以上身,应静下心来,长期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

一、松感应到规矩之中寻找

规矩是标准,是法则,是要领,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规定,是一种技艺不同于其他技艺的独特规律,是人品和艺品纯正的保障。太极拳的规矩,从具象到抽象,从方法到理论,可分为四个层次,加上吸纳其他学科的知识,总共可分五个方面:一是肢体外形动作的规格标准,如一个动作的手、脚应该怎么动,从什么位置起,经过什么位置,到什么位置止,包括起落的高度、绕摆的弧度、伸缩的幅度、旋转的角度(朝向)等;二是身体主要部位的常规意劲要点,如头部的虚领顶劲,上肢的沉肩坠肘,上身的含胸拔背,中段的气沉丹田、松 腰落胯、尾闾中正,下肢的虚实分明等;三是对全身的整体要求,如外三合、内三个、三尖相照、外撑内抱、中正安舒、对称放松、节节贯串、柔和匀缓、圆活连贯、随机顺势、曲中求直、沾粘连随、以柔克刚、开合相寓、折叠转换、掤劲不丢、用意不用力等:四是哲学思想及伦理道德,如阴阳太极、无过不及、物极必反、留有余地、与人为善、逆反思维等;五是相关的科学知识,如人体生理学、心理学、中医学、气功学、力学、兵学、美学等。这些规矩,或是先人松着练拳成功经验的总结,或是更深广的文化元素,都体现了生命和谐变化的内在联系,不但是松顺之道、行拳之道,而且是做人之道、健身之道、开智之道,是全面提高生命质量之道,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松感到规矩中找,规矩可到网络、光碟、拳书、老师面授,乃至拳外生活和其他艺术形式中找,只要有心,随时都可能受到启发。例如,我在电视上看到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先生教人如何唱高音时说:“不要向上够,要向下沉;体内气沉下去了,高音自然就上去了。”艺术是相通的。打拳也是这样,手要向上举,腰胯就要凭自身重量向下沉,用腰胯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把手举起来,而不能直接用力向上举手。这就是有上必有下、用意不用力、用重量不用力量的行拳规矩。行拳规矩最集中的还是拳书,书中的规矩是作者经过字斟句酌的,比较成熟。所以陈鑫先生说:“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读书虽然有“开卷有益”之说,但重点还是要读经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经典拳论,如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陈鑫、陈长兴等历史名家的著作。也可读当代拳家的论著,文字更好懂。读书读多了,也常发现有各说各理、相互矛盾的地方,这时可通过自己的练拳实践,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甄别,采纳自己比较有体会的观点。其他说法也不一定完全不对,可留做今后参考。

对于初涉太极拳的拳友来说,要特别重视外形动作的规矩,要找一位明白的老师求教,按照规矩一招一式地学准确。整个套路学完后,一方面自己往熟悉里练,另一方面还要经常请老师、请拳友指点,指出不妥之处,反复进行修改;即使招熟之后,进入找松感、练内劲的阶段之后,也不能完全不顾外形动作,发现毛病,也应及时改正。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就像建高楼的地基和墙体一样,只有地基踏实、墙体牢固,大楼才有前途。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准确与否,决定着今后找松感、练内功的成败,决定着拳品的高下和锻炼效益的深浅。练太极拳是以外动引内动,然后才是以内动催外动,实现内外相合。外形动作若是不合规矩,就不可能引出正确的内动,即使是偶尔有松的感觉,也是不合规范的,不值得高兴的松。虽然有重内轻外、重意轻形的说法,但那是对已进入懂劲阶段的拳友说的,不是对初学者说的。对初学者而言,必须把外形动作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

蕴含松感的规矩当然不只外形,像均匀、轻灵、圆活、沉静,乃至太极拳所有的规矩都含有松的精神。这些规矩都不是某一个人想当然想出来的,都是历史的筛选、积淀,是历代拳家从松着练拳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汗水、心血、智慧的结晶,是符合人体生理、心理运动规律,符合技击需要的,值得我们格外珍惜。按照规矩练拳,从规矩中找松感,就是寻找先人的感觉,与先人相沟通、找共鸣,进而才能真正懂得内中身心放松的精华奥秘,感受其中的自由空间,然后才能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任意收放舒卷。

开始,规矩是一种约束,约束你丢掉不利于放松的思维习惯和动作习惯。规矩同时也是一条道路,引导你朝着有利于放松的方向努力。继而发现,规矩之内又有一个空间,是在过与不及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回旋,寻找放松感觉和身心舒畅的空间。规矩是确定的,空间是灵活的,正因为确定性之中包含有灵活性,所以,不同人才可以打出不同的风格,展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再练下去,规矩又是一个平台,是通过松开松合、松伸松缩,激发生命活力,舞动情感波澜,与天地沟通信息、交换能量,实现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平台。规矩中所蕴含的松感是由浅入深、由微渐著、无穷无尽、丰富多彩、逐步释放的。最后,规矩的概念融化了,消失了,内化为情、劲,外化为神、形,融入拳者的血脉之中,变成拳者生命的一部分了,如虚领顶劲的规矩变成精气神了,含胸拔背的规矩变成宽广的胸怀和挺拔的形象了,沉肩坠肘和松腰落胯的规矩变成沉着稳健的气质和风度了,腿脚虚实分明的规矩变成既稳重又轻盈的步态了。

二、松感应从慢练过程中寻找

练太极拳是个精雕细刻、追求质量的细致活。细活必须细心做,慢慢练,在慢练中对照规矩、用于自身、寻找松感。练太极拳找松感像蒸馒头发面,必须有一个酵母菌繁殖的过程,要给全身细胞一个觉醒反应、拉开距离、松出空隙的过程,给经脉气血一个疏通流动的过程,要给松感留够从心意到形体之间,从筋骨到皮毛之间,从中心到末梢之间,如水依次流动的时间,以便在从容淡定、无端循环的运行过程中体会心与意合,意与松合,松与力合,力与形合,体会拳法拳理的贯彻情况,体会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的不同松感。松感在流动过程中,遇有感觉不明显,通行不顺畅 之处时,似停非停的放慢速度,用心意将其融解,使其像坚冰化成水似的顺利流过。在松感通行顺畅时,特别是在肢体伸拉时,尽情享受伸筋拔骨的畅快,沉浸在缱绻留连的幸福之中。开合转换之时,气机盘旋舒卷,肢体似龙绞蛇惊,激情如翻江倒海,神情像梦幻朦胧,自我陶醉,意味无穷。分手如抽丝,手中丝像是分别从对应脚中抽出,从容和顺,小心谨慎,唯恐将丝扯断。合手如揉棉,感受棉之弹性、柔软、婉约、温暖。还可想象,肩、胯、肘、膝、腕、踝等主要关节,像与天地及周围环境牵丝挂线,公转时如抽丝,自转时如缠丝,伸屈绕摆,均匀画圆,含蓄隽永,情意缠绵。肢体由上向下放松时,松感如水渗沙,层层下行;由下向上放松时,松感如汽蒸腾,节节上升;由内向外放松时,松感如墨洇纸,放大身形;由外向内放松时,松感如龙吸水,敛入骨中;左右之间依次放松时,松感如水流动,节节贯通。这一切,都是松感和缓运行,都是生理、心理体验渐变,都是在经历一个气血流涌和神经感应的过程,一个变化情绪、调整心境、抚慰精神、激发灵感、发挥想象、享受幸福的过程。丰富的松感需要过程盛载,细腻的变化需要过程展开。过程使人松快,过程挥洒风采,过程决定成败。过程需要时间安排,过程不能急,不能快。慢练生稳静,静极生运动,慢中出细活,慢中长内功。

42式太极拳集中了多个流派的传统特征和经典动作,集中了一些当代太极拳家的集体智慧,是太极拳中的精品套路。它之所以受到一些人批评,是因为竞赛规则规定必须在5~6分钟打完,让人不但没有时间寻找充分放松的感觉,就连定势时稍沉一下的时间都没有。所以,2004年以来我坚决拒绝参加任何比赛、表演,沉静下来,由着性子,跟着感觉走,按着身心感觉最舒适的速度练。现在我练一遍42式太极拳一般要15分钟,慢时要20分钟,即使在公共场合,为了迁就身后跟着练的拳友,稍微加快一点,也要12分钟。慢练,就是把每个动作的过程拉长,把每个动点的形象放大,以利于意念对动作“观察”得更清楚,身心对动作体会与把控得更精细、更准确,稍有不妥就能及时发现,迅速纠正。慢练,内在的身心变化才能跟得上,走得到,走得够,走得心满意足,才能深入地、充分地挖掘身心潜在的先天良能。慢是因为内涵丰富,内动细腻,可简称为繁。功夫不到的人慢不下来,是因为内涵贫乏,内动简单,可称之为简。练拳的过程都是从简到繁,越练越细,要练的内容越来越多,所以有“能慢尽量慢”,“越慢越好”的说法。但是,物极必返。当慢练的时间久了,各细节非常熟练了,不用意念督导也能准确无误的做到了,又可以化繁为简,把所有的细节都统一到全身一伸一缩,意气一开一合的大局之中,速度上又可以相对快些。事物发展都是按“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螺旋上升、发展变化的。练拳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繁否定了简,新层次的简又否定了繁。简——繁——简,这是一个发展周期。然后又进入更高层次一个简——繁——简的新周期。循环下去,以至无穷。内容简则速度快,内容繁则速度慢。在这繁简递进、快慢交替的循环中,松感就越找越深细,拳艺就越练越高超,练拳的各种效益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三、松感应从多练中寻找

练太极拳放松,只是心里知道还不够,只有身体知道才可能有松感,只有神情知道才可能生松活。太极拳主要不是学会的,不像学算术一加一等于二,心里知道就行了。学太极拳需要的不只是一种认知能力,更是经脉气血的畅通能力,神经网络的感知和指挥能力,运动情感的催动能力,筋骨肌肉的自觉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这些能力不是想念出来的,而是实际锻炼出来的,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运动实践,疏通体内的各种沟通渠道,让身体各个部位、大小关节、筋肌皮肉都更加灵敏,都找到运动感觉,记住弛张状况,熟悉变化过程,练就想动就能动,想松就能松的自觉意识和自控能力。“要练到神经 完全听命于意识,运动肌完全服从神经的指挥,进而使随意动作达到自动化”(唐才良)。要形成心想身应的条件反射,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连锁反应机制。进而还要神情知道、记住、熟练,心里一想某个动作,气血随之涌动,神情随之向望,全身所有细胞的生命活力和整体的精气神都随之被充分调动起来,催动肢体节节贯串地松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体会到全身阴松阳松、松通松畅的幸福感。

“拳打万遍,拳理自现”,“久练为功”。要找到心知、身知、神知的拳中松感,必须经过一定的锻炼时间,必须练够一定的量。有数量才能有质量,有质量才能有松感。这一定的练拳的量,主要是指纵向深度的量,而不是指横向广度的量,不是指会练的套路多。就横向的广度而言,且不说有些人见什么运动新鲜、热闹就参加什么运动,太极拳只是其运动项目之一,就说专门练太极拳的人,也有的以学的套路多为能,不论什么流派的,不论传统的还是国标的,不论徒手的还是器械的,见什么学什么,少则十几套,多则几十套,不分主次,天天轮流着练,每套一两天,甚至几天才能轮着练一次,长期处在记忆动作,处在练着熟的阶段,没有精力研究放松。各套路之间经常张冠李戴,练成了串烧、大杂烩,练不出套路特色,更谈不上找松感、练松劲的问题了。我形容这些拳友像外行人挖井,这里挖几下那里挖几下,挖得到处都是坑,却没有一处能挖出水来,时间费了,苦头吃了,却没有效果。

求新求变是人之常情。但太极拳博大精深,正像余功保先生说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盛满精华的容器。如果只停留在浮浅的表面上求新求变,把内涵丰富的太极拳当作太极操玩,就像把金圪挞当成了土坷拉,可惜了大好的国粹。练太极拳求新求变应当往纵深处求,往松感的无穷变化上求,就像挖井,选好一个地方,一直往深处挖,不但要挖出水来,而且要挖出没有受到过污染的天然甘甜的纯净水来。我们当代就有太极拳名家,几十年就练老师传授的一两个套路。外行人不理解,几十年天天重复一样的动作为什么不腻、不烦。在这方面,我有些体会。外形动作好像没有多大不同,但练者内在的松感却是经常变化的。每一遍都像第一次练,动前都静站片刻,松体沉气,进入拳境,都有松伸松缩,松中生动的思想准备,都有再松准确一点,再松顺畅一点,再松深透一点的心理期待。在轻松淡然的练拳过程中,经常有新尝试、新体会、新享受,也会发现一些值得探究的新余地、新空间,总好像有无尽的可能和奥妙会出现,在前面招手,引逗着我追求的欲望,使我兴趣常在,欲罢不能。

从久练、多练,从练够一定量中找松感,求质量,关键是持之以恒,不能偷懒。人是有惰性的,兴致再高也有想偷懒的时候。这时要心生警惕,理智要站出来说话。练太极拳首先是炼意志,炼毅力,偷一次懒就输掉一次,坚持一次就贏得一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练拳健身就像按时吃饭睡觉,不能或缺。健身是不能放假的。正气一放假,邪气就上班。练拳找松感,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停一天损失掉的,两三天都找补不回来。总之,自己跟自己讲道理,自己鞭策自己,鼓励自己坚持不懈。中国几百年,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大练众,用大量事实证明了太极拳好。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太极拳,热爱太极拳,不要偷懒,不要见异思迁。要专下心来,主攻一个套路,往每个动点的细腻处练,往拳法拳理的纵深处练,往熟能生巧的精妙处练,往自我陶醉的兴致处练。拳让人常练常新,人对拳越练越亲,总练总想练,总练总练不够。就像杨澄甫先生的高徒,一代名家李雅轩先生一样,练了一辈子杨式传统套路,临终前还动人地说:“太爱太极拳啦,打了一辈子也打不够,才摸着门正要好好打哩,现在可要走啦,真是太遗憾啦,下辈子再接着打。”(摘自老茧先生《和太极结缘九重层》)

多练中找松感,就要向李雅轩先生学习,永不自满,永不知足。李雅轩先生是已达神明阶段的高人,还说自己“才摸着门”。这虽然是伟大的谦虚,却也有他的道理。太极拳横向无限博大,纵向无限精深。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用一辈的心血也只能说掌握了太极拳的更多精妙,也不敢说已穷尽了太极拳的全部奥秘。就说经典拳论的作者,王宗岳、武禹襄等人,可称之为太极拳的先圣,但如果他们再多活十年,肯定还会有新的突破,有新的成果。在通往太极拳顶峰的征途中,人人都有数不完的门要进,都有一层又一层的无穷松感可找。每当有新的松感体会,就好像又进了一道门,心里一阵亮堂,有成就感、喜悦感涌上心头。但不能骄傲,前面还有更多的美景等着你。在博大精深的太极拳面前,任何的骄傲自满、自以为是,都是不知天高地厚,都是无知的表现。

太极拳是神,是专门到人间传播文明、健康,造福人类的福神。他包容、变通、温柔、慈善的性格使人容易亲近,赢得了全世界的几亿信(练)众。太极拳像一个人,你对他好,他一定对你好,你身心走进他的法理深处,他就亲(浸)入你的血脉脏腑之内,为你愉悦身心、去病消灾、呵护健康。练拳时的松感,就是人与拳之间的情感。松感从无到有,从微微有到明显有,从偶尔有到经常有,从动作中生松感,到松感中生动作。松感越来越透彻,流动越来越通畅,对太极拳的感情也就越来越深厚,就会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一天不练拳,就身体、心里都不舒服,坐立不安。松感就是畅快感、幸福感、兴趣感,松感不倦地滋养着人的灵性和觉悟,激励人不断向深处亲近拳、研练拳、理解拳、热爱拳,直到永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