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功夫深什么(只要功夫深的功夫是什么意思)

武林动态 2022-10-27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固化心态,森田疗法,接纳性信念,备选计划思维

“这是你努力不够!”

又一次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孩子很委屈的表示,自己已经一步步努力的做好复习和预习了,但妈妈却这样告诉孩子:还是你努力不够。

我们都记得,小时候就学过一个故事,李白遇见老婆婆磨铁杵的故事,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成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认知: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就一定能做成事。

换言之,只要你有什么事没做成,很自然就会被定义为:你还不够努力。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客观现实是,人与人之间,无论从先天条件还是后期大脑发育和运作水平上,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差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速度、记忆能力和压力耐受性,还要受其他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影响。

所以,很多时候,即使你全力以赴之后,还是不能获得你所期待的成果和成功,这也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在我们深信不疑的“这是你努力不够”的信念下,当我们以为我们完全靠自己努力奋斗,并且还以为自己能掌控这根本就不可控制的局面时,我们已经把自己逼进了一种危险的境地。

于是,当一个人最终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他的自我控制感、胜任感和自主感就会逐步瓦解,所有的自信、自律、自强等精神斗志也将会随之丧失,最终放弃所有努力,陷入无力的绝望。

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在“还是你不够努力”的误导下,陷入无论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目标的绝望中。

想想我们今天教育内卷产生的根源,几乎所有家长和学生对普职分流的焦虑,那些被分流进职高、技校的孩子,正是在这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都是你不够努力”的观念设定下,成了“反正我努力了也无法成功”的上课睡觉、下课打游戏的躺平族。

从努力失败到“习得性无助”

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由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缺失、动机水平下降、情绪不适应等心理现象。

“我努力了,但我还是无法实现我的目标”,“我努力了,但我失败了”,这时候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支持和引导,需要父母辅助自己的孩子提升压力耐受性,让他们培养出在挫败感的压力下还能保持良好表现的能力,以及帮助他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环境和主体因素进行分析,对自己行为失败的结果进行归因,以摆脱这种持续看不到曙光的努力。

然而,很多时候的很多父母,却深信这是孩子的“努力不够”,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孩子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这不仅是对孩子努力的否定,更是对孩子控制感、胜任感的打击,孩子的自我评价就会降低,自主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于是,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心理由此形成。

相关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所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当习得性无助心理被固化后,孩子们在学业上的表现就成了:“反正我做不到,我就是笨,即使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干脆不努力了”,于是拖延作业或者只完成毫不费力气的任务;遇到稍有难度的作业任务就会沮丧并表现出愤怒、焦虑。

著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和青少年学习技巧、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的导师奈德.约翰逊,在自驱型成长的指导理论中认为,针对这种失败之后“还是你不够努力”的偏见误导下,父母和家长们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和帮助孩子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挫折。

从“森田疗法”中学会接受一切

到底是“我不够努力”,还是“事实太过残酷”?

20世纪后期流行日本和北美,由著名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提出的“森田疗法”强调:只有在真正完全地肯定并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对自身及其周围的环境进行客观评估,并正确地回应现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