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武术散打训练中的安全教育

武林动态 2018-06-16

功夫资讯网讯 散打是以竞技方式和武术中徒手技击的训练方法为主的一门中华武术。散打是拳术的一种表现方式。于很多拳术流派的竞赛和训练来说,散打都是十分适应的。同时散打在按照世界各种技击项目的规则下,也可以登上舞台竞技。

双方遵照规则非程式化地运用踢、打、摔(拿)各类技法,多元动作结构、变异组合,按照规定的场地、时间、条件进行徒手竞技练习或竞赛,是双方智力、体力、技术、技巧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散打能够锻炼人的各种感知觉、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灵敏、速度、力量、柔韧等素质。拳术技法因对手变化而变化,随机运用,灵活多变,能比出双方技击的综合水平。散打又称散手,古代称“手搏”、“弁”等,近代有“打手、散手”之称。由于徒手较技的运动形式在平台上进行,俗话又称为打擂台。

散打是拳术*一级的运动形式,具有高度的攻防实战性和对抗性。现代武术散打竞赛的性质是体育性友谊竞赛,是不伤人而战胜对方技艺的展现,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较技对抗项目的比赛。散打是中华众多武术中的一种重要的博击术,是一种较为“暴力”的武术样式。在学习散打的时候,首要的问题是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轻率轻敌,急切进攻,试图速胜。要学会保存自己,而保存自己,才能战胜对手。如果不注意自身安全,不仅难以取胜,还容易被对手摔打击伤,严重者甚至会致残。那么,在散打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怎样才能够安全练习散打呢?

为了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我国曾积极地把武术散打推荐给奥运会组委会。当今时代,也正是散打发展的黄金时期。散打学校以及散打的培训机构担负着培养散打精英的光荣使命,对武术散打的传播有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安全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学校与教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伤害率、高淘汰率,是阻碍散打运动的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训练事故始终是武术院校、武术队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由于担心出人身事故,教师不愿安排打实战,学生也怕打实战。然而,不经过“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教学训练,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散打专业学生或尖子运动员,教学与训练就没有突出效果。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安全问题是高校武术专业散打专项教学中的难点,这个必须解决的障碍明显地挡在教学与训练面前。

通过多年武术散打教学实践和与学生在散打教学训练中的实践,笔者对散打教学训练中人身伤害、事故原因、指导思想、安全原则、教学环节、训练方法有一些认识与体会。通过改进教法与学法,使散打教学基本是达到了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训练水平。

(1)在安全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运动员的技术能力,重点突出个人特长。在比赛中要求运动员展现技艺获得比赛胜利。

(2)散打训练场地铺有5至8厘米厚的榻榻米保护垫,为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跌、打、滚、摔”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3)保护措施齐全。训练中保护措施通常有护头、护胸、护腿、护裆和护齿。此外,根据训练的个体情况和需要还可戴护膝、护肘等,确保在训练中更加安全。

(4)初级阶段,7按照运动训练学原则,顺序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过程。当运动员动作技术掌握较娴熟、较全面时,再逐步过渡到双人对练,接触对抗或单项对抗之中,培养运动员的实战意识和技术动作在对抗下的运用能力,而后再逐步进入到实战状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稳步建立起运动员的攻防技战术能力。

(5)经过多年训练后,运动员的肌肉质量得到了提高,抗击打能力逐渐加强,同时体能素质和攻防技战术能力也达到了比赛的要求。这时运动员完全有能力应对比赛,即使不穿护具,也不会出现较大的伤害。

(6)运动员经过多年的训练和比赛,相互之间非常熟悉,技战术特点也非常了解,因此在比赛中要贯彻“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的思想,比赛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因此,运动员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绝不会出现故意伤人事件。

(7)散打比赛中胜负评定是以得分值的高低为主要标准。为此,自然而然的造就了运动员运用技术得分获胜的思想,淡薄重击对手的意识。

(8)竞赛规则标准、规范,执行裁判要以运动员的安全为中心。在比赛中,只要出现险情,场上裁判及时停止比赛,观察和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医务监督及时上场处理,确保比赛中运动员的安全。

(9)比赛中每支代表队都配有队医,为运动员的赛前、赛中和赛后进行医疗、恢复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此外,大会医生也会枕戈待命,把关整个比赛过程,确保散打比赛安全顺利进行。

(10)科研服务贯穿于整个训练、比赛过程之中。通过理化指标测试,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和竞技状态,再根据运动员测试指标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营养补给,促进恢复。当然,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出现一些小伤病是难以避免的,如肌肉拉伤、挫伤、扭伤等,这是任何运动项目都难以避免的,但不会产生较大的伤害事故。因此,散打运动的安全问题得到了较为好的解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