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银:传统武术的希望在校园

武林动态 2014-11-08

“山东在历史上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武术拳种很多,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体委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29个拳种,萌发于山东地区的武术拳种有据可考的达70多种。”在“一代宗师”系列告一段落之际,记者走访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成银,深入了解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齐鲁为何叫“武术之乡”?

目前从挖掘和保留的拳种来看,山东仅次于河北列全国第二。山东被誉为“武术之乡”,济南民国时期更是武术高手争相聚集之地,这是有历史可循的。李成银教授曾担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与竞技类项目的评审,据他介绍,山东传统武术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孙膑拳、临清肘捶、查拳、螳螂拳、佛汉拳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子午门功夫、济南形意拳、徐家拳、文圣拳等;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武当太乙门、太平拳等。这些拳派中,有的是在齐鲁大地土生土长的,比如萌发于胶东地区的螳螂拳,萌发于聊城冠县的查拳,起源于临清地区的临清肘捶等等;还有一些是外来拳种,比如从少林寺传来的佛汉拳,在山东广泛流传,并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山东地龙经拳非常有特色,基本上是地躺拳的原生态,有很多技击方法非常巧妙,通过在地上翻滚的一系列动作就能将人打倒,不像现在的很多花拳绣腿已经失去了实战的特性。”

山东目前有26个拳种已经被批准为省级非遗项目,有8个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拓展项目有4个。“河北武术申遗方面相比山东要乱一些,有些拳种下一系列的刀、枪、剑、棍分开申遗了。而山东在这方面把关非常严格,基础体系要完整,传承谱系要清晰,要传承有序。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应该有整体性,我们山东在武术申遗的项目上虽然排第二,但在武术申遗的质量上应该排第一。”李成银说。

非遗补助有多少?

据李成银介绍,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项目可获得一次性拨款20万到80万不等,传承人一年给予16000元的补助;省级非遗武术项目一般一次性拨款十多万,传承人一年给予6000元补助;市级项目更少,传承人没有补助。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这些钱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省级传承人一年的补助还不及最低工资标准,但正如李成银所说:“其实不管资金补助有多少,只要国家重视了,就是给武术界最大的鼓舞。”

一些传统武术的生存环境堪忧,特别是武术传承方面,有的项目已经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有些项目申请了国家、省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项目正在申请,即使有非遗经费也是杯水车薪。李成银回忆,一开始挖掘非遗武术项目的时候,好多传承人都不愿意申报,也不愿意管,拳谱也不给人看,更不让你带走或者复印,有关部门需要去动员,去做他们的工作。现在大家积极性高了,主动来申报非遗的传承人越来越多,文化厅已经开始不断提高审批的严格性和科学性了,尤其是国家级武术非遗项目,已经开始明确限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的一个保护渠道,山东省文化厅成立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接下来还准备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并推出一些确实能够代表山东特色的,文化艺术价值高的武术向上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成银说。

山东还有很多拳种待挖掘

近年通过电影、武术节、比赛等文化交流方式,逐渐走出国门被更多人所知晓的“中国功夫”却一直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在李成银看来,武术最早隶属于军事,后来隶属于体育,但是国家体育中心更重视现代竞技体育,不重视武术项目,资金都投在现代竞技武术上,传统武术受到了冷落。原生态的传统武术,已经奄奄一息了。现代武术有比赛和交流的平台,有考试,传统武术则没有。另一方面是还有很多优秀的拳种没有被挖掘出来。就山东来说,虽然山东省在省级非遗武术数目上已经位列国内第二,但许多武术还没有被成功挖掘。“青州有一个五子功,非常原生态的一种武术,我打算去把它挖掘出来,还有很多类似的优秀拳种也没有被挖掘。”李成银举例说。

对于如何发展传统体育,李成银认为申遗只是保护传统武术的方式,比保护更有效的手段是发展,而传承和发展最好的途径就是进入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现在省内的一些武术传人已经在做这方面工作了,比如太乙门、太平门等。“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我们传承中国武术的希望,我们可以把传统武术的套路以一种最简单,最易学的方式传授给他们,这是最关键的。”李成银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